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根據先祖孫祿堂、孫式太極拳主要傳播人孫劍云的原著,將傳統的孫式太極拳九十八式縮編成四十九式。新編四十九式,將原著中的重復動作進行了刪減,原風格、姿勢、動作不變,更充分體現了孫式太極拳的風格。比如“懶扎衣”更能突出太極拳掤、捋、擠、按的四大法,轉換以開合手相接,體現轉換式的靈活和圓擴。進退相隨,進必跟,退必撤,逆中求順,以達中和,通過盤架糅合八卦掌動靜相濟、形意拳的整勁猛烈之內涵。
新編孫式太極拳四十九式,式短、易學、好練,便于推廣,克服了原套路式繁、練習時間長,使初學者有畏難情緒的弊病,大大鼓舞了初學者的信心,易于普及。
新編孫式太極拳四十九式,符合國家和國際太極拳競賽規則中傳統太極拳套路在時間上的要求。以往,參賽運動員為保證競賽時間,不得不將老式中的某些動作去掉,不但增加了運動員的負擔,也使演練出的套路不那么盡善盡美,不能充分體現孫式太極拳的風格和特點。新編孫式太極拳四十九式,只需4~5分鐘就能完成,實現了群體運動和競技運動的有機結合。
新編孫式太極拳四十九式為更好地起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保健功效,增加了開合手的動作,并將二式合一,以改善人體內臟器官的微循環功能,使練習者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因編者水平有限,內容難免有不當之處,還望武術界各位同行前輩、老師,特別是孫門弟子給予批評指正。
預備式
面向正南方直立,兩臂自然下垂,雙手十指自然分開,垂于身體兩側,中指正對兩側褲線位置。雙腳分開成90度,兩腳跟靠攏,成正八步。全身自然放松,目視前方。排除雜念,靜心,無所思,使自己處在大自然之中,仿佛感覺天、地、人渾為一體(圖1)。
〔要點〕
1.身體直立要中正,不偏不倚,頂頭,豎項,目視前方,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全身放松。
2.腳趾不要抓地,要自然站穩。
3.用意而不是用力。如含胸、拔背要用意,而不要有意識地用力。
4.此式是無極樁,要堅持經常練習。
第一段
(一)起式
左腳不動,右腳尖翹起,以腳跟為軸向里扭扣,與左腳成45度;同時,身體微左轉,面向東南方向,兩眼平視前方(圖2)。
〔要點〕
全身放松,舌微頂上腭,氣沉丹田,塌腰,提肛,呼吸自然,全身一氣貫通。
(二)懶扎衣
1.兩掌心相對,相離18厘米左右,如抱一籃球,兩臂徐徐向前向上抬起,兩腿不動,目視兩手間(圖3)。
2.兩手抱球回拉到小腹處,手指尖向前,同時下蹲,兩腿彎曲到135度時,左腳跟隨著緩緩提起(圖4)。
3.在前式似停未停時,左腳向前邁一步(東南方向)腳跟先著地;同時,兩手貼身從下往上畫一立圓,向前慢慢送出,似抱球狀,兩肩似直非直;左腳落實,右腳隨兩手前送時跟步到左腳內側,相距10厘米左右,腳尖著地,目視兩手間(圖5)。
4.兩臂平行往右移動,到正南方時,右手外旋,手心朝上;左手內旋,手心朝下扶在右手腕處繼續向右移動;同時,右腳跟落地,左腳尖翹起向右扣腳,右腳尖隨著外擺90度(正西方向)腳尖點地,目視右手(圖6)。
5.右手向右向后繼續畫一半圓(D字形),左手扶在右手手腕處隨右手往右移動,當右手畫至右肩前時,右小臂曲肘直立,手心斜向上再轉向前,左手扶在右手腕處一齊向前推出,兩臂似直非直;同時,右腿向前邁一步,腳跟先著地,右腳落實后,左腳跟步至右腳后邊,相距10厘米左右,腳尖著地;眼看右手食指尖(身體正西方向),稍停(圖7~9)。
〔要點〕
1.動作要一氣貫串,不可間斷。
2.推掌要以身帶掌,掌要立直,力達掌根,指尖高不過嘴。
3.畫圓時,右肩要放松、垂肘;周身動作協調一致,虛、實要分明。
(三)開合手
1.開手式。左腳跟里扭,擺正落實(正南方向);同時,右腳尖翹起向左扣約90度正直(正南方向),身體也隨之左轉。兩手心相對,如抱球,指尖朝上,向左右兩邊分開(如氣球向外膨脹之意,無限大),開至兩手虎口與肩相對,兩手與肩同寬(圖10)。
2.合手式。兩手心相對慢慢里合(如氣球縮小之意,無限小),合至兩手距離與臉同寬。兩腿彎曲,右腳落實,左腳跟提起,腳尖著地,眼看兩手中間(圖11)。
〔要點〕
1.開手時兩手寬度不過肩,合手時寬度不窄于臉。指尖高度不過嘴,兩大拇指與胸距離一拳遠。
2.兩肩不能上架,兩肘不能上翻,身體不能起伏和挺胸。
3.開手吸足氣為放,合手呼盡氣為收。
(四)左單鞭
兩手內旋,掌心朝外,兩手如捋長桿,往左右兩邊慢慢分開,兩臂平行似直非直,立掌,高不過眼睛;同時,左腳往左橫邁一步,腳跟先著地,腳尖斜30度,落實后身體重心慢慢移到左腿,雙腿彎曲,左實右虛,右腳正直。襠要圓,眼看右手食指尖(圖12)。
〔要點〕
1.上身要保持中正,上肩與下胯要直,雙肩要松,兩腿里根要縮住勁。
2.自然呼吸,氣息徐徐下注丹田,不可用力向丹田壓氣。久而久之,任、督二脈自然打通。
(五)提手上式
身體重心微向左移,右腳收至左腳內側,腳尖著地,兩腿彎曲;同時,左手向上畫弧至左額上方,掌心朝外;右手掌心朝右,向下、向左畫弧至小腹前,大拇指朝里,貼于小腹處,指尖朝下,手心朝右,目視前方(圖13)。
〔要點〕
1.全身放松、塌腰、身體中正、平穩,不可有起落。
2.左小臂上架時,不要翹肘,手背與前額相距一拳遠。
(六)白鶴亮翅
1.左手從前額處往下落至左胸前,肘靠著肋,手心朝外;右手從小腹向上提至右額上方,手背靠近右上額部;同時,右腳前上步(正南方向)腳跟著地,兩腳距離以不牽動身體重心為適(圖14)。
2.右手往下經臉右側收至右胸前,垂肘,手心朝外,同左手齊,兩掌同時緩緩往前推。右腳落實,重心前移至右腿;左腳跟步至右腳內側,腳尖著地;目視兩手之間(圖15、16)。
〔要點〕
1.右腳前邁為虛,重心在左腳,身體重心不動,腰塌住勁。
2.兩掌要立掌緩緩隨身體前推,縮肩,縮胯。重心前移時后腳跟步,與手動作協調一致,做到上下牽動、相隨。
(七)開合手
動作與前面第三式開合手相同。
(八)左摟膝拗步
1.兩掌抱球微向右擰,左手向右、向下摟至左胯外側,大拇指離左胯約10厘米,指尖朝前;同時,左腳向左前方(正東)斜邁一步,腳跟著地;右手外旋手心向上,向右下方畫弧并上舉與肩同高,手心斜朝上;眼看右手(圖17)。
2.右掌在右耳處向左前方(正東)平著推出,手臂似直非直,塌腕,立掌,掌心朝前,身體隨之左轉;同時,右腳跟至左腳內側,腳尖著地,重心移至左腿;眼看右手(圖18、19)。
〔要點〕
左手摟掌與邁左腳要做到手腳相隨,動作協調一致;右手推掌因身體重心變化而變化,以腰帶掌,保持身體平穩,不能前傾。
(九)左手揮琵琶式
兩手十指伸直,虎口朝上;右腳后撤步,腳尖先著地(撤步遠近以不牽動身體為宜),隨即全腳掌慢慢落實;同時,右手回拉,左手前伸,兩肩松開,兩肘下沉,右手掌在左肘處,相距一拳遠;左腳后撤步至右腳前,腳尖著地;目視前方(正東方向)(圖20)。
〔要點〕
1.后撤步時,重心站穩再出掌,以保持身體平穩。
2.左掌前伸,右掌回拉,肘要彎曲,小臂盡量打直。
(十)進步搬攔捶
1.左腳尖稍外擺往前邁一小步(正東),上身微左轉;同時,左手內旋,掌心朝下,在右手掌心上回收到左肋前;右手外旋,掌心朝上,經左掌下向前伸出(圖21)。
2.右腳尖外擺向前邁步,上身微右轉;同時,右手內旋手心朝下,在左手掌心上回收到右肋前;左手外旋,掌心朝上,經右掌下向前伸出(圖22)。
3.左腳上前一步,站穩;同時,右手外旋向內由掌變拳經左手腕上直著打出,拳與胸平,拳眼朝上;左手內旋由掌變拳在右拳下回拉至右肘下,拳心朝下;右腳跟步至左腳內側,腳尖著地;重心在左腿,眼看右拳食指中節(圖23、24)。
〔要點〕
1.動作連貫,不要間斷;穿掌要指尖朝前,與上步要保持身體在同一水平線上,不能忽高忽低、上下起伏。
2.左拳回拉與右沖拳要協調,松肩,垂肘,做到肩催肘、肘催手,氣下沉勁力飽滿。
(十一)如封似閉
右拳回抽,左拳從右臂下稍前伸至兩拳相齊時變掌,掌心均向前;同時,右腳后撤(撤步遠近以不牽動身體重心為適),隨即兩手與左腳同時回撤,左腳撤至右腳前,腳尖著地,兩手至胸前,目視前方(正東方向)(圖25)。
〔要點〕
1.撤步時右腳落實后再撤左腳,要保持身體平穩。
2.雙手在胸前時,重心在后。
(十二)抱虎推山
左腳前邁步(正東方向),腳跟先著地,兩掌隨之一齊向前慢慢推去,高與胸平,兩臂似直非直;左腳落實后,右腳跟步距左腳約10厘米左右;眼看兩掌間(圖26)。
〔要點〕
1.推掌時以腰帶動頂勁,慢慢前推,連貫,圓活。
2.勢停而意不停。
(十三)開合手
1.開手式。右腳跟稍內轉,腳掌擺正落實,左腳尖翹起扣腳;同時,身體右轉90度(正南方向)。兩腳平行,間距約半拳寬;兩掌平著,指尖朝上往兩邊徐徐分開,兩手虎口與肩同寬。稍停(圖27)。
2.合手式。與第三式開合手中合手式同(圖28)。
〔要點〕
1.扭轉身時要一氣完成,勁要和平,不要用僵勁。
2.其他要求與第三式開合手式同。
(十四)右摟膝拗步
1.雙掌抱球微左擰,右手向左、向下摟至右胯外側,大拇指離右胯約10厘米,指尖向前;同時,右腳向右前方(正西)斜邁一步,腳跟著地;左手外旋手心向上,向左下方畫弧,并上舉與肩同高,手心斜朝上,眼看左手(圖29)。
2.左手在左耳處向右前方(正西)平著推出,臂似直非直,塌腕,立掌,掌心向前;身體隨之右轉,同時,左腳跟步至右腳內側,腳尖著地,重心慢慢移至右腿,眼看左手(圖30、31)。
〔要點〕
與第八式摟膝拗步相同,唯方向相反。
(十五)活步懶扎衣
1.左手外旋向里,掌心朝上,右手掌心朝下從左手上方伸出,兩手成抱球狀;同時,左腳后撤步,腳掌先著地后落實,成右弓步,重心往左腿移的同時,雙手一齊往下捋至小腹處,掌心相對,左上右下;右腳收至左腳前,腳尖著地(正西)(圖32、33)。
2.右手內旋手心朝上,左手外旋手心朝下,左手扶在右手腕上一齊向前推擠;同時,右腳前邁步,腳跟著地落實后,左腳跟步至右腳內側,腳尖著地(圖34、35)。
3.隨即左腳后撤步,兩掌同時平著往后畫一半圓至右肩前,手心朝外,身體重心后坐,落在左腿,右腳尖翹起(圖36)。
4.兩掌至右肩前一齊向前推出,兩臂似直非直;同時,右腳尖逐漸著地,重心移至右腿,左腳跟步至右腳后約10厘米處;眼看右手(圖37、38)。
〔要點〕
1.退步、進步上下相隨,畫圓時沉肘,一氣貫串。
2.畫圓成D字形。
3.其他與第二式懶扎衣同。
(十六)開合手
與第三式開合手同。
(十七)左單鞭
與第四式左單鞭同。
(十八)肘下看捶
1.左手內旋,掌緣在下,拇指在上;右手由掌變拳屈臂往下經右腰往前打出,拳眼朝上;同時,以腰帶右腳里扣,身體左轉(正東),左腳尖外擺落實,方向正直;右腳跟步至左腳后10厘米左右,腳尖點地;左小臂伸直,右拳眼在左肘下(圖39、40)。
2.隨即右腳后撤一小步,左腳也后撤至右腳前,腳尖著地。左掌指尖向前,右拳仍在左肘下,目視前方(正東)(圖41)。
〔要點〕
1.左手變內旋掌、右掌變拳時與身體轉換要一致。
2.右沖拳與跟步要成整勁,內外合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