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月份正是桃花梨花盛放的季節。清明節放假,我們選擇了本地最富有傳奇特色的五馬看桃花。
我們騎著自行車早早地出發了,早晨鄉野里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我不禁感嘆:“好美呀!”學生們也都和我一樣發出感嘆:“嗯,真的好美呀!”我笑了,說:“你們能不能用具體可感的有文采的詞匯來描述一下今早的天氣?”學生們開始在大腦里找詞了。有同學想起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句子:“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在這樣的日子里,想起這樣美的句子,更有一番風味。有同學說:“我突然有種‘心被泉水洗過’的感覺。”我眼前一亮,多美的句子呀,以前怎么沒在她們的作文中見過,我緊接著問:“你還在什么時候有過這種感覺?”同學們搖頭,仿佛這是第一次。
離桃林越來越近了,我看著同學們激動的表情,問:“你們誰家是五馬的?”朱妍同學舉著手說:“我!”我問她:“你知道五馬這個名字的來歷嗎?”她搖頭,同學們都搖頭。我就給她們講了關于五馬的有關傳說:五馬以前叫“臥馬溝”,講的是漢光武帝劉秀被追兵所追,他騎著戰馬跑到這里時,馬突然倒在了小溪邊的一棵大桃樹下,死了。劉秀被掀倒在地上,后面的追兵也追上來了,劉秀氣血攻心,也倒在了那株桃樹下。就在這緊急關頭,那株桃樹后出來一位仙子,她長袖一甩,甩出了這片桃花林,攔住了追兵,救起了劉秀。后來劉秀當上了東漢的開國皇帝,他不忘那位仙子的救命之恩,回來報答,卻不見仙子,只見片片桃花,他只好在自己跌落之地,欽賜地名“臥馬溝”。后來,由于方言等原因,“臥馬溝”就變成“五馬溝”了。后來的“桃花運”一詞好像也和這個典故有關。“老師,那‘桃之夭夭’,說的就是劉秀從這片桃林脫逃的故事嗎?”有同學突發奇想問了這么個問題,問完他還一吐舌頭,知道把時代都給搞錯了。“桃之夭夭”是《詩經·國風·周南》里的一篇,是賀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慶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門,大家簇擁著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紅燦燦的桃花比興新娘的美麗容貌,果實累累的桃樹比喻新娘將會為男家多生貴子(舊觀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興旺。枝葉茂密的桃樹比興新娘子將使一家如枝葉層出,永遠昌盛。現在我們亳州本地的婚俗里,還有往新人床上撒核桃的風俗呢。學生們開始把自己親眼看到的和桃樹有關的風俗都講了一遍。生孩子的送核桃;孩子滿月了,從醫院出來,產婦要手拿桃枝等等。不過,我補充了一句:“時代不同了。多子多福的觀念再強,也是只生一個好。”同學們都笑了。
同學們就這樣在傳奇故事和先民們美好的歌聲中走進了這片桃花林,她們個個神情驚異。她們驚異于這片清幽淡雅的世外桃園,更驚異于自己的家鄉竟然有這么多美麗的傳說。她們有的在數桃花瓣;有的在仔細觀察花瓣上面的那抹紅,仿佛想到了很遙遠的那個故事;還有的在和看桃林的老人攀談,講和桃樹種植、桃花花期、結桃時間等有關的知識;還有一些調皮的男孩和女孩在演繹“劉秀桃林遇仙子”的故事;也有清秀內向的女孩子在扮演林黛玉的角色,把飄散在地上的桃花瓣拾起,小心翼翼地裝進眼鏡盒里。
“每一朵桃花都是一個桃子”看林老人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將來的棟梁。”老人的話讓我們所有的人都驚呆了,這不僅是在教育孩子,還在告誡我們為師者,看護好每個孩子的心靈,每一顆心靈都是一朵可以結桃的桃花呀!我思考之余,和學生們說:“老爺爺用自己證明了什么?‘行動有時比知識更重要’,最經典的東西往往都來源于生活本身。螃蟹通過理論學習拿到了正規學校的博士學位,可它出了校門,照樣橫行!”
我正講的時候,學生們走神了,原來來了一位老外,我趁勢和學生們說:“和老外打個招呼,這是禮貌問題。”同學們都說:“Hello!”而老外卻用漢語和我們交流,而且說的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在導游的介紹下,我們知道他來自于英國倫敦,對亳州的人文景觀特別感興趣。學生們覺得該給他講講那個傳說,有幾個男孩子跑去給他講那個傳說去了,雖然用的是漢語,但有翻譯在,老外是聽得神乎其神的,特別感興趣,最后還說呢:“我喜歡亳州這個地方,這里有太多的故事。謝謝你們!”我們集體留了影。老外走了,孩子們又開始圍著我說和老外有關的故事。有的學生說:“那個老外真好玩,汗毛又黃又長,我還從來沒親眼見過英國人呢。他的眼睛真的很藍,剛一開始看他,我都不敢看,藍得像深潭,像海洋,還像什么來著,反正像很神秘的東西。”有的學生說:“他和我們照相的時候,我們都喊‘茄子’,他喊‘兔子’。看來他肯定是喜歡吃我們亳州的兔子肉。”同學們又圍繞老外這個話題談論了半天。有說他長相的,有說他發音的,有說他的興趣點的。同學們談論的時候都知道抓住細節了,這在課堂上講的再多也用不上的東西,在這里不用講,她們自然而然地運用自如了。
“我們在阿牛的《桃花朵朵開》的歌聲里離開了桃林,總有很多不舍,桃林內片片白云伴著彩霞飛,桃林外依然是俗世的風揚著鄉土喧囂。”(學生習作《桃花朵朵開》)多么有詩意的句子,這竟然出自我的學生之口。我們回來后,每一位學生都結合這次出游寫一篇千字美文,自主命題。孩子們終于有了“不寫不行”的感覺了,她們“不能抑制內心的喜悅,終于有話可說了。仿佛很多年前就已習慣了不說話,沉默久了,都忘了自己曾經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學生習作《有話可說》)。她們希望“這樣的經歷再多一些,這樣的感受再豐富一些,她們希望用自己最年輕的心守望這一片潔白的領域,用最大的熱情撞開生命中的每一道門。”(學生習作《品味年輕》,此文已在《小溪流》上刊登并獲一等獎)“行動比知識更重要。守林老人用他不變的信念實踐著那個傳說。”(學生習作《守林老人》)“我們應該多到外面走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會給你一種神秘的感覺,我們的思想就在這樣的一個個小角落里自由綻放。”(學生習作《邂逅老外》
新課標指出:教師必須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引領他們到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中去。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學生們的視野就會開闊,思維就會放寬,想象就會豐富,從而使一些好句子自然而然地飄飛出來,如桃花瓣一樣漫天飛舞,香氣宜人。帶學生們走出去,才會有更多的寫作素材。
(作者單位: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