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構成一堂優質課的重要因素,而在眾多學科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顯得尤為重要。語文課美的教學語言對學生領悟做人的真諦、陶冶高尚的情操、理解語言的能力、駕馭語言的本領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而語文教學語言的魅力主要表現為三美,即感性之美、抑揚之美、幽默之美。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感性之美抑揚之美幽默之美
常常見到這樣的教師,他們在專業知識方面造詣很深,但因不善于口頭表達,常常使他們上的課大煞風景,使聽者大失所望。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構成一堂成功課的重要因素。而在眾多學科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顯得尤為重要。
著名特級教師、語文教育專家于漪曾說:“語文本身有它獨特的魅力,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的確,語文姹紫嫣紅,春色無限。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對青春年少的中學生而言,能啟心智、長見識、陶冶性情,誘發不盡的遐想。而教學語言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傳遞信息的載體,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和開發學生智力的主要工具。美的語文教學語言,動聽、感人,它是“用生命紡織的、從心底流出來的歌”。有時如誦詩文,令人如醉如癡;有時如發宏辯,使人激情涌動;有時含蓄蘊藉,啟人深思;有時幽默風趣,叫人捧腹。總而言之,使聽者感到的是一種美的享受,因為它自然精粹,不溫不火,或激情澎湃,或妙趣橫生,或余音繞梁,或娓娓動聽,像愛的春風,似情的細雨,使聽者如沐春風,如飲甘霖,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這種美化了的教學語言對學生領悟做人的真諦、陶冶高尚的情操、理解語言的能力、駕馭語言的本領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正如有人總結的:“教師的語言如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如火炬,能照亮學生的未來;如種子,能在學生的心里扎根、開花、結果”。
毋庸置疑,語文教學語言是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那么如何才能叩開這扇門,掌握這一門藝術,使之在三尺講臺上播灑春雨,滋潤禾苗,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向往的境界,這種境界的來臨,要靠在語言學習上的苦功夫和對教學語言美化的不懈追求。那就讓我們來共同探求語文教學語言的魅力吧。
語文課語言魅力之一:感性之美
很多的時候——特別是一堂課的起始和高潮處,往往需要教師以其豐富的感情積累和知識底蘊來縱情渲染、恣意鋪陳,從而為學生步入課文情境,把握課文內容筑路架橋,創設氛圍。事實上,學生也只有在這種感性語言的鋪墊下,才能夠順利地領會內容,接受陶冶。
蘇聯有位教育家說過:“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生特有的音響。”用怎樣的課堂語言來撥動學生心靈上的“琴弦”,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應該認真琢磨的。在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如果直接對作者、背景介紹后,立即進入課文的新授,學生與作者、文本還是有距離的,作品的人文亮點就不能很好地傳達給學生。要想把學生帶到作者生活的時代,讓學生與作者進行零距離的接觸,這就需要教師語言的感染。我用了兩個語段:“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成都,草堂旁。天漸漸黑了下來,大風凜冽地吹,吹得茅草遍地都是。濃云越壓越低,一場凄清的冷雨即將來臨。——這時,一位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地從茅屋中走出。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這時的他已經滿身疾病,甚至已‘右臂偏枯耳半聾了’,窮困潦倒的他似乎已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時,他的國家正處在戰亂中,他卻遠離家鄉,孤獨地棲居草堂。面對慘淡的一切,還有夢涌上老人心頭嗎?”語言雖長,但卻有助于作品情思的滲透,很多學生都有所動容,學生的情操和審美素養就有可能在這一堂課中得到很好的陶冶和提升。用靈動的語言鋪設情境,放飛學生的思緒,我覺得是讓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的有效途徑。當然,這需要教師自己首先把情感融會在對教材內容的深刻理解體驗中,然后通過體驗或想象把主觀情感融進相應的教學內容,使教學語言成為情感的載體,再去觸發學生的心弦,讓學生滋生情感,從而在教師、文本、學生三者間產生共鳴。
語文課語言魅力之二:抑揚之美
馬卡連柯曾說:“只有在學會用十五種至二十種聲調說‘到這里來’的時候,只有學會在臉色,姿態和聲音的運用上能作出二十種風格韻調的時候,我就變成一個真正有技巧的人了。”教育專家們或諄諄告誡,或親自垂范,無非是要說明一點,教師的課堂語言不能如一池靜水,無波無瀾。總是一個腔調,一種語速,一味的平鋪直敘只能把學生帶入昏昏欲睡的境界,而適時適度的語速、語調的抑揚卻能使課堂變得起伏有致,富有生氣。于漪在講析楊朔的《茶花賦》時,敏銳地抓住文中“極”、“擱”、“醉”三個字。或娓娓而談,明道析理;或心馳神往,妙語連珠;或縱情抒發,飽含深情。講課人的聲音時高時低、時快時慢,就像過巒的風,入夜的雨,縷縷吹香,點滴入土,滋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田。學生呢?既是在聽課,也是在聽奏樂、聽演說、聽游子的心聲。這里,如沒有教師或問句,或俳句,或抒情,或議論的錯落抑揚,是難以達到這種出神入化的效果的。
有經驗的語文教師,講課聲音高低有致,速度快慢適當,語言具有音樂美。用動聽的語言促使學生大腦興奮,學生始終處于最佳思維狀態。當然教學語言聲音的高低,應視教學內容而定。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文章風格不同,格調迥異,講解這些文章就要因材定調,因文定情。教師必須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善于以不同的感情處理不同的教材,并能很快進入角色。語調應隨不同教學內容和要求而變化,或舒緩徐慢;或氣勢磅礴。學生的思想感情就會隨之而起伏。當然教師只有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心理品質,出現情緒沖動,教學語言才能達到一個較高的境界。例如:
豪放激昂型。這種文章激昂豪邁,如大江奔涌,一瀉千里,給人以排山倒海之勢。教材所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劉白羽的《長江三峽》等篇應屬這種風格。教這類文章,教學語言應“金戈鐵馬”般激越、昂揚。
慷慨悲壯型。這種文章豪中寓悲,壯中含愁,大都寄寓著作者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憤懣。他們或指點江山悲歌當哭,或激揚文字抨擊時政。教材所選辛棄疾的《永遇樂》,張溥的《五人墓碑記》等,即屬這種風格。這類文章的教學語言應深沉豪邁,造成一種拔劍起舞,慷慨悲歌的氣氛。
清麗婉約型。這種文章語言優美,情景交融,它突出的特點是語美、景美。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較為含蓄,教材所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等應屬于這種風格。這類文章的教學語言要優雅潔凈,如詩如畫,使聽者仿佛身臨其“景”,觀賞體味。
另外還有“輕松活潑型”“慷慨悲涼型”“恬淡自然型”“飄逸曠達型”等,還有許多文章或介于這些風格之間,或兼而有之。講一篇詩文應如何因材定調,因文定情,用什么風格的教學語言,很需要教者揣摩區分。一個優秀的語言教師,講題材、內容和主題相近的教材,他也能因文定“情”,用自己的語言激起學生不同的情感波濤。因而說,只有技巧而無感情的教學至多是“經師”式的教學,而非“人師”式的教學,沒有情感的升騰和沖動的教學,就不能培養出出類拔萃的人才。
語文課語言魅力之三:幽默之美
富有事業心的教師,無不希望自己的教學語言生動形象,充滿活力,這除了要求教師多方面的深厚的文化修養之外,還要求教師應該具備“幽默”這一特殊的本領,有了它,才能不時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造就寬松的教學氣氛。把學生緊緊地吸引在課堂的教學內容之上。
其實,講究課堂語言的幽默之美,不僅僅是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驅除疲勞,保持并不斷刺激學生旺盛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是為了強化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鞏固。“一些例證說明,幽默并不能影響直接認識的獲得,甚至在幾個星期之后,學生從講授時所運用的幽默中卻有意識地記住了更多的概念。”(肯尼思·T·漢森《美國中學的講授法》)現代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是讓學生“會學”和“樂學”,課堂教學講究理趣和情趣,因而幽默的教學語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愈顯重要。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個人的情緒、思維在不同狀態下,接受新事物的快慢會不一樣。當人們的情緒、思維處于興奮、積極的狀態時,接受新事物就快,反之則慢。如果教師的課堂語言幽默詼諧,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學生就會興趣盎然,全神貫注,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如:有位教師講《師說》這一課,課文的作者韓愈有一段簡歷:二十五歲時才登進士,又經過許多挫折,才得到“試校書郎”(正九品上)這樣的小官,其后又屢遭排擠貶斥,直到晚年才做到“吏部侍郎”(正四品上)。這位教師覺得,在談韓愈的簡歷時,如果正面介紹唐官吏制度、品位、等級,是很枯燥的,意義也不大。他臨時腦筋一動向學生們說了一個戲:“七品尚為芝麻官,九品呢,只能是菜籽官吧,四品呢,大概是蠶豆官了。”(學生們笑了)這位教師馬上轉入話題:“從菜籽官的渺小而至于蠶豆官的偉大,韓愈的升官道路是艱難的、曲折的,(學生又笑了)但他卻是一位屢遭貶斥而不迷‘官位’的硬漢,他曾因災年為民請命而被貶,還曾因反對皇帝迎佛骨而幾乎被處死。當時也盛行血統論,(笑聲)出身高貴的無須求師學習就可以做大官,出身低賤的學習再努力也受抑制而難出頭,這樣,社會上隨之而來的必然也是‘讀書無用論’了。(笑聲)而韓愈的《師說》就是奮起討伐這股害國害民的逆流的戰斗檄文。”幽默風趣的語言強烈地吸引著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樂聽不厭、欲罷不能。
總之,課堂幽默所產生的美感效應是很大的。在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幽默的語言,定能使教學增光生輝。
有人曾經說過,完善的語文教學語言應該有:詩歌語言的精煉,小說語言的生動,散文語言的優美,戲劇語言的傳神,相聲語言的風趣,演說語言的雄辯。這雖然是一種幾近苛刻的要求,但它無疑也為我們描畫了一個追求的境界。總之,語文教師的語言只有少一點理性、多一些感性,少一點凝滯、多一些抑揚,少一點呆板、多一些幽默,才能實現新課程提高學生文化品質和審美情趣的目標,才能增強語文課堂的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新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