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簡要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并結合教學實例介紹在中學英語教學匯總產生的問題及對策,以期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關鍵詞】語言意識情感態度跨文化意識新課程標準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設置的課程目標包括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綜合能力素質目標。外語教學還是培養學生這種綜合能力及人文素養。然而遺憾的是,目前大多數高中課教學離這目標相距甚遠。教學僅停留在語言知識的講解和語言形式的訓練層面上,語言技能訓練嚴重不足,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應有的鍛煉,文化意識及思想道德教育不能適時地滲透到教學中,良好的情感態度及個性品質難以得到培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難以實現。此外,由于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作為一種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或延伸以實現新課程標準的目標。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充分開發教材資源,彌補教材不足,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延伸教學。所謂的眼神教學既是教師對教材中課文的國家文化,思想情感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延伸,又是教師對教材的活化與創新,體現了外語教師的才智和個性。
英語和漢語是建立在兩種不同的文化領域上的兩種不同語言。他們各自反映其特殊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缺乏一定的語言環境,因此他們在理解、掌握和運用外語時增加了難度。因此我們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必須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政治、歷史、文化、地理及人情風俗等方面的知識,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
然而,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根深蒂固影響,許多學校的領導及高中英語教師都一味追求升學率,僅著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卻忽略學生其他素質的發展與培養。為了應付高考,教師和學生都沉浸在書山題海之中,較少考慮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語言知識和應試技巧的傳授,從而忽略了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等方面的介紹,學生對外國文化的了解甚少,導致了絕大多數中國學生不敢開口與外賓交談或一開口就可能有犯忌的現象產生。
一、文化背景知識的延伸與跨文化意識互為補充
英語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已有的語言知識和以往的社會生活經驗,對作者提供的語言文字信息進行加工解碼,領悟其文字意義以及作者的思想觀點、情感傾向和價值取向等語言學習的過程。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讀者不僅要調動外語的語言知識技能、以往的社會生活知識經驗,還要跨越語言的文化差異。而學生的實際情況是:首先,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生活經驗及社會閱歷貧乏,對語言材料所涉及的社會背景知識了解不夠;其次,由于目的語(外語)文化與本族語文化差異較大,外語學習存在障礙,很難順利進行。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對文化背景知識進行適當的補充十分必要。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也有利于滲透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為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化意識與跨文化意識互為補充。文化背景知識補充與延伸,如在Pre-reading(人教版教材)階段進行,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文字信息,圖片資料或者音像視聽制品及圖像資料等。在閱讀Body Language時,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一題目,介紹相關中外文化差異,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欣賞英語作品。在閱讀Martin Luther King的I Have a Dream一文時,介紹美國黑人的歷史、人權等情況及馬丁路德金的生平事跡、供獻以及對美國社會的深刻影響,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欣賞課文。這些延伸可以由教師完成,也可以由學生利用圖書館,閱覽室,互聯網去收集信息,在課堂上集中匯報,由教師完成或師生共同完成。這些延伸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給閱讀理解做些鋪墊及輔助,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學生養成利用各種信息資源的習慣,為終身學習做準備。
二、通過詞匯教學介紹中西文化的差異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使中西方文化在思維方式上,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詞匯是文化信息的資源,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著文化的發展和變化。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詞匯來介紹中西文化的差異。
某些單詞帶有褒貶色彩,中西方文化就反映出明顯差異。如aggressive一詞,中國人來形容某人“挑釁的”,“好斗的”,而美國人則用來形容某人“進取上進的”,“有開拓精神的”;ambitious一詞,美國人取其褒義,表示“有雄心壯志的”,中國人則用其貶義,表示“有野心的”。
三、利用課文中教學資源介紹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人們日常對話,體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及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如原高中英語The Necklace一文Jeanne和Mathilde之間的一段對話可以看出他們對贊譽的回答迥然不同。
Jeanne: I remember, you tried it on and looked wonderful on you. I'm sure you looked beautiful that evening. You were always a pretty.
Mathilde: In those days I may have been pretty.
又如Culture Shock(北師大版)單元中幾篇短文,當那位交流生說導游的皮衣漂亮時,導游感到很不好意思。從這些問題的提問與回答可以看出,西方人對于別人的贊美之詞總是欣然接受,而中國人對此卻要謙虛一番,這從某個方面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再如原高中英語Speaking部分的對話:
Paul: Excuse me, Sir. That suitcase looks very heavy. Would you like me to help you with it?
Old man: Yes, please. It's very heavy. Thank you. That's very kind of you.
致謝語的使用,就反映了英漢兩種文化的明顯差異。在英美國家里,“Thank you”是使用頻率極高的禮貌用語之一,謝不離口。不論何時,只要收益于他人時,受益者都會說“Thank you”,甚至于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也經常使用。而在中國,“謝謝”這個詞在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之間用得比較多。對于熟悉的人用的很少,越熟悉的人之間越不用謝,如果使用了反倒使人覺得有點見外,這也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現行高中英語教材中編排了一些介紹中西方文化的課文,這為我們教學過程中介紹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供了充分的學習材料。如Body Language中的閱讀課文Body Talk一文就向我們介紹了中西方文化差異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在教學中,把握住此重點,引導學生理解Body language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存在的差異,增加了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了解。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意識
絕大多數中國學生都很少有機會接觸英語國家人士和參加多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開展靈活多樣的課外活動形式,如in pairs, role play, games, competition, English evening party, English corner等活動,創設各種真實的交際情景。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結合特定的情景,進行大量的問答、閑談等雙邊活動或多邊活動的交流,讓學生在這種本族文化氛圍中結合異族文化的不同之處,增強跨文化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
總之,英語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時應當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所提供的現成材料或利用其他相關內容的材料,如電影等文學作品,將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滲透到課文教學中去,使學生在學到語言的同時增強他們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逐步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意識,為以后的終身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朱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