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日趨成熟,多媒體教學出現蓬勃發展的態勢。在許多公開課、競賽課、示范課、研究課上,多媒體更是具有一票否決權,于是幻燈片代替了板書,配樂朗誦代替了教師范讀。黑板無人問津,成為一塊真正的“黑”板,有調查顯示,青年教師板書質量每況愈下,粉筆字字跡潦草,板書格局雜亂無章,不講格式等現象都不同程度存在。
毋庸置疑,多媒體的運用,對增加課堂容量,陶冶學生情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無疑有積極的作用,但不能就此將包括板書在內的傳統教學方式完全拋棄,任何事物都有其優缺點,傳統教學也不例外,我覺得板書的某些重要功能至少在很長一斷時間內還不能被白色大屏幕所取代。
一、板書榜樣示范教學功能
一手好的粉筆字是一位老師教學基本功的體現,一塊好的板書是一位老師教學能力的綜合體現,板書所呈現出端正、規范、清秀、美觀的漢字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因為身教重于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課堂上的板書是學生模仿學習教師書寫的一種最方便、最經常、最直觀的示范教學手段,板書的一筆一劃、從筆順到結字,從布局到謀篇都是鍵盤擊字無法相比的。其實,在優秀教師的筆下,板書何嘗不是一門書法藝術,且不論他們其他方面的造詣,光看那一黑板的好字,你也會覺得賞心悅目,從這個意義上說板書實在又是語文學科的一種最親切、最日常化的書法藝術教育,學生長期在這樣板書氛圍的熏陶下何愁字寫不好呢?
二、板書靈活互動的教學功能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板書已不再是教師獨占的書寫天地,而是師生互動的交流平臺。一則成功的板書,不僅僅是教師精心構思的成果展示,它還應該是師生在課堂信息交流中同步思考、雙向交流切磋、不斷生成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根據課堂進程,可以讓學生上來板書一句古人的名言警句,或者是剎那間吉光片羽的瞬間聯想,或者是散金碎玉似的哲理感悟,也可能是一幅完整而精致的課文結構圖……,當學生將這些成果親手展示在黑板上與大家分享時,既鍛煉了膽量又調動了學語文的熱情,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語文能力。
此外,樸素而漸變的板書手段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束縛小,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及時調整自己原有的課前預設方案,更重要的是課堂上有時會有突然而至的靈感。這些靈感往往是教學藝術的動人之處,可以隨時通過板書貫徹到課堂教學內容當中,教學藝術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多媒體課件只有唯一的預設的答案,嚴重束縛教師的即興發揮。
三、板書的直觀美感教學功能
形象而簡明的板書極易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握本節課的重難點,學生是記得扼要、學得精益。
曾在一堂語文公開課上見過一位老師為《臺階》一文設計的板書:
這一級一級臺階正是父親一生的寫照,令人耳目一新、經久不忘。
筆者在講解《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板書設計如下:
將菲利普夫婦放在銅錢的方孔中,活脫脫勾勒出他們深陷拜金主義的漩渦,唯利是圖,唯錢是親的丑陋面目。
曾在一本教輔資料上看過一篇《春》的教學設計。他按課文結構、內容將板書設計為這樣一朵花。
全文三部分,“繪春”是美麗的花朵,“盼春”“頌春”為綠葉。一堂語文課,文似畫,畫生趣,趣中樂,樂中學,效果極佳。
筆者在講“看云識天氣”這篇說明文時,讓學生設計了一張表格,清晰地了解文章內容。
以圖解文,圖簡而意賅,一目了然。
四、板書的陶冶情操的教學功能
讀過法國作家都德《最后一課》的人,大概都不會忘記小說最后的點睛之筆,當韓麥爾先生聽到教堂的鐘聲和普魯士兵收操的號聲時,他哽咽得一句話也說不出,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法蘭西萬歲”這一行簡短得只有12個字母的板書,這凝聚著一個處在亡國之際的愛國者對祖國無比熾熱的忠貞眷戀,對侵略者刻骨銘心的憎恨。每個字母都是淚,都是血,是韓麥爾先生崇高人格精神的豐碑,也是堅定小弗朗士愛國信念的一面不朽的旗幟。試想:當時韓麥爾先生如果不是用這一行板書,而只是點擊鼠標,擊出一句預先設計的“法蘭西萬歲”的字幕,效果將會如何?
透過這個典型的細節,我們是不是窺見了板書陶冶功能之一斑呢?
體現教師不同風格的板書——或謹嚴、或飄逸、或剛勁穩健、或灑脫豪放、或端莊秀麗……同學們長年累月地浸注其間,怎能一點不受其精神氣度的陶冶?而鍵盤擊出的標準漢字,無論多精美,能如此真切地表現書寫者的個性精神,讓學生受到熏陶嗎?
雖然,“用一枝粉筆在黑板上描繪孩子眼里的春天”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但至少在今天,當我們一方面大力提倡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時候,板書仍然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之一。從這個意義上看,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阿莫納會維利強調:“對于學校來說,沒有電影放映機固然不好,沒有黑板則是災難。”這話看來還并未過時!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陳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