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式,也是師生互動的一種重要的形式,教師巧妙發問,問在關鍵處,問在疑難處,經過耐心啟發,能夠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因此有效提問的核心是教師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把教學看作一個發展學生主動性的積極過程,為促進學生思考而提問,為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而提問。
本人從教近12年,感覺如何巧妙地使用課堂有效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一環。為此,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談一談如何優化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效率。
一、提問應有明確的目標
提問作為“老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溝通教師、教材與學生三方面聯系的橋梁,有效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獲取新知識、培養學習能力。因此在設計一堂課的提問時,應抓住本堂課的重點、難點,弄清需要對哪些問題展開提問,這些提問要達到怎樣的目的。例如在“直線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中,提問:(1)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平行的意義是什么?(2)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什么?分析定理的題設與結論?在什么情況下考慮應用這個定理?使用這個定理應注意什么?這些提問旨在檢查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表達能力。
二、提問應有適當的深度和廣度
提問要有適當的深度和廣度。一個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的大合唱,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和欣悅的心情從事學習。如果教師的提問過淺,提問所含的信息量過小,就不會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如在“平面的基本性質”中,提問:“過兩條相交直線可以作幾個平面?”學生可以毫無困難地回答。這顯然是一個信息量太小的提問,沒有深度。但如果改為問:“過兩條直線可以作幾個平面?”學生一下子不好回答,他必須對兩條直線可能出現的位置關系進行分析,對“相交”、“平行”、“重合”、“異面”這4種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結論,這種有深度和廣度,信息量也適當的提問,肯定比第一個提問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當然如果提問的深度和廣度過大,問題中所包含的信息量過多,超過了學生力所能及的,那也不恰當。
三、提問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數學課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內容,若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則學生聽來索然無味。若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創造愉悅的情境,則能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積極思維,教學效果當然就大不一樣。
四、提問要有一定的藝術性
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選擇恰當時機,采用適當的形式向學生提出問題,提高課堂提問的藝術性,以激發學生興趣、活躍思維,具體而言,有以下三方面:
1.把握提問的時機。要結合課堂教學的進展及變化組織提問。一般情況下,要關注兩方面:一學生在新舊知識發生激烈沖突、意識中的矛盾激化、思維囿于狹窄范圍、受原先經驗影響無法實現知識遷移、注意力渙散的時候,即為發問的時機;二發問時機應和教學需要并與教學視角吻合,例如在教材的重點難點處、教材易出錯處、課堂結尾處等都可以設計一些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習興趣的提問。
2.選擇提問的句式。在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接受、理解、思考水平與課堂提問選用的句式有較大的關系。恰當的提問方式不僅能起到遍詢諸生、溫故知新、啟發思維的作用,而且能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認同,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一般說來,判斷型、敘述型發問句式常用于增加師生活動,檢查學習效果,運用得當能使學生產生成功感。診斷型發問句式常用于診斷思維障礙,疏通思維渠道,建立情感認同。述理型、發散型、求異型發問句式則多用于提高學生思維的品質。從這幾種問句的實際使用效果來看,教師發問時應盡量減少判斷型、敘述型句式,盡可能增大述理型、發散型、求異型發問句式的比例。
3.確定提問的對象。老師在確定答問對象時應遵循普遍性原則,先面向全體學生,讓所有的學生都帶著問題去思考,等學生思考之后再指名回答。對“興奮型”學生可以采用“以忙制動”、“以動制動”等方式,根據他們反應快、愿意表達自己看法的特點,多提問、多讓他們發表意見,讓善于思考又不愛發言的“抑郁型”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讓積極發言又常丟三拉四的“活潑型”學生講清算理、分析算式,讓機靈沉著又穩重內向的“安靜型”學生說一說別人講的對不對,并加以補充等等。
實踐表明,合理巧妙的提問,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問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有效提問是一種激勵,精彩的問題能讓學生變得興奮和好奇;有效提問是一種引導,在層層深入中,學生的思維變得深刻;有效提問是一種建構,它能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主動學習有關知識。
(作者單位:安徽省潁上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