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師來說,成功的教育不是去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教會他們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敢于自主探究,敢于標新立異,敢于展示個性,找準問題切入點,激起他們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做一個創(chuàng)造潛能的欣賞者、激發(fā)者、培養(yǎng)者。
一、解讀課題找切入點探究
從課題中解析,研究升華,不僅能快速地探究課文的來龍去脈,而且由于設計形式新穎,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探究知識的情緒高漲,如教學《觀潮》一文,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近距離感受錢塘江大潮的神奇壯觀景象,我先讓學生在審題上下功夫,“觀”能組成哪些詞語?(奇觀、壯觀、觀看,奇觀、觀察……)接著請學生邊讀課文邊看多媒體上播放大潮的景象,誰能用剛組的詞說出你對大潮的贊嘆呢?此時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氣勢真令人震撼啊!作者的觀察真細致啊!觀看這樣的大潮真是大飽眼福啊……)我抓住時機追問,作者是怎樣描述的?學生分小組合作研討,找文中重要詞句,品析、欣賞,通過讀、找、劃、議,深入接觸文本,品析語句的精妙已水到渠成,學生很自然地走近它,觸摸它,觀賞它,感覺它。
教學《盧溝橋的獅子》一文,為了使學生對獅子有更深刻的了解,我把切入點放在“獅子”上,在板書課題,出示獅子的圖片后,我對學生發(fā)問:“你想了解獅子的什么?”(我想了解獅子是什么樣子的?我想了解獅子有哪些形態(tài)?我想知道盧溝橋的獅子與其他的石獅有什么不同……)此時,我把學生的問題出示出來,讓學生接觸文本,討論、探究,再進行朗讀、想象、表演、補充等等,學生思維異常活躍,對獅子的千姿百態(tài),千奇百怪描繪得淋漓盡致,我適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xiàn)盧溝橋戰(zhàn)火紛飛的場景,一次次再現(xiàn)槍林彈雨中的盧溝橋的獅子,再次提問:見證這場激烈戰(zhàn)斗的獅子在想什么?說什么?學生有的難過,有的憤慨,有的慷慨陳詞,有的情緒激昂……學生對文章內涵理解很透徹。
二、從中心句的中心詞找切入點探究
有的課文中某一個關鍵詞足以提挈全文,溝通文脈,我們稱之為“文眼”,這些精心錘煉的語言在上下文語言背景中如浮雕一樣引人注目,如果這時引導學生圍繞文眼質疑,解疑,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教學老舍先生《貓》一文,全文雖然句式多變,但都是圍繞“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來展開敘述的,我讓學生先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然后找出中心詞,通過中心詞“古怪”,我讓學生分組來設計學習方法,理解“古怪”。通過多媒體展示臺將代表性的學習方法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探究的興趣很濃,其中小組合作設計了這樣代表性的學習方法:1.讀文思考:課文圍繞古怪?從哪些方面寫了貓古怪?此時讓學生速讀課文,感知“古怪”(大貓“三怪”:既老實又貪玩,既貪玩又盡職,既膽小又勇猛;小貓“三怪”:既頑皮又勇敢,既勇敢又淘氣,既淘氣又可愛)2.用筆圈劃文中哪些詞句能充分表現(xiàn)貓的古怪性格的?3.用心讀句,體會文中的好詞,佳句。如“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條小梅花”,這“小梅花”指什么?為什么這樣寫?“撞痛了也不哭”,把貓當作什么來寫?你能體會到什么?4.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大聲模仿貓的叫聲,體會“豐富多腔”、“長短不同”、“粗細不同”、“變化多端”的意思。由于學生圍繞“古怪”自己擬定學習思路,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亢奮狀態(tài),通過品詞析句,通過美讀,通過模仿表演,進一步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并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三、以過渡段(句)為切入點探究
有些課文結構嚴謹縝密,段落之間還巧妙地安排了過渡段,使文章前后內容緊密相連,又概述了主要內容,標明了關鍵之所在,教學時,從過渡切入。如教學《白鵝》一課,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致內容后,讓學生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這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啟下),為什么作者要用這樣的一個過渡句?它的用意何在?圍繞這個過渡句,讓學生自主設計問題:本段寫了白鵝的哪些方面特點?(叫聲、步態(tài)、吃相)。作者的哪些寫作方法值得你學習?(用詞準確、生動、形象)、(觀察細致)、(抓住特點)、(擬人手法運用好)
通過探究交流,學生領悟了作者獨具匠心的寫作方法,領悟了作者的情感是怎樣自然流露的。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探究性學習與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思想一脈相承,教師只有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切入點)進行探究,并不失時機地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激活課堂,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探究空間,用創(chuàng)新的火種點燃學生探究的火焰,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從學會變得會學,才能真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郎溪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