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想】
朱自清的《背影》被稱為寫父愛的經典之作,作品采用記實的手法,通過寫在“禍不單行”的特殊背景下,父親吃力地攀爬月臺為兒子買橘子的事,抒發父子間相憐相愛的動人感情。起初教學設計時把教學重點放在對父愛的分析上,通過對那些細節描寫的分析,培養學生關注父母的生活與情感,體察他們深厚、動人的殷殷深情,由此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愛,并能將這款款的深情通過字里行間流露出來。后因看到一則關于國際青少年研究所對美國、日本、中國學生進行的“最受你尊敬的人是誰”的調查報告,其結果顯示:中國學生沒有一人將父母列入最受尊敬的人前十位當中,而美國學生把父親排在第一位,母親排在第三位;日本學生把父親排在第一位,母親排在第二位。難道是我們中國的父母親缺乏愛,那明顯是錯誤的。中國的父母親對孩子的愛幾近是溺愛,那造成這樣調查結果的原因,只能是孩子,至少說明我們的孩子缺少對愛的理解,缺少對愛的感悟。或許是他們得到了太多的愛,以至于變成了一種習慣,反而感受不到愛的存在。再加上八年級學生特有的心理,經常與父母意見有所分歧,并還表現在行動上,頂嘴、冷戰、甚至離家出走。我覺得學生僅關注愛是不夠的,還應對愛有所理解、感念。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于是把對《背影》的理解重點放在“子對父的感念”上。在處理課文時,設計了兩個環節,細讀文本、感受父愛——品味感念、理解父愛。
一、細讀文本感受父愛
課堂教學第一環節感受父愛,我提了一個問題“這是一個的背影,我從看出來。”這一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父親的外貌、動作的描寫,讀懂其中濃濃的父愛,讓學生從父親的境遇去體會、去感受父親那一言一行中流露出來的情感,從而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這個問題使學生快速地進入文本,容易地找到了父親的外貌、動作描寫。如這是一個“黑色的背影”,他,黑布小帽,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抓住這個黑色,分析當時的背景,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只有變賣典質,傾家蕩產,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在這樣的重壓之下,父親還堅持送我上學。抓住布制與“紫毛大衣”作對比,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父親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兒子的愛子之情。如這是一個“步履維艱的背影”,通過“蹣跚”、“探”、“攀”、“縮”、“微傾”等詞語,一個寧愿自己受苦也不愿兒子受累的慈父形象躍然紙上,領悟父親發自內心的愛子之情,再通過朗讀,使學生對質樸深沉的父愛能整體感知,將父親愛子之情定格在學生的腦海里。
二、品味感念理解父愛
課堂教學第二環節品味子對父的感念,這是教學的重點。先讓學生找子對父感念的句子,學生一般很快能找出來,如“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的眼淚又來了。”“我趕緊去攙他。”“我趕緊拭干淚。”但這些都較表面,于是啟發學生“為什么作者一再說自己‘聰明過分’‘太聰明’?”“為什么是‘不相見’而不是‘沒見面’?”,兩個問題,由淺入深,再次促使學生扎入文本,尋找文字背后的內涵。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去理解文本,我找了幾個背景材料。在為什么作者一再說自己“聰明過分”“太聰明”的問題中,介紹了作者寫作時間與故事發生的時間。在為什么是“不相見”而不是“沒見面”中,引入了父子之間裂痕越來越深的幾件事。在父子之間互相理解時,引入作者寫作的動機和《背影》發表后父親讀背影的情景。這些背景文本的引入,使學生有效地解讀理解文本。在最后學生談談自己讀了這篇文章的啟示時,從他們的回答中,學生對這“理解的愛”有所領悟,文學作品對人情感潛移默化、心靈的無聲熏陶的魅力得以體現。
【課堂呈現】
師:父親如此地愛自己的兒子,而兒子感受到這份愛沒有,試從文中找出。
生: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的眼淚又來了。我趕緊去攙他。我趕緊拭干淚。
師:“男兒有淚不輕彈”,什么原因使作者一再流淚?作者共流了幾次淚,是否都一樣?
生:作者共流了四次淚,第一次是傷心,后三次是感動的淚。
師:四次流淚,為什么傷心的淚當著父親的面,而三次感動的淚卻背著父親而流?
生:因為是離別,怕父親傷心,怕他不放心。
師:這是感動的淚水,在文中作者的感動還表現在何處?
學生沉默
師:課文第五段中為什么作者一再說自己“聰明過分”“太聰明”?
生:作者人長大了,思想成熟了。
師:作者寫背影的時間是1925年,當時28歲,清華大學的講師;故事發生在1917年,當時作者20歲,學生。8年足以讓一個人心智成熟,這是作者對父愛的理解和追悔。
師:“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為什么是“不相見”而不是“沒見面”?
教室里一片安靜,過了一會兒,有個聰明的孩子說,“不相見”是“不想見”,我又問了為什么。過了好長時間都找不到答案。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最后一段。學生找到了一句:“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
師:“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說明“往日”父親待“我”如何?
生:待“我”不好。
師:為什么會待“我”不好?
生: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
師:這一句如何理解?
生:說明父子之間有矛盾。
師:這矛盾又是誰之錯呢?
生:父親
師補充材料:
材料:朱自清從大學畢業后不久,一直到寫《背影》時的1925年,他和父親有過一段感情的磨擦,父子之間的矛盾有時是很激烈的。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親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斷了經濟來源,從此生計日艱,進而債臺高筑。1920年,他從北大畢業,理所當然,他要負擔家庭的經濟,但是承擔多少,承擔有沒有限度,他個人有沒有獨立支配經濟的自由,在這些問題上他和父親發生了一次一次齟齬。1921年暑假,他回到揚州八中任教務主任,父親憑借與校長的私交,讓校長將兒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領。這種專制式的家長統治激怒了朱自清。一個月后他憤然離去,到外地執教。父子從此失和,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兒,在杭州組織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動緩解和父親的矛盾,帶著妻兒回揚州,但父親先是不準他進家門,后則不予理睬。過了幾天沒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這就是《毀滅》中所說的“敗家的兇殘”、“骨肉間的仇恨”。1923年暑假雖又回家一次,但與父親的關系仍未好轉。
師:父子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故文章開頭“不相見已有二年余”,而不是“沒有見面已有二年余”,最后這矛盾消除了沒有?
生:消除了。
師:從何處發現?
生:父親“忘卻我的不好”“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還寫了一封信給我。
師:信的內容流露出父親怎樣的感情?
生:請求兒子的原諒,“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師:兒子原諒父親沒有?
生:原諒了,作者讀后時,淚流滿面,并寫了《背影》這一文章給父親看。
師:對!材料:作者談寫作動機時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1947年7月1日答《文藝知識》編者問)惟其“寫實”,才體現了這篇文章的價值。
師:父親有沒有體會到兒子對他的愛?
材料:《背影》發表之后
1928年,我家已搬至揚州東關街仁豐里一所簡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書本,不敢怠慢,一口氣奔上二樓父親臥室,讓他老人家先睹為快。父親已行動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生:從材料“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中,父親讀懂了兒子對他的那份愛。
師:父子之間冰釋前嫌靠的是互相理解,我們平時與父母之間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呢?
生:有。
師:你們又是如何處理的?學了此文你們有何啟示?
學生談了幾件與父母之間矛盾的事,都談到了化解矛盾應互相理解。
師:《背影》中父子之間如此激烈的沖突都能互相諒解,何況我們同學平時與父母之間的雞毛蒜皮的事,對父母多一點理解,就會少一點矛盾。如果一個人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他的良知是蒼白的;如果一個人只會索取愛、享受愛,他的情感是自私的。愿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能理解我們的父母良苦用心,請記住有一句話:有一種愛叫理解!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逸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