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其四)
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這首詞寫在詞人任職徐州期間,元豐元年(1078)春,徐州遭受了嚴重的旱災。勤政愛民的蘇軾為了安撫民心,曾經到徐州城東二十里的石潭祈雨。果然天降甘霖,解除了旱情。他滿懷喜悅的到石潭謝雨。一路上,看見農作物雨后復蘇、欣欣向榮的長勢,品味著農村特有的生活氣息,分享著久旱得甘霖的農民的歡愉之情,于是一口氣寫了五首《浣溪沙》,本詞是其中的第四首。
本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逼真的描繪了鄉村的風景人情,反映了詞人熱愛鄉村、熱愛自然、追求寧靜自由生活的心情。
上闕寫在謝雨路上,詞人欣賞鄉村仲夏的風光,領略著村民們自在恬淡的生活情景。詞人進了村,便有“簌簌”之聲傳入耳中,原來是淡黃的清香的棗花正紛紛灑落在他的衣服和頭巾上。同時,還有吱吱呀呀的繅車抽絲的聲音從村南、村北傳入耳畔,那應該是勤勞的婦人們在忙碌的操勞吧,一種鄉村獨有的韻味和親切感迎面撲來?!跋s噪林尤靜,鳥鳴山更幽”,這種嘈雜而不失優美的音響越發烘托出鄉村的寧靜與和諧。透過這寧靜環境里優美的音響,我們體會到鄉村的那一種純天然的多彩顏色和男耕女織的恬淡生活,以及其中深蘊的勃勃生機?!芭R鹿帕u黃瓜”,是作者路上所見: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整個上闕散發著濃郁的鄉村氣息,反映得雨之后,鄉村的清新自在和繁忙充實的生活狀態,也滲透著詞人的欣喜之情。三幅畫面組成了一組清新活躍的仲夏農村圖:淡黃的棗花,白色的蠶絲,翠綠的柳樹,黃綠色的黃瓜,色彩清麗。簌簌落花,咿咿繅車,又和黃瓜的叫賣聲交織成曲,音響何其和諧!
這首詞在寫景時,并不是單純的描寫出自己的眼中所見,而是通過聽覺,把聲響與畫面組成一組聯系的景象,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下闕筆鋒一轉,寫詞人謝雨途中困渴求漿的感受和意識活動?!熬评烽L”,太守巡視雨后農村,走了不少地方,曾經一再地和農夫們飲酒慶祝這場及時雨,此時酒意未消,加上路途遙遠,自然困乏?!叭崭呷丝省眱删?,雖然寫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農民家里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勤于政事、不拘小節、體恤下民的性格特征??磥恚K軾似乎并沒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農民的距離并不太遠。作者停步求漿,曰敲門,曰試問,既表達了作者的平易達禮也同樣流露出詞人與當地百姓,與寧靜的鄉村生活心心相印的思想感情。讀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村生活的氣息。
全詞在藝術上沒有過多的精雕細琢,詞人寫景時注重攝取特征性場景,融入自己的感情,用白描的手法和清新質樸的語言加以表現,讀來真切自然。同時,詞人樂觀的生活態度、對理想的熱烈追求也跳蕩流溢在字里行間,使人讀來慷慨激昂,樂觀開朗。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