臺灣寶島是中國神圣領土的一部分。隨著改革開放與時俱進的步伐加快,2008年河南電視臺《梨園春》節目到寶島臺灣進行了交流演出,向臺灣各界宣傳和介紹河南,拉開了海峽兩岸河南——臺灣文化交流的序幕。2009年12月14日~21日,中共中央委員,原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光春,帶領河南各界精英和民間民俗團體到臺灣進行友好交流訪問,展開了“中原文化寶島行”系列活動,在寶島臺灣掀起了一股強勁的“河南風”。
此次“中原文化寶島行”活動是應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的邀請、經中共中央批準舉辦的近年來河南與臺灣之間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次交流合作盛事。從12月14日至21日,短短7天時間,660多人組成的龐大代表團從臺北到臺南,走遍了大半個寶島的山山水水,舉辦了19項重要文化和經貿活動,高潮迭起。
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豐厚,武術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鮮明特色。“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說,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剛柔相濟的太極拳也發源于河南溫縣陳家溝。作為“中原文化寶島行”的重頭戲,《武林風》表演和太極拳表演,在臺灣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此次到臺灣進行武術表演的是少林寺塔溝武校武術表演團、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省太極拳隊及少林武僧釋延武大師。表演主要有三場。
首場武術表演于12月16日晚8點~10點在臺北市大學體育館進行,徐光春在宋楚瑜等要員的陪同下,與河南省副省長孔玉芳一起在第一排就坐觀看了大型武術表演《武林風》。隨著音樂響起,少林武僧以熱血沸騰氣吞山河的剛猛神功,以豪情在天的氣勢和純正的少林功夫拉開了《武林風》的序幕。隨后,鄭州大學體育學院太極拳隊6名白衣少女演練的外柔內剛、舒緩和諧的陳式太極拳猶如仙女下凡,動靜有致,松緊自如,圓方有序,虛實分明,加上服裝燈光音樂的協調配合,將太極拳推上了一個奇妙的境界。在觀眾還沉醉在欣賞贊嘆美妙高雅的太極拳表演中時,十名少林武僧演練的“少林神拳”又登臺了,少林拳以技擊、搏擊為主,剛勁有力,樸實無華,拳打一線,直來直去,強調身體內部氣息與外部肢體協調配合,用鼻呼吸,集中全身之力,力發拳面,必要時用嘴配合發出巨大吼聲威懾對方,充分展示了少林功夫的威武勇猛、陽剛之氣。少林神功表演剛結束,緊連著太極拳“行云流水”登場表演,觀眾無不被太極拳的高雅優美、動靜分明、剛柔相濟,集武技與舞蹈之美而震撼。鄭州大學體育學院太極拳隊的12名男女選手,將八卦和各式太極拳糅合在一起,將八卦的連綿圓活、行云變化、動蕩起伏、集散分合,陳式太極拳的虛實折合、纏繞曲直、松彈抖發,表現得淋漓盡致,獲得了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和贊嘆聲。緊接著少林棍僧為大家表演集體少林棍法,釋延武大師又為臺灣觀眾表演少林絕技全身開棍,武僧也登臺表演硬氣功二指禪、飛針穿玻璃和肚皮吸碗,隨后集體功夫表演“板凳龍”和“風聲太極”將整個晚會推向了高潮。少林武僧用長凳連接成龍,用武術的各種技法將長凳做兵器,用武術套路的連接形式,表演出出神入化的武術動作,用雄渾剛勇的表情彰顯龍的矯健和龍的奔放,向世人展示中國是條騰飛的龍,中原也是條將飛速崛起的龍。“風聲太極”以太極拳和太極扇為主題,20把黑扇和20吧白扇,將陰陽太極凸顯出來,將天地人連在了一起,近乎完美地將古老的東方哲學和美麗和諧人生連在一起,給人以和諧、美麗的感受。首場演出以祈禱的形式結束,釋延武大師率全體武僧和太極拳隊隊員一起,為幸福祈禱,為明天祝福,祝福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前程更加美好,祝愿中華民族更加繁榮昌盛。沸騰的觀眾全部站起來熱烈鼓掌,臺大的學生給演員獻花,宋楚瑜和徐光春等上臺接見隊員并合影,將氣氛又掀起了一個高潮。
12月17日鄭州大學體育學院太極拳隊前往臺灣苗栗縣育達商業科技大學進行太極拳專場表演。表演場地是在室外,雖然場地條件差、天氣奇冷,但為了兩岸人民的友誼和中原、臺灣兩地高校間的友情,太極拳隊隊員仍然意氣風發地將友誼融到了表演之中,圓滿完成了表演任務。
12月19日晚8點~10點在臺南市立文化中心進行最后一次《武林風》表演時,臺灣地區發生了7級地震,此時臺南地震5級持續約2到3分鐘,而全劇院的觀眾沒有一個站起來跑掉的。雖然大家都感覺到了地震,但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族心更近,表演在繼續進行,地震絲毫沒有影響到表演的效果,整臺節目在祈福中圓滿結束。
“中原文化寶島行”雖然只有短短的7天,但海峽兩岸人民的心卻是緊緊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