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在我國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醫(yī)療、健身、技擊作用,以及其蘊涵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哲學,深受社會各階層的喜愛,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流傳。據統(tǒng)計,目前太極拳已經傳入154個國家和地區(qū)。
太極拳發(fā)展到今天已經形成眾多流派,其中流傳較廣、特點明顯并被普遍認可的流派主要有六個,即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在這六式太極拳中,孫式太極拳從武式太極拳發(fā)展而來,是由孫祿堂集形意、八卦、太極拳術之精義,融匯一體而創(chuàng);武式太極拳是由武禹襄所創(chuàng),他師從楊露禪學習陳式老架太極拳,得其大概,隨后在趙堡鎮(zhèn)師從陳青萍,學習陳式新架太極拳,備悉理法;吳式太極拳是在楊式小架拳式基礎上逐步修訂而成的,始于滿族人全佑,后經其子吳鑒全加以改進、修潤而形成一個流派;楊式太極拳是由楊露禪及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發(fā)展創(chuàng)編的;和式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是和兆元,他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創(chuàng)編出一種新型太極拳。由此可以看出,楊、吳、武、孫、和式太極拳都是由陳式太極拳演變而來。陳式太極拳又是從何而來?
對陳式太極拳起源的考證,實際上是對太極拳源流的探討。在20世紀上半葉,一些毫無史料依據的太極拳起源說萌生并滲入武壇混淆視聽。當時太極拳在北京的發(fā)展日益興盛,拳派繁衍,傳說眾多,主要出現(xiàn)了七種有關太極拳起源的說法。一說傳自唐朝許宜平或李道子,二說傳自宋代張三峰,三說傳自明代張三豐,四說傳自明代陳家溝陳氏始祖陳卜,五說傳自明清間陳家溝陳氏九世陳王廷,六說傳自明代山西王宗岳,七說傳自清代山西王宗岳。其中前三種說法只是傳說,無法考證。而后四種說法中,目前主要傾向于兩種。一種說法認為,陳式太極拳是由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所創(chuàng),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另一種說法認為,陳式太極拳是由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陳長興,向在西安開豆腐坊的河南人蔣發(fā)學習的,蔣發(fā)是明中葉拳術家王宗岳的傳人。
在20世紀30年代初,由唐豪、顧留馨提出陳王廷創(chuàng)太極拳之說后,不斷引起爭論,但是隨著許多太極拳書籍的轉載,此說漸漸成為定論。唐豪曾于1930至1932年間,三下河南溫縣陳家溝,調查考證太極拳的起源,歷時數月之久。他查閱和收集了大量史料,證實太極拳的鼻祖是明末清初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字奏庭,約公元1600—1680年)。唐豪逝世后,顧留馨整理其生前遺稿,增補史料,寫成《太極拳的起源和發(fā)展簡史》。他們的依據有三:1?郾陳氏家譜第12頁陳王廷之名旁注有“陳氏拳手,刀槍創(chuàng)始之人也”語句。2?郾陳家溝舊抄本《長拳譜》中有二十九勢的名稱與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所載拳勢名稱相同,如“拳經“以“懶扎衣”為起勢,陳式太極拳七路都以此為起勢。甚至陳氏拳譜和《拳經總歌》的文辭,也仿照戚氏的“拳經”。3.陳王廷有遺詞一首,其中有“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等句,從而推論陳王廷參考《黃庭經》呼吸、導引養(yǎng)生法和《拳經捷要》中的拳勢創(chuàng)造了太極拳。
此說一出,即引起不斷的辯論。反對者針對唐豪的三點依據提出了不同觀點。1.“陳氏拳手,刀槍創(chuàng)始之人也”,并沒有說明是創(chuàng)造太極拳,也可能是指陳家世傳的“炮捶”。因為1917年吳圖南訪問陳家溝時,陳鑫曾說陳家世傳炮捶,有幾百年歷史,村人稱他們?yōu)椤芭诖肥兰摇薄?.陳家溝舊抄本《長拳譜》是何人、何時抄寫,此書藏于何人之家,文中均未作交代,就據此斷定《長拳譜》為陳王廷所抄、太極拳為陳王廷所創(chuàng),似欠周詳,而且那個舊抄本是陳王廷所著還是陳長興所著還有不同的意見。3.根據陳王廷一首遺詞,推論陳王廷參考《黃庭經》創(chuàng)造了太極拳,有斷章取義的嫌疑。
因此,反對者認為太極拳不是陳王廷所創(chuàng),陳式太極拳也另有繼承途徑。他們以著名武術家吳圖南先生訪問陳家溝的經歷進行論證。1917年,武術大師吳圖南訪問陳家溝時,陳鑫向他說過,太極拳是在乾隆時期陳長興向蔣發(fā)學習的,陳氏家族甚至認為這是“炮捶陳家”的恥辱,從此不準陳長興再教炮捶;陳鑫還向吳圖南引見了跟蔣發(fā)學過拳的另一村民的后裔杜育萬,并讓杜育萬練了一遍拳。杜育萬還保留了一篇蔣發(fā)得自王宗岳,后來教陳長興和杜育萬先祖時傳授的歌訣。這一歌訣附錄于陳鑫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標題為《杜育萬述蔣發(fā)受山西師傳歌訣》,山西師即指王宗岳而言。
在《太極拳論》中最早提出“太極拳”這一名稱,能夠以史料為基礎追溯到的最早人物就是王宗岳。王宗岳生活的年代也有不同的爭論,有說是清代,有說是明代。唐豪在1931到1935年間從北京的琉璃廠大街得到《陰符槍譜》,其中有乾隆乙卯(即公元1795年)佚名氏序一篇,其中提到了“山右王先生”數字。唐豪認為陰符槍總訣與太極拳經理論吻合,其文采兩者又相合,加上兩個人籍貫都是山西,因之論斷王先生就是王宗岳。這也是今日我們認為王宗岳是乾隆時期人的根據。反對者認為不能因此而下定論,序可以是后代人所做,就如同李亦畬在1881年為王宗岳《太極拳論》作的小序一樣;另外《陰符槍總訣》與《太極拳論》在文采上感覺不太相似,且王先生不一定就是王宗岳。因此反對者認為《陰符槍總訣》不一定是王宗岳所作,也不能據此斷定王宗岳生活于乾隆時期。
王宗岳是明朝人的依據主要是趙堡和式太極拳的記述。根據和式太極拳不同傳人的記載,可以綜合判斷如下:蔣發(fā)22歲時拜王宗岳為師,當年王宗岳雖已年邁,但仍可長途跋涉于山西太行至鄭州之間。蔣發(fā)到山西后,王宗岳年事已高,委托其女代師傳藝??梢?,王宗岳收蔣發(fā)為徒之年已60余歲。王宗岳比蔣發(fā)年長約40歲,蔣發(fā)生于公元1574年,據此推算王宗岳約生于公元1535年左右,即明嘉靖年間。
太極拳形成的三個基本條件——技擊術、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和養(yǎng)生術,這些在先秦時期就已具備,但是三個條件有機結合的成熟期卻是在明未清初。在明朝之前的史料中沒有提到太極拳,可見它的形成或者定名,不會早于明清時期。而這一時期的關鍵人物王宗岳究竟生活在哪個年代,他是否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目前的考證還不能下定論。
不論太極拳是誰所創(chuàng),可以肯定兩點:一是陳式太極拳發(fā)祥于河南溫縣陳家溝,并對太極拳運動的發(fā)展作出了特殊的重要貢獻;二是太極拳的產生離不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構成它的諸多因素在先秦時期已成體系,經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最終形成中華民族的一顆璀璨明珠——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