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從事高中教育教學研究的專家和一線教師都在為高效課堂尋找“全新”的“普遍適用”的課堂模式。但本人認為水無常形,因地勢而變,課無常模,因條件而變。
一、課堂模式要因內容而變
教學內容對課堂模式有重要的影響,不同的教學內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課堂模式要隨著教學內容的改變而改變。
第一,課堂模式要隨著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而變。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可以劃分為三個檔次,即低難度、中等難度、高難度。對于低難度的內容,學生自主探究就能解決問題,可以采用“問題——生活鏈”課堂教學模式和“自探合探、建模回歸”的課堂教學模式。對于中等難度的內容,完全憑學生自主探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所以,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探究任務。“學案導學”的課堂模式就比較適合。對于高難度內容,學生的探究基本上不能解決問題,所以,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學生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預學,然后,還需要老師重點講解難點內容,教師的講解必須結合案例。因此,可以采用“預學導學一體化”課堂教學模式和“案例”教學的課堂模式。例如,《經濟生活》中“影響價格的因素”屬于高難度內容,“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屬于低難度內容,“新時代”的勞動者屬于中等難度的內容。這三框內容就不能采取相同的課堂模式,總之一句話,課堂模式要因內容的難度而變。
第二,課堂模式要因教學內容的可探究性而變。不同教學內容的可探究性是不同的。從難度上講,難度太低的內容沒有必要探究,難度太大的內容學生沒能力探究,只有中等難度的教學內容適合學生自主探究;從模塊方面看,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可探究性較強,哲學生活和國家與國際組織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較遠,且專業術語較多,難度較大,因此可探究性較低;從探究結論的角度看,有些探究問題的結論是唯一的,固定的,這些內容缺乏可探究性。對于可探究性較強的內容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或合作學習,但對于可探究性不強的內容,則不能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而要強化教師的引導和講解。因此,課堂模式要因教學內容的可探究性而變。
二、課堂模式要因課時而變
馬克思曾說過,“人類發展的最大空間是時間”。換句話說,高效課堂發展的最大空間也是時間。為了取得最佳效果,課堂模式同樣需要因時而變。
第一,課堂模式的選擇需要考慮教學內容與課時的比例關系。教學內容是一定的,教學時間也是一定的(不是無限的)。有的課堂模式環節很多,很費時,有的課堂模式環節較少,比較節約時間,課堂模式的選擇,要綜合考慮教學內容的多少和教學時間的總量。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最佳模式。
第二,課堂模式的選擇需要考慮課程表的具體安排。一般而言,有早讀課、正課、和夜自習課。如果在正課前面沒有自習課或早讀課,就不適合采用“預學導學一體化”課堂教學模式,因為學生沒有預學時間。總之,課堂模式同樣需要因時而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課堂模式要因課型而變
一般而言,基本課型有四種,分別是新授課、復習課、講評課、自習課。很多專家認為基本課型只有新授課、復習課、講評課三種,而我認為自習課也是一種基本課型。
新授課。由于教學內容是學生未知的,所以,新授課特別需要“預習”或“預學”這一環節。當堂反饋和課后鞏固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我看來,新授課采取“目標預設——學生預學——問題探究——當堂反饋——課后鞏固”的課堂模式或“關注·引入·領悟·參與”生活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合適。
復習課。從知識與技能的角度看,復習課的真正要義在于鞏固知識點,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鏈,在知識鏈的基礎上構建知識網,在知識網的基礎上形成知識體系。從過程與方法的角度看,復習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以及對疑難問題的解決能力。不過,復習課總是有側重點的,有時側重于知識層面,有時側重于過程與方法,針對復習課的側重點,課堂模式也要有所變化。如果側重點在知識層面,那么,課堂模式就要側重于學生的自主歸納,以及當堂訓練,預習和探究不再是重點。如果側重點在過程與方法層面,那么,課堂模式的側重點就在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及思維方法的總結。總而言之,復習課的側重點不同,課堂模式也不同。
講評課。講評課的模式更加靈活,要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選擇具體的課堂模式。如果錯誤率較低,試題比較簡單,則可以采取“兵教兵”的模式,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如果錯誤率很高,試題難度很大,則要側重于教師的講解,在此基礎上增加變式訓練,在變式訓練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思維方法,反思自己的得失。
自習課。自習課也有三種情況。一是學生自主型自習,即學生完全自主,教師不規定自習內容,也不集體輔導。二是任務型自習,即教師規定好自習內容,由學生自主完成任務。三是教師主導型自習,即教師不僅規定自習的任務,而且還要進行必要的集體輔導。顯而易見,自習課的課堂模式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突出一個“變”字。
四、課堂模式要因學情而變
學情包括很多方面,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等。根據學情,我們可以把學生分成三個檔次。一是后進生。這類學生的學習態度較差,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大,學習能力不強。二是中檔生,即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基礎,學習能力都處于中檔水平。三是優生。這類學生學習態度好,基礎好,興趣濃,能力強。不同檔次的學生落差很大,因此,為了提高課堂效率,也不能采取相同的課堂模式,對于后進生,要更加強調基礎知識的鞏固,減少探究的時間,強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對于優生,要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對于中檔生,要堅持學生自主與教師引導并重的原則。換句話說,對于后進生,需要教師牽著走。對于中檔生,教師可以看著走。對于優生,可以讓學生自己走。對于不同檔次的學生,也要采取不同的課堂模式。課堂模式要因學情而變。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是有條件的,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影響課堂模式的因素很多,學情、考情、內容、課時、課型甚至老師的性格和習慣都是影響課堂模式的因素。因此,課堂沒有統一的、不變的、放之四海而皆標準模式,選擇課堂模式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突出一個“變”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效率,打造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三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