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羽毛球是近年來在群眾體育中開展較好、發(fā)展較快的運動項目之一,但是,從1994—2008年間公開發(fā)表的與羽毛球運動相關的科研成果來看,研究的內容呈現(xiàn)出不平衡性,缺乏對群眾體育羽毛球運動方面的現(xiàn)狀研究;因此,對西部省會城市羽毛球館內運動人群的現(xiàn)狀進行調查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可為西部群眾體育羽毛球運動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jù)。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考察法、聚類分析法等,對西部省會城市羽毛球館內運動人群的現(xiàn)狀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南寧市館內運動人群對羽毛球的熱愛程度和投入水平要高于其他城市;大力開展羽毛球運動,對改變我國體育人口“兩頭熱,中間冷”的狀態(tài)有積極作用;經濟并不是制約館內運動人群運動次數(shù)的“瓶頸”;針對“準體育人口”來說,提高每周打球次數(shù)是達到體育人口標準的關鍵;“工作之后”開始喜歡并參加羽毛球運動的人數(shù)所占比例最大,高校體育教育的作用沒有完全發(fā)揮出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關鍵詞: 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羽毛球現(xiàn)狀
中圖分類號: G 812.4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1-0042-04 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Badminton is one of the fast and well-developed mass sports in recent years.However,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badminton sports published publicly between 1994 and 1998,the present research fields are unbalanced,lacking the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of mass badminton sport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do researches on the status quo of in-door badminton players in the capital cities of the western provinces,which can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badminton mass sports in the west.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questionnaire,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lustering analysis,the authors hav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in-door badminton players in the capital cities of the western provinc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oor badminton players in Nanning city love the sport more and spend more money on it than people in other cities;the development of badminton sport is helpful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that the middle-aged people are less involved than people of other age groups in China;income is not the bottleneck for restricting their playing times for in-door badminton players;for quasi sports population,increasing playing times per week is the key for increasing the sports population;the players who start to love badminton sport after getting a job account for the greatest percentage;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s not played its full role and there are some other problems.
Key words:the capital cities of the western provinces in China;in-door players;badminton;the status quo
羽毛球是我國的傳統(tǒng)優(yōu)勢項目,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1],在國內又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2],是近年來在群眾體育中開展較好、發(fā)展較快的運動項目之一,但是,從1994—2008年間公開發(fā)表的與羽毛球運動相關的科研成果來看,研究的內容呈現(xiàn)出不平衡性,缺乏對群眾體育羽毛球運動方面的現(xiàn)狀研究。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之上,以西部省會城市在體育館內參加羽毛球運動的人群為研究對象,揭示其現(xiàn)狀及其特征,為促進西部群眾體育羽毛球運動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jù)。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調查對象
西部地區(qū)8個省會城市(成都、南寧、貴州、西安、蘭州、昆明、呼和浩特、烏魯木齊)以及重慶渝中區(qū),在室內球館進行羽毛球運動的人群(以下簡稱“館內運動人群”)。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對1994—2008年公開發(fā)表的羽毛球方面的科研文章進行檢索,共搜集相關文獻144篇。
1.2.2 實地考察法
于2007年7月,到重慶、西安、成都等地進行實地考察,為了解西部地區(qū)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羽毛球運動的開展現(xiàn)狀取得了詳實的第一手資料。
1.2.3 問卷調查法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每個省會城市(區(qū))中抽取5所球館,每所球館對前來參加羽毛球運動的人群隨機發(fā)放問卷40份,每座城市共計發(fā)放問卷200份,西部地區(qū)共計發(fā)放問卷1 800份,回收1 800份,回收率100%,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共1 658份,有效率為92%。
1.2.4 聚類分析法
采用Q型聚類分析法,對調查對象進行分類處理。
1.2.5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1.5對各種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和統(tǒng)計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收入狀況
由表1可以看出西部省會城市運動人群的收入現(xiàn)狀,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的月平均收入為2 311.339元,其中成都市館內運動人群的月平均收入最高,為2 600元,南寧市館內運動人群的月平均收入最低,為1 850元。
通過Q型聚類法,以西部各省會城市回收有效問卷的數(shù)量和各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的月平均收入為變量,進行聚類。從圖1中可以看出:西安市、烏魯木齊市、成都市、昆明市聚為一類,是館內運動人群月平均收入最高的地區(qū);貴陽市和重慶渝中區(qū)聚為二類,指的是館內運動人群月平均收入較高地區(qū);蘭州市和呼和浩特市聚為三類,指的是館內運動人群月平均收入較低地區(qū);南寧市聚為四類,是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月平均收入最低的地區(qū),和其他城市差異較大。
標準差系數(shù)越大,證明樣本的收入差異程度越大。由表1可以看出,貴陽、西安的標準差系數(shù)大于西部其他城市,證明這2所城市館內運動人群收入非常不齊整,離散程度大,各收入階段的人群都有,群眾參與度廣。蘭州市的標準差系數(shù)小于西部其他城市,證明館內運動人群收入相對于其他城市比較齊整,離散程度小,以收入在平均水平左右的人群為主。
2.2 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每月打球開支現(xiàn)狀
在對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打球開支(主要指場地費、買球費、更換拍線、飲料費用、以及俱樂部會員所繳的會費)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每月打球的開支主要集中在100~160元之間,(見表2)。
對“西部省會城市館內每片場地每小時的收費標準”進行統(tǒng)計,并且整合相同的場館后發(fā)現(xiàn):在晚上高峰期階段西部地區(qū)省會城市有38%的羽毛球館每片場地每小時收費20元,有12%的羽毛球館每片場地每小時收費15元,有10%的場館收費30元,其他收費標準的場館所占比例均小于10%(如圖2所示)。西部地區(qū)省會城市羽毛球館的收費標準主要在15元到30元之間,但比較集中于20元。
由表3可以看出,各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的平均打球月開支烏魯木齊最高為156.821元,呼和浩特最低為109.67元;南寧市館內運動人群月打球月開支占其平均月收入的7.048%,是所占比例最高的城市,而“南寧市的館內運動人群月平均收入水平最低”,但打球月開支所占其月收入的百分比卻是最高,因此,可以認為南寧市館內運動人群對羽毛球的熱愛程度和投入水平要高于其他城市。
2.3 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性別、年齡結構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中,男性參加室內羽毛球運動的人數(shù)明顯多于女性,女性所占比例過少;男性年齡的標準差系數(shù)為20.46%,大于女性,說明男性年齡的離散程度大于女性,因此,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中男性的年齡結構比女性合理。
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中,在36~47歲之間的人數(shù)最多,占總數(shù)的52.6%,其次是24~35歲,占總數(shù)的36.4%;說明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以中年人、青壯年為主(見表5)。現(xiàn)階段,我國體育人口“兩頭熱,中間冷”的狀態(tài)仍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觀[3]40 ,青壯年、中年人體育人口比例偏少是造成體育人口偏低的基本原因[4]。因此,從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的年齡特征來看,大力開展羽毛球運動,對改變當前體育人口不均衡的狀態(tài)、促進群眾體育的進一步發(fā)展,有積極作用。
2.4 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的學歷狀況
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中,大專及本科學歷的人數(shù)最多占80.46%,其次是碩士及以上學歷占9.29%,然后是高中及中專學歷占8.44%,初中學歷占1.81%,沒有小學及以下學歷人群(見表6)。表明館內運動人群受教育程度高而且集中,以大專及本科學歷為主。
2.5 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的職業(yè)狀況
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中,教科文人員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管理人員,然后是工人,而個體經營人員、學生與離退休人員所占比例較低(見表7)。表明館內運動人群的職業(yè)特征比較明顯,以固定工作或穩(wěn)定收入的人群為主。
2.6 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每周打球次數(shù)以及影響打球次數(shù)的原因
在對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每周打球次數(shù)進行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每周打球次數(shù)以2次為主,其次是每周3次,3次以上以及1次人群較少(見表8)。
對每周參加1次或2次的人群影響他們打球次數(shù)的主要原因進行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的人群中每周進行1次和2次羽毛球運動的人共有948人。其中:共有417人認為“工作和家務忙”是影響其打球次數(shù)的1個主要原因,占總數(shù)的43.99%;有391人認為“覺得現(xiàn)在這個次數(shù)合適”是影響其打球次數(shù)的1個主要原因,占總數(shù)的41.24%;有209人認為“由俱樂部安排的活動次數(shù)決定”是1個主要原因,占總數(shù)的22.05%;有77人認為“經濟原因”是1個主要原因,占總數(shù)的8.12%(見表9)。說明每周打球1次或者2次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和家務忙” 以及“覺得現(xiàn)在這個次數(shù)合適”,然后是“由俱樂部安排的活動次數(shù)決定”,覺得與“經濟原因”相關的人群所占比例僅為8.12%,說明經濟并不是制約館內運動人群運動次數(shù)的“瓶頸”。
《中國群眾體育現(xiàn)狀調查與研究》中研究表明,“城鎮(zhèn)居民日均家務勞動時間為1.27 h,看電視時間為1.09 h”[3]68,由于“館內運動人群的職業(yè)特征比較明顯,以固定工作或穩(wěn)定收入的人群為主”,應該有一定的空閑時間,不排除“工作和家務忙”托辭化。因此,應該對公眾加大全民健身的宣傳力度,提升公眾參與熱情。
2.7 館內運動人群每次運動所需的時間與每周打球次數(shù)的相關分析
從表10可以看出:館內運動人群中有1 456人每次打球,所用的時間為“60 min以上”,占總體的87.82%,有198人每次打球所用時間在“30~60 min之間”,占總體的11.94%,說明館內運動人群每次打球所用時間以“30 min以上”為主;在每周打球3次和3次以上的人群中,每次運動所用時間在“60 min以上”的占92.39%,所用時間為“30~60 min之間”的占7.61%,表明每周打球3次和3次以上的人群,打球所用時間以“60 min以上”為主。
對館內運動人群每次打球所用的時間與每周打球次數(shù)的關聯(lián)性進行檢驗,X2=43.905,P=0.000<0.01(見表11),因此,可以認為館內運動人群每次運動所需的時間與每周打球次數(shù)之間的關聯(lián)性非常顯著。表明每周打球次數(shù)多的人群,每次打球所需要的時間也就較長。
由于館內運動人群每次打球所用時間以“30 min以上”為主,符合體育人口判斷標準中“每次身體活動時間30 min以上”[5]的時間要求,從羽毛球運動的項目特征來說,運動30 min以上也能達到“每次活動的主觀運動強度中等”[6]這一水平,再加上館內運動人群每次運動所需的時間與每周打球次數(shù)之間的關聯(lián)性非常顯著;因此,針對每周在室內館里進行1次或者2次羽毛球運動的“準體育人口[7]”來說,提高每周打球次數(shù)是達到體育人口標準的關鍵。
2.8 館內運動人群喜歡并且積極參加羽毛球運動的階段
從表12可以看出,“工作之后”開始喜歡并參加羽毛球運動的人數(shù)所占比例最大,占總體的55.13%,其次是“大學階段”占26.3%。說明館內運動人群喜歡并參加羽毛球運動的階段以“工作之后”為主。前面得出“館內運動人群中有80.46%的人為大專及本科學歷”,而“大學階段”開始喜歡并參加羽毛球運動只占26.3%,表明高校體育課的作用沒有完全發(fā)揮出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高校體育課首先應該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然后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能力和運動技巧,為學生終生體育打下基礎。“中小學階段”喜歡并參加羽毛球運動所占比例過少,也是體育工作者應該關注的一個問題。
3 結論
1)南寧市館內運動人群對羽毛球的熱愛程度和投入水平要高于其他城市。貴陽、西安2所城市各收入階段的人群都有,群眾參與度廣,蘭州市以收入在平均水平左右的人群為主。
2)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中,年齡在36~47歲之間人數(shù)最多,其次是24~35歲,24歲以下和59歲以上人群參與程度較弱,因此,大力開展羽毛球運動,對改變我國體育人口“兩頭熱,中間冷”的狀態(tài)有積極作用。
3)館內運動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以大專及本科學歷為主,職業(yè)特征比較明顯,以固定工作或穩(wěn)定收入的人群為主。
4)西部省會城市館內運動人群每周打球次數(shù)以2次為主,經濟并不是制約館內運動人群運動次數(shù)的“瓶頸”,每周打球1次或者2次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和家務忙” 以及“覺得現(xiàn)在這個次數(shù)合適”然后是“由俱樂部安排的活動次數(shù)決定”。
5)針對每周在室內館里進行1次或者2次羽毛球運動的“準體育人口”來說,提高每周打球次數(shù)是達到體育人口標準的關鍵。
6)工作后開始喜歡并參加羽毛球運動的人數(shù)最多。高校體育教育的作用沒有完全發(fā)揮出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莊志勇.我國羽毛球市場發(fā)展現(xiàn)狀與建議[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26(5):104-105.
[2]陳莉琳.我國羽毛球俱樂部聯(lián)賽市場化運作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0):27-28.
[3]中國群眾體育現(xiàn)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xiàn)狀調查與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4]代永勝.當前我國體育人口偏低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2):34-36.
[5]李紅,薛海紅,馮武龍.中國人口與中國體育人口比較的社會學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24(4):33-36.
[6]仇軍,高峰,馬啟偉.我國體育人口活動項目的參與及其變動趨勢:以社會體育人口為中心[J].體育科學,2000,20(4):13-17.
[7]龐元寧,蔡興林,何建文.我國準體育人口的基征分析與發(fā)展研究[J].人口學刊,2005(2):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