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比較分析等研究方法,從展現奧林匹克文化內涵的角度,或從彰顯東道主文化特色的層面,或從體現體育人文精神的視角,去剖析冬奧會獎牌設計理念的不同特征,以詮釋冬奧會獎牌五彩繽紛的創意主題,為冬奧會獎牌設計的發展趨勢提供理論依據。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冬奧會獎牌的設計理念與主題有待進一步創新和拓展,而面對冬奧會獎牌設計的發展趨勢時,超平面化設計、由靜態向動態化設計、從國際化到本土化設計、去圖形化設計以及設計理念的多元化應成為獎牌設計創意的時代之需。
關鍵詞: 冬奧會;獎牌;設計理念;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 G 811.212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1-0037-05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from the angle of displaying the connotation of Olympic culture,embodying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host cities,or reflecting the humanistic sports spirits,the authors tend to interpret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the design concepts and the colorful and creative themes of the Winter Olympic Gam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ing trend of Winter Olympic Medals.It is concluded after analysis that the design concept and theme of the Winter Olympic Medals need to be further innovated and expanded.As for the design trend of the Winter Olympic Medals,the kinds of designs that go beyond plane,from static to dynamic status,from international to native trend,with non-graphic designs and multiplication designing concept should become the indispensable designing ideas of the medals.
Key words:Winter Olympic Games;medal;design concept;trend of development
奧林匹克文化是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相融合的產物,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靈魂和支柱,它所蘊藏的豐富內涵和重要價值,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1]。作為奧運視覺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奧運獎牌,蘊含著各民族的歷史文化,是社會環境、文化傳統、設計趨勢以及藝術風格的集中體現,已經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冬奧會”)素有“銀色奧運會”之稱[2],自1924年舉辦至今,已有84年歷史,共舉辦了20屆,其中歐洲舉辦了13屆,北美洲5屆,亞洲2屆。同夏季奧運會相比,冬奧會除了在規模、會期、運動項目限額等方面有所差異之外,在其獎牌的設計理念、表現特征以及文化內涵等方面也是別出新裁,表現出強烈的文化個性。為更好地體現與發掘冬奧會獎牌的設計理念創新和社會文化價值,弘揚奧林匹克精神,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本文從文化學的視角對冬奧會獎牌的設計理念特征、獎牌圖形所表現的主題類別等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剖析,并在此基礎上論述了冬奧會獎牌設計規律和未來設計的發展趨勢,以期拋磚引玉,引發學術界對冬奧會禮儀文化及非物質文化的普遍關注與研究熱情。
1 冬奧會獎牌設計理念的特征剖析
冬奧會與夏季奧運會的獎牌有所不同,冬奧會獎牌的圖案可以根據舉辦國的意愿自行設計和制作[3];因此,獎牌的設計逐步走出傳統的慣性與局限,圖案、形狀、大小、質地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可謂形形色色,個性鮮明。
1.1 形狀的差異性
大多數獎牌的形狀呈圓形,就像代表勝利奧運五環,而圓形亦有圓滿、充分之義,也體現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展現。夏季奧運會的獎牌唯有第2屆舉辦國法國設計了方形獎牌,也是有史以來唯一的非圓形奧運獎牌。而冬奧會獎牌卻在形狀上發生了多次變化。第3屆普萊西德湖冬奧會獎牌雖是圓形,但獎牌邊緣呈現波浪形狀[4]123。第11屆札幌冬奧會獎牌形狀呈現方形,邊緣為不規則曲線,獎牌頂部固定著一個小方牌,上面系有1條奧林匹克5色裝飾的綢帶[4]155。在形狀方面有所創新的是第14屆塞爾維亞冬奧會的獎牌是圓形,但這枚獎牌卻模壓在一個邊緣光滑的流變性金屬板上[4]163。在第19屆鹽湖城冬奧會上,獎牌的形狀發生了徹底的變化,演變成一個不規則的多邊形獎牌形狀,似猶他河的卵石,同時具有現代和鄉村的風格,象征著美國西部精神。每枚獎牌都是手工制作,且獨一無二,就如同經歷風雨侵蝕的石頭(如圖1所示)[5]。迄今最近的一次變革是第20屆都靈冬奧會,獎牌雖為圓形,但中間卻有一塊圓形鏤空,這個設計成功地把都靈冬奧會的獨特魅力展現出來,獎牌的形狀正好體現了意大利最負盛名的“廣場”。廣場是意大利的標志性形象。中間鏤空的獎牌就像一枚奧林匹克的戒指,一枚象征著勝利的戒指,中間空著的一塊還象征了我們的胸膛,胸膛下跳動的心臟和生命,展示了對偉大的奧運會的熱情。掛著獎牌的絲帶也不是直接連在獎牌的頂部,絲帶穿過中間的圓洞,隨意而優雅地系在獎牌上(如圖2所示)[6]。
1.2 材質的差異性
1978年《奧林匹克憲章》明確規定奧運會冠亞軍的銀質獎牌至少含銀92.5%,冠軍獎牌鍍金量至少為6 g純金,銅牌為青銅模壓而成。以往夏季奧運會的獎牌在材質的使用上均沒有突破,北京奧運會獎牌則創造性地將玉嵌在其中。這一設計不僅符合國際奧委會的相關規定,也彰顯了“玉”的高貴品質,喻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金玉良緣”、“中西合璧”,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禮贊和對運動員的尊至褒獎。而在冬奧會獎牌的設計理念中加入其他不同于金銀銅材質的就有3屆,第1次是在第16屆阿爾貝維爾冬奧會,在此之前,奧運會的獎牌從來沒有用合成金屬和水晶來制作。設計者通過在獎牌上鑲上一塊形似冰的水晶,借以強調冬季運動會的特點,這一創舉堪稱奧林匹克獎牌藝術方面上的先鋒(如圖3所示)。第2次是第17屆利勒哈默爾冬奧會的獎牌,獎牌的材質主要是深色的挪威花崗巖制成,金屬圈套嵌在外面,而金屬圈都是由鍍金白銀、白銀和青銅制成[4]176。第3次是第18屆長野冬奧會獎牌,這屆獎牌所含的黃金、白銀和青銅都比一般的獎牌要少,這不是因為日本經濟拮據,而是由于冬奧會獎牌設計藝術家伊藤敬希望向世界展示日本民族的傳統藝術,他們用日本傳統“蘸制”技術以及景泰藍和雕版技術制作漆畫在獎牌上,主要工藝是往逐漸變干的漆上撒上金粉。由于是手工制作,每名漆畫技師的構思不同,所以每一枚獎牌上的圖案都略有差別,所以這1屆的獎牌的確是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品(如圖4所示)[4]179。
1.3 獎牌規格的差異性
1978年《奧林匹克憲章》頒布以前,冬奧會獎牌規格大小不一。1936年德國冬奧會的獎牌直徑達到100 mm,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枚獎牌。因為僅僅制作了109枚,也成為了有史以來發行數量最少的一屆。為了更直觀地了解歷屆冬奧會獎牌規格的變化,本文統計了12屆獎牌的直徑尺寸,由于資料不詳,仍有8屆空缺(如圖5所示)。
1.4 獎牌圖形元素的差異性
歷屆冬奧會獎牌上的圖案可謂迥然各異,豐富多彩,所要展現的體育精神、民族風情、歷史文化傳統烙印在這小小的獎牌上。歷屆獎牌的圖案雖各成一章,但分析獎牌上各個圖形元素的搭配卻可以發現許多相似的特征。統計歷屆獎牌的圖形元素,大致可以歸納為10大類:人物(其中包括運動員頭像)、火炬、五環、運動器材、山峰、比賽賽道、植物、雪花、太陽、市徽及城市輪廓等抽象圖形(如圖6所示)。
2 歷屆冬奧會獎牌設計理念的主題分類
2.1 以山峰作為表現主題
如圖7所示,有9屆冬奧會將山峰作為了獎牌圖案的主元素,也許由于山峰是冬奧會賽場的主要自然資源,將山峰作為表現主題也不足為奇。而在第9屆冬奧會的獎牌上,山峰這一圖形元素作為獎牌正面的唯一圖形元素出現,這一屆在因斯布魯克舉辦的冬奧會被稱為“沒有冬天的冬季奧運會”。因斯布魯克是著名的滑雪勝地,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曾于1964年和1976年2次在此舉辦。這座美麗的小城坐落在阿爾卑斯山谷之中,奧地利的高山就跟它的音樂一樣,是世界知名的。無論是在因斯布魯克的哪一個角落,都能見到白雪覆蓋的山巒。正因如此,也給了設計者維也納女畫家瑪麗婭#8226;楚法爾以靈感,將山峰凸顯于獎牌正面,讓世界永遠記住這座美麗的城市。
2.2 以火炬作為表現主題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創始人顧拜旦在他預言性的演講中指出:“從現在起,火炬手接受了火炬,也接受了傳遞奧運火焰的神圣使命。讓奧運圣火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相互傳遞,讓全世界的青年都時刻準備著,將奧運圣火傳遍全球。”將火炬圖形作為獎牌的主要元素的冬奧會共有6屆,每1屆火炬和火焰的形態都各有不同。距今最近將火炬作為獎牌圖案元素的1屆是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獎牌。在獎牌正面,刻有沖出冰山與火焰重圍的運動員的圖樣,代表著奧林匹克精神、人類的精神活力以及被激發出的能量,而“light the fire within”(點燃心中的火)的字樣則被鐫刻在獎牌正面左方。這屆獎牌的火炬圖形表現得如此簡單而融洽,將火 “照明世界,指引人類”的涵義充分體現,也將人類的精神活力得到充分的釋放,同時也期待著這屆冬奧會能再創佳績,創造人類運動潛能的奇跡(如圖1所示)[5]。
2.3 以人物作為表現主題
歷屆冬奧會獎牌的圖案中將人物作為主要元素的共有12屆,在圖形元素數量上僅少于五環圖形。在獎牌圖形中,人物所代表的身份象征主要有3類:運動員、女神、種族群體。以運動員形象出現的就有8屆,以女神出現的有3屆,以印第安人出現的有1屆。運動員是奧運會的主角,將其作為獎牌的主要元素,也讓獎牌有了生機和活力,也烘托了運動員對冬奧會的重要意義。將女神作為獎牌圖形元素,是人們追逐勝利、追逐和平的向往。勝利女神是勝利的化身,勝利女神尼姬(nike)的英勇、飄逸的氣勢,2支張開的翅膀和輕盈飛揚的衣裙,讓人感到女神在空中騰飛,有著一種強烈的運動感,表現了勝利和與之而來的喜悅(如圖8所示)。第15屆卡爾加里冬奧會的獎牌上是2個人的側面頭像,一人是頭戴花環的奧運會冠軍,另一個是本地的印第安人。加拿大的民族化特征充分展現,也喻示了團結、合作、向上的涵義,可謂寓意深遠(如圖9所示)。
2.4 以賽道作為表現主題
在冬奧會獎牌上以賽道圖形出現雖只有4屆,但1972年日本札幌冬奧會的獎牌上,雪橇滑道和體育場的輪廓卻覆蓋了整塊獎牌的正面。這一屆冬奧會也是首次在亞洲舉行。這屆冬奧會的組織者從人力、物力、財力都投入巨大,耗資5.5億美元,修建了現代化的索道和先進的雪橇滑道設施。獎牌設計者日本畫家壹岐家河和田中伊行為了讓人們記住這屆冬奧會,也記住這條使日本耗資巨大的滑道被一覽無余的展現在獎牌的正面,也可謂是主題突出(如圖10所示)。
2.5 以五環作為表現主題
奧運五環圖形于第2屆冬奧會就被運用到獎牌的圖案中,截止到第20屆,共出現了17屆。奧林匹克五環標志不僅代表著五大洲全世界運動員在奧林匹克旗幟下的團結和友誼,而且強調所有運動員應以公正、坦誠的運動精神在比賽場上相見[7]。
2.6 襯托主題的輔助圖形元素
在奧運獎牌上,有些圖形元素可能不被人注意,譬如運動器材、雪花圖形、植物、太陽等,在獎牌上這些元素似乎在襯托著獎牌圖案所反映的主題,但正是這些看似輔助圖形元素,卻讓奧運獎牌豐富多彩,寓意升華。縱觀歷屆冬奧會獎牌,雪花圖案出現了8屆,植物元素出現7屆,運動器材出現了3屆,太陽圖形出現2屆。如果說雪花和冰雪運動器材映射著冬季這一區別于夏季奧運會的主題,點綴著冬奧會這一偉大盛會,那植物又意味著什么?植物圖形元素出現了7屆,其中橄欖枝出現3屆,橄欖枝作為古代奧運會的精神,作為奧林匹克運動精神的象征,寓意深刻,影響久遠。松樹枝出現3屆,松樹又稱“常綠樹”,中國人民把松樹作為堅定、貞潔、長壽的象征。松,可喻為不畏逆境、戰勝困難的堅韌精神,用于獎牌圖案來喻示奧運之樹長青也是極為貼切(如圖11所示)。桂樹枝僅于第18屆被運用,從古希臘的傳統來看,橄欖枝冠比月桂枝冠更高貴一點。然而,在我們漢語中卻沒有橄欖枝冠的叫法,只有桂冠一詞。太陽這一圖形元素出現了2屆,分別為11屆和18屆,而這2屆的舉辦地都是日本,使我們自然聯想到日本國的國徽圖形,而第18屆獎牌的日出形態卻增添了另外一層涵義,喻示冬奧會的會徽就像早上初升的太陽發出融合的光芒。
無論是獎牌圖案的主要圖形元素,還是所謂的輔助元素,都是設計師偉大的創意,都有著不可替代的深奧寓意,值得我們去發現、去研究。
3 冬奧會獎牌設計的發展趨勢
奧運會的獎牌設計作為民族文化和國家實力的象征,要始終追隨著時代的步伐,反映時代的特征。獎牌的設計有專門的設計團隊,確立整體性的設計指導思想,形成統一性、系統性、層次性的內容和形式,體現時代的藝術與設計的風格,跟上時代發展的設計趨勢。縱覽歷屆冬奧會獎牌設計理念,大體可以分為5個發展趨勢。
3.1 超平面化設計的發展趨勢
計算機的發展與運用,使冬奧運獎牌圖案的平面設計出現了超平面化的設計趨勢[8]。圖形的設計更加立體化,例如,1968年第10屆格勒諾布爾冬奧會獎牌的背面,我們可以透過斜線看到運動員的剪影,項目不同剪影也不同。這樣超平面的設計理念,使我們通過簡單的線面組合,造成視覺上的縱深感,在平面上體現立體形象,也展示了設計理念上前所未有的立體造型,傳達了更強的冬奧會獎牌的視覺信息。再如,第16、17、18屆這連續3屆,獎牌從材質到“蘸制”技術的應用,給獎牌外觀帶來了新的視覺沖擊。材料和質感的表現,使簡單的圖形具有了豐富的視覺感受,從而帶來了沖擊力更強的識別。日本漆畫技術強化了獎牌圖案的質感,還使得標志具有了非平面化的三維立體形態,將獎牌的視覺信息傳達推到了新的高度。
3.2 從靜態向動態化設計的發展趨勢
信息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文環境的變化,設計的外延在不斷地擴大。許多設計師己經不再滿足于原有標志設計僅局限在靜態的狀況。獎牌設計打破了“靜”的傳統,逐步開始“動”了起來。從第14屆的獎牌背面呈現了冬奧會的面貌,到第17屆獎牌背面使用的古老鑿刻手法表現的惟妙惟肖的冬奧會不同項目的比賽場景,再到第19屆冬奧會的獎牌,1名舉著火炬沖出冰山和火焰那栩栩如生的畫面,使人們心中那無形的能量得到激情迸發。第20屆都靈冬奧會的獎牌雖圖形元素較少,但獎牌上流線型的條紋,卻給人以無限遐想,讓每個人的奧運思緒由衷升華。
冬奧會獎牌設計的動感體現了變化、無窮無盡,運動、發展的設計理念,表達了人類借助技術的力量與自然和諧相處。設計師根據需要而發展變化的視覺形態,將呆板不變的圖形變為具有無窮生命力的視覺意象,在延展的時空中得到了有效而準確的視覺識別與傳播。
3.3 從國際化到本土化設計的發展趨勢
冬奧會獎牌設計理念國際化是個性中的共性,是綜合局部的整體,體現著“異中求同”的思維。分析近幾屆冬奧會獎牌的設計,由國際化向本土化轉變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無論從圖案、材質、到制作技術都在向本土化方向發展。在圖案方面,本土化體現最明顯的是在圖形元素中加入本國著名山峰的輪廓,其次是在圖案中加入城市的徽標或輪廓來體現承辦城市,再如日本舉辦的2屆都在獎牌圖案中加入“太陽”這一圖形元素,使人很容易聯想到日本。在材質和制作技術方面,挪威使用了挪威花崗巖來鑲嵌獎牌,日本使用“蘸制”漆畫技術來制作獎牌,都可謂本土氣息十足。 世界上每一個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制約,都形成與其他民族不同的語言、習慣、道德、思維、價值和審美觀念,因而也就必然形成與眾不同的民族文化。因此,冬奧會獎牌應該打上不同的民族性的烙印,是民族設計意識的派生。
3.4 去圖形化設計的發展趨勢
去圖形化即將圖形的差別化處理運用在文字或字母中,形成可供識別的標志。在信息傳達中以文字或字母所附帶的信息作為識別重點,成為冬奧會獎牌設計的又一設計趨勢。例如,2006年在新加坡,5個國家的城市申辦2012年奧運會的主辦權。有趣的是最終競爭最為激烈的2個申辦城市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其申辦標志設計不約而同地采用了去圖形化的設計手法。都是將申辦城市的英文名稱作為設計的原形,將文字的字母作為設計單元,進行藝術加工,形成了申辦標志(如圖12所示)。再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采用中國特有的文字和印章的形式,創意十分獨特。用篆體創造一個新的“京”字,寓意“新北京、新奧運”,再把“京”字擬人化,變幻成一個跑動、跳躍甚至舞動的人形,體現“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如圖13所示)。
再回到2006年都靈冬奧會的獎牌上,圖形元素是歷屆冬奧會使用最少的一屆,雖沒有以往的眾多圖形元素,但不乏動感和其獎牌寓意。在未來的冬奧會獎牌設計理念中,誰又能去斷言去圖形化的文字不會出現在獎牌圖案中呢?
3.5 多元化設計的發展趨勢
21世紀是一個注重交流的世紀,越來越寬泛的政治、經濟合作帶來的是各國文化的溝通與融合,文化的多元化又產生了設計理念的多元化,表現在獎牌設計上出現了多樣化的風格。秉承設計理念以人為本的原則,強調人在技術中的主導地位,注重設計的人性化、自由化,強調人性經驗在設計中的主導作用,突出設計的文化內涵。具體表現在主張繼承歷史文化傳統,強調設計的歷史文脈,追求傳統的典雅與現代的新穎相融合,創造出集傳統與現代,融古典與時尚于一體的冬奧會獎牌設計理念。
對于獎牌設計者而言,最具挑戰性的是如何將舉辦城市的個性和奧運會的傳統連接起來,將傳統和最新的設計手段綜合運用,不斷提高其科技含量,拓寬其展示途徑。成功的冬奧會獎牌設計為舉辦冬奧會、塑造奧林匹克視覺形象、展示國家形象以及提高國家整體設計能力起著重要作用。以互聯網為代表技術的信息時代,為設計師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自由發揮空間,數字化設計將成為未來設計者的主要表現手段。 多元化并存的時代觀念表明新的視覺設計方式將要打破傳統設計門類的界限,獎牌設計將成為一種能融合多種學科的載體。
4 結論
冬奧會獎牌是冬奧會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奧林匹克運動蓬勃發展的現實背景下,其所蘊含的社會文化價值日益凸顯。冬奧會舉辦城市獨特的文化背景及風土人情為冬奧會獎牌的設計創意留下了充足的發揮空間,從而使得冬奧會獎牌具有獨特的鑒賞與收藏價值。通過比較分析歷屆冬奧會獎牌的形狀、材質、規格以及圖形元素,歸納和揭示了冬奧會獎牌設計理念的主題特征,探析出冬奧會獎牌設計的發展趨勢為超平面化設計的發展趨勢;從靜態向動態化設計的發展趨勢;從國際化到本土化設計的發展趨勢;去圖形化設計的發展趨勢;多元化設計的發展趨勢。從而為解讀奧林匹克文化內涵,弘揚奧林匹克精神,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提供參考依據和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孔繁敏.奧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25-37.
[2]周繼厚.體育文化:別出心裁的冬奧會獎牌[EB/OL].[2003-08-15].http://sports.sina.com.cn.
[3]格林斯菲爾德.無價的財產:冬奧會獎牌的歷史文化[J].體育文化導刊,2006(8):77.
[4]特列斯金,施泰因巴赫,王春雨,等.奧運圖像獎牌#8226;紀念章#8226;宣傳畫[M].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5]拉拉.第19屆鹽湖城冬季奧運會獎牌[EB/OL].[2007-03-11].http://2008.sohu.com.
[6]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第20屆冬季奧運會獎牌[EB/OL].[2003-04-03].http://www.beijing2008.cn.
[7]何長領.奧運小百科[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35-36.
[8]王軍.奧林匹克視覺形象的歷史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12):35.
[9]田章飛.夏季奧運會獎牌特點揭示與價值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08,3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