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工具性、人文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大課程。不少教育界的專家學者都一致認為:要想讓學生扎扎實實地學好語文,就應該讓語文課的課堂教學更加簡單、精煉。讓每節語文課都能真正地變成學生學習的樂園,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得到發展,提高自己。而我市“三案六環節”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推廣,正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它關注學生的提高與發展,為我們實現這一目標助了一臂之力。所謂“三案”即“學案、教案、鞏固案”。“六環節”指“自學質疑,交流展示、互動探究、精講點撥、糾正反饋、拓展延伸”。那么,我們該如何在“三案六環節”的教學模式下,去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呢?我認為一定要實現以下幾個轉變。
一、真正實現“教”與“學”的轉變。
在新的教學模式下,語文課堂的角色將發生很大的變化。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雖然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將學習的自主權歸還給了學生,但是教師的“教”和“導”還是占據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長此以往,學生逐漸習慣了被動地進行學習,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漸漸喪失,不利于他們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新的教學模式就認為“學案”與“教案”同樣重要。教師備課,不僅要研究自己如何上課,還要充分考慮學生會如何學習、怎樣學習。而“鞏固案”則為我們考察學生“學的怎樣”提供了方便。(鞏固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習手冊》)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的轉變。
二、真正實現“重結果”到“重過程”的轉變。
“重結果輕過程”也是以往教學過程中一個十分明顯的教學弊端。所謂“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而忽略了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地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思維過程。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探索、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注重讓學生在閱讀——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中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學生綜合能力。新的“六環節”教學真正體現了“重過程”的教學理念。
首先,“自學質疑”這一環節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初步感知,是對學生課前學習提出的要求。而且,學生只有通過“自學質疑”這一環對課文知識的感知后,學生才能真正的對課文中存有質疑的地方提出問題,老師在講課過程中也更有重點的點撥這些知識點。同時,學生問題的提出,也是對教師的挑戰,教師要隨時準備學生的提問,隨時對學生的問題給出答案。這樣下來,課堂教學才會有更高的課堂效益,才能為學生學好新的知識打下基礎。
其次,“交流展示”環節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充裕的時間,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的疑問和收獲,以及充滿個性化的閱讀感悟,都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過程中充分展示出來。同時學生在“交流展示”環節這樣的環節中,也建立了平等和諧的關系,學生的積極性和語言表達的能力等都得到了相應的鍛煉,這些環節都將語文的內涵變得更加生動、更加豐富。
“互動探究”無疑是最能體現學生思維過程的環節,也是最能體現課堂教學向“重過程”轉變的環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不斷地產生新問題,發現新方法,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充分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對學生新的問題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思維的火花得到迸發,問題探究與合作的能力得到訓練與發展,既增長了知識,又增長了才干。
“精講點撥”濃縮了教師“教”的精華,是對一節課教學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也是學生學習過程的一次飛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對課文個性化的理解,需要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只有學生的“學”與教師的“導”高度融合,語文課才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再次,“糾正反饋”和“拓展延伸”也是語文課上不可忽視的兩個環節,前者是對學生學習的檢查反饋,以便老師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補救,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后者是對課堂的延伸與發展,是對文本的超越。以上這六個環節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整體,我們不能把它們生硬地割裂開來,更不能機械地去搬用公式,否則會弄巧成拙。
三、真正實現“形式化”到“高效化”的轉變。
有許多語文課,教師為了追求“熱熱鬧鬧”的氣氛和“生動趣味”的效果,刻意地安排一些看似創新的教學活動,卻又草草收場,既耽誤了課堂的寶貴時間,又沒有真正地讓學生學到知識、得到提高,我覺得語文課應該體現語文學科的特征,“聽、說、讀、寫”是貫穿始終的內容,在新的“三案六環節”中也是如此,課堂教學模式再變,語文教學的本質不能丟。在語文課上,教師要從多方面去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以說促想——以說練聽——以說帶讀——以說助寫”,只有把聽說讀寫糅合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得到提高與發展。
總之,在“三案六環節”的教學模式下,我們每位教師都要努力創建“民主平等、扎實高效”的學習情境,“重學習”、“重過程”、“重高效。”向課堂教學要效益,為學生素質謀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