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訪談等研究方法,對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現象進行調查與分析。結果顯示:高校體育教師總體高原處于中等水平,但3個因子的表現水平參差不齊,層級高原上的分值最高,內容高原上的分值最低;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及各因子在性別、年齡、學歷、教齡等人口統計學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根據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特征,從教師個人、學校、社會3個層面尋找突破教師職業高原的應對策略,為豐富和拓展教師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趨中高原;內容高原;層級高原
職業高原(career plateau)是由美國職業心理學家T.P.菲倫斯最早提出,用以描述個體由職業發展的停滯所引發的諸如疏離感、低效能感、挫折感、失敗感等系列職業認同危機。20世紀90年代以前,職業高原現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組織企業里,對教師職業高原的研究則一直隱含在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探討中。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突破性進步和知識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才和教育發展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問題之一,如何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成為研究熱點,國內外一些研究者開始關注教師職業高原現象。教師作為一種傳承文化、培育人才的特殊職業,其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高原現象對教師職業生涯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既不利于教師本人職業生涯的健康發展,又可能殃及學生及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探索教師職業“高原現象”,對于促進教師自我發展和改進學校教育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校體育教師作為教師中一個特殊群體而存在于校園之中,不僅具有一般高校教師的職業特征,而且還有自己獨特的職業特征。本研究從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的現狀人手,考察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狀況在性別、年齡、學歷、教齡等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進而揭示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的特征,對于幫助高校體育教師走出職業高原,促進高校體育教師在職業上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抽樣遵循分層抽樣的原則,以中北大學、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太原科技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太原師范學院等10余所高校體育教師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剔除無效問卷21份,有效樣本總量為279份?;拘畔⒁姳?。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CNKI、萬方、維普、重慶大學圖書館書生之家電子圖書、北京大學數字圖書館電子圖書、方正Apabi數字圖書等中文學術文獻數據庫和Pubmed、Baidu和Google搜索引擎,全面查閱國內外關于職業高原方面的學術文獻,在此基礎上對文獻進行綜合性分析。
1.2.2 訪談法
走訪中北大學、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太原科技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太原師范學院等高校,就相關問題對部分體育教師進行了訪談,通過訪談獲取信息。
1.2.3 問卷調查法
本量表基于職業高原的文獻分析,在借鑒相關成熟測量量表的基礎上作適當的修改。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信度和效度,本文采用了兩階段問卷的做法即先進行小樣本問卷調查,再進行大樣本問卷調查。在這一過程中采用了交叉證實Cross-validation的方法,即先根據研究假設,通過文獻閱讀進行變量指標設計,在此基礎上形成初步的問卷,以此問卷做小樣本調查,并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問卷共包括3個維度:維度1層級高原,6個操作變量;維度2內容高原,6個操作變量;維度3趨中高原,6個操作變量,共計18個操作變量(見表2)。采用Likert 5點計分法,設計為“非常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有些同意,非常同意”5個屬性,分別用1,2,3,4,5計分。
1.2.4 數理統計法
以EXCEL 2003軟件進行數據錄入,以SPSS u,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定義及內涵
一般教師是以腦力勞動為主,而高校體育教師則是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綜合;因此,高校體育教師作為教師職業中的一員,既有一般高校教師所共有職業高原現象,又有自己獨特的形成原因及特點。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是指高校體育教師在當前學校的職業生涯發展中出現的諸如職稱晉升、專業知識技能提高、職位升遷等方面的可能性很小或停滯狀態。該概念包含以下3層含義:一是指高校體育教師在當前學校中的一種職業生涯發展狀況。出于對學校管理實踐意義的考慮以及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不可能脫離學校這個背景,本研究仍將職業高原限定為高校體育教師在當前學校中的一種職業生涯發展狀況。二是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是指高校體育教師在當前學校中職業生涯進步的可能性很小或停滯。盡管研究者對職業高原的概念至今仍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但任何一個現有的定義都認可職業高原的本質是職業生涯進步的可能性很小或停滯狀態。三是指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進步有其特定的內容,因此,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進步不僅包括職稱的晉升、教育教學能力和運動訓練能力的提高、還應包括榮譽的獲得等內容,職位的升遷向學校決策中心位移等內涵。br>
2.2 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總體狀況分析
為了考察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的基本狀況,對參與本次調查的279名高校體育教師在職業高原及其各因子上的平均數和標準差進行了統計。其中,最高為5分,最低為1分,中等臨界值為3分。表3的結果顯示,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的總平均分為3.001,略高于中等臨界值分,居中等程度。經對數據的進一步分析發現,其分值大于臨界值的有143人,占調查總人數的51.25%,也就是說,有近半數的高校體育教師在自己的職業發展中體驗到了一定程度的停滯感。其中,分值高于4的占總人數的6.45%,也就是說,僅有6.45%的高校體育教師達到職業高原的極點。體育工作的獨特性更易導致高校體育教師產生職業高原。首先,一般高校教師是以腦力勞動為主,而高校體育教師則是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綜合,這樣加重了工作負荷;因此,由于職業原因,導致了高校體育教師身心的疲憊,經常出現精疲力竭的狀況。其次,體育工作復雜性、高創造性與現實體育工作單調、低創造性的矛盾。第三,工作的示范性和長期性。高校體育教師要組織全校的早操、課間操、課外體育活動以及指導全校性集會活動,授課班級多,接觸學生面廣,影響較大。另外,發展身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像其他學科的學習成績就很明顯地能表現出來自己的教學效果,這樣無形中降低了高校體育教師的個人成就感。
從職業高原各因子看,其平均值均在中等程度范圍。其中,高校體育教師的層級高原分值最高(3.521),內容高原分值最低(2.53)。各因子平均值從大到小依次是:層級高原>趨中高原>內容高原。說明高校體育教師在職位升遷或職稱晉升上知覺到的停滯感要大于在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知覺到的停滯感。
2.3 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的性別差異
表4的結果顯示,男教師的平均分為3.05,女教師的平均分為2.97,男女高校體育教師之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說明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性別總體上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從職業高原的各因子來看(見圖1、表4),趨中高原、層級高原男女高校體育教師之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內容高原男教師明顯高于女教師,且顯著差異(P<0.05)。從各因子均值而言,男女高校體育教師的層級高原分值均高于趨中和內容高原,這說明高校體育教師對于職位升遷或職稱晉升的需求較為強烈,但學校為其提供的晉升機會和自身的人際關系處理情況等不能滿足需求。此外,男教師總體高原及各因子稍高于女教師,則可能與中國傳統社會觀念相關,認為男性價值的體現往往在其工資收入、職位和社會地位的高低上。而目前高校體育教師與社會其他職業的同齡群體相比,無論在社會地位還是在經濟待遇都處于相對較低的位置,這些導致了男教師的自我認同感下降,也因此降低了他們的個人成就感,容易產生職業高原。
2.4 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的年齡差異
在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中,年齡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視。Bryson研究發現16],退休前的年齡是職業高原的重要預測變量,距離退休的年限越近,個體的高原感覺就越強烈。本研究顯示(見表5),51歲以上高校體育教師職業生涯總體高原的分值最高,30歲以下高校體育教師的分值最小,呈現出隨年齡的增加而上升的趨勢。這一特點與體育工作的獨特性密切相關,與其他學科的教師相比,高校體育教師要面對更多傷病的困擾。高校體育教師長年參加體育競技與鍛煉且多為戶外活動,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高校體育教師的體能和運動技能隨之下降,其身體勞損傷病日趨明顯,以至于在教學和訓練過程中對動作的示范力不從心。這與高校體育教師長期以來養成爭強好勝的秉性形成強烈的反差,造成高校體育教師失落的心理。
從職業高原的各因子看(見圖2、表5),各因子隨年齡的增加都呈現出大致相似的變化趨勢,即隨年齡的增加而不斷上升。其中,層級高原的升幅較大,內容高原的升幅居中,趨中高原的升幅較平穩。層級高原和趨中高原在41~50歲之間是一個大的轉折點,層級高原迅速上升。這與國內謝寶國的研究結果相似,研究發現年齡對層級高原具有正向的預測作用,而對內容高原和中心化高原沒有顯著的預測作用。中老年高校體育教師處于上有父母,下有小孩的特殊時期,這就需要他們消耗較多的時間與精力來處理各種問題,更多地體驗到疲憊與艱辛,高原現象的程度也就明顯高于其他教齡段的教師;其次,隨著年齡的增加,一方面可獲得更多的職業發展經驗,但同時也可能導致思維定式,思想僵化而妨礙職業的進一步發展。
2.5 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的教齡差異
工作任期在職業高原產生中扮演的角色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視。Tremblay等和Slocum等認為如果員工在當前職位上的任職時間達到或超過5年便判定其進入了職業高原中。本研究(見圖3、表6)發現,就教齡來看,高校體育教師職業生涯總體高原的發展趨勢基本上與年齡的變化趨勢相似,也呈現隨教齡的增加而上升的趨勢。從職業高原的各因子看,各因子隨教齡的增加都呈現出大致相似的變化趨勢,即隨教齡的增加而不斷上升。其中,層級高原升幅較大,內容高原的升幅居中,趨中高原的升幅較平穩。
一般來說,教齡在5年以下的教師剛走上工作崗位,做事信心足,教書熱情高,但由于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極易造成工作中的不順利,導致情緒低落。6~10年、11~15年2個教齡段的教師作為教學一線的骨干力量和家庭的支柱,需要面臨的問題多而雜。就自身業務而言,知識更新的速度之快令其目不暇接,對教師職業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就家庭而言,他們處于上有父母、下有小孩的特殊時期,需要消耗時間與精力來應對和解決各種問題,更多的體驗到艱辛與疲憊,高原現象的發展程度也就明顯高于其他教齡段的教師。16年以上教齡的教師事業發展進入成熟階段,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技能熟練,是學校的骨干中堅。作為資深老教師,往往會因為“職稱”到頂而不思進取,會因對工作崗位的熟悉,在“小環境”的顯赫成就(職務上的或職稱上的)而自以為是和驕傲自滿,很自然地會產生“職業懈怠”的心理,由此而失去進一步發展的熱情、動力和可能,從而出現發展中的“高原現象”。從一定意義上講,大部分教師之所以不能成長為名教師,可能就是因為其畢生都無法突破這一發展的“高原平臺”。
2.6 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的學歷差異
學歷是高校體育教師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學歷是否對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產生影響呢?從表7可知,在職業生涯總體高原上,具有博士學歷的高校體育教師顯著低于具有碩士、本科學歷的高校體育教師(P<0.01),而碩士學歷的高校體育教師與本科學歷的高校體育教師之間的差異也非常顯著(P<0.01)。這表明學歷對高校體育教師職業生涯總體高原的影響明顯,需要注意為低學歷高校體育教師提供提高學歷的機會。
就職業高原的各因子(見圖4、表7)而言,各因子隨學歷的增加都呈現出大致相似的變化趨勢,即隨學歷的增加而不斷下降。其中,層級高原降幅較大,趨中高原的降幅居中,內容高原的降幅較平穩。其可能原因是:一是在對高學歷呈片面追求的當今社會,具有高學歷的教師更容易受到領導的重視和重用;二是高學歷的教師工作條件、生活環境相對較好,社會地位、自身素質和專業素質較高,對自己的職業發展設置的目標恰當,容易體驗到職業上的成就感;三是現在學校里具有高學歷的教師其年齡呈現低齡化趨勢,其職業發展方面的優勢明顯。
3 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現象的應對策略
通過以上分析顯示,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處于中等水平,各因子的表現水平參差不齊,其中,高校體育教師在內容高原上的分值最低,在層級高原上的分值最高。性別、年齡、教齡及學歷均會影響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的產生,因此,對于不同個體來說,分析職業高原產生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幫助高校體育教師正確認識“高原現象”,克服“高原現象”帶來的不良后果,快速度過“高原期”,對于高校體育教師的專業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3.1 建立良性的社會環境,提高高校體育教師的社會和經濟地位
首先,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使人們轉變對體育的慣??捶?,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創造“全民健身、增強體質”的良好風尚,使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同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切實保障高校體育教師合法權益,維護高校體育教師身心健康,使高校體育教師真正感受到為社會所認可和尊重。其次,增加對體育的經費投入,改善高校體育教師的福利待遇,這樣的環境會使高校體育教師產生高度的自尊感和歸屬感,促使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職工作中去,把自己的才能真正釋放在體育教育事業之中。最后,要切實加強高校體育教師的專業化建設。
3.2 針對高校體育教師職業特點,建立科學的工作評價機制和晉升體系
這是有效防范高校體育教師出現職業高原現象的關鍵因素。高校體育教師的工作成效具有極大的模糊性和延后性,難以評價,加之部分學校領導對體育重要性認識的不足,往往造成組織系統內部對體育教師的諸多不公平,例如課時的計算、福利的分配等,這些嚴重挫傷了高校體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導致他們對工作消極應付。因此,學校決策層應針對高校體育教師職業特點,完善工作評價機制和相應的獎懲制度,保證高校體育教師享受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同等待遇,實現同工同酬;建立客觀公正、科學規范的晉升體系,并嚴格按規定選拔優秀的高校體育教師,這必然會使教師相信,只要有能力有技術,就會在組織中獲得良好的發展,從而讓高校體育教師獲得心理上的平衡,最終減少職業高原現象的出現;另外,高校決策層應正確認識體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大對高校體育工作支持力度,真正為他們減壓、減負,調動高校體育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高校體育教師感到自身工作的真正價值,進而減少和預防職業高原的產生。
3.3 關注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發展。加大支持和幫助力度
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其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由于其關注的問題不同,對工作的感受也不一樣。國內學者程振響將教師職業生涯周期從時間維度上劃分為適應期、成長期、成熟期、高原期、超越期5個階段口…。當高校體育教師處于高原期階段時,隨著工作滿足程度的下降,在教學上常表現出厭倦感,業務不求上進,甚至產生放棄做教師的消極想法,所以,高校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對處于職業高原期的高校體育教師給予更多的支持與關懷,保持與他們的不斷溝通,及時采取措施解決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麻煩和問題;為高校體育教師提供咨詢或組織培訓,引導教師學習、掌握應對壓力的策略,平穩、快速地渡過職業高原期;有條件的學校,可安排高校體育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校際交流等活動,以釋放累積的消極情緒;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行家講學,開闊視野,激發他們的科研意識和追求專業發展的熱情;增加高校體育教師進修、參與學校決策機會,提高高校體育教師的待遇等,以增強高校體育教師對自己、對學校的自信心和責任感,這將有助于提高他們工作熱情與動力,增加責任感與歸屬感,進而預防和緩解職業高原現象的發生。
3.4 理性認識職業高原現象,加強自我調控
很多高校體育教師不能正確認識“高原現象”是一種規律性的現象或是由于自己錯誤歸因、壓力過大、有疲憊、厭倦等消極因素造成的,產生“高原現象”后,常常茫然不知所措。這種認識與做法會給高校體育教師克服“高原現象”帶來一定的困難。當出現發展停滯等類似“高原現象”的問題時,高校體育教師首先應該積極面對,冷靜、客觀地分析自己的情況,積極尋找產生這一現象的根源;主動尋求幫助,求教于有經驗的同事、同窗好友、心理專家、教育專家、領導,甚至利用校外的各種資源,使之得以化解;其次,要自強不息,內外兼修,增強適應能力。高校體育教師職業的特點決定了要承擔比其他學科更大的壓力;因此,高校體育教師應理性地認識這些壓力與職業生涯“高原現象”之間的密切關系,在提升自己教育教學素養的同時,培養自己的信心、耐心、堅強、樂觀、寬容、幽默等抗壓品質,提高與人和諧相處的技巧,掌握心理調適方面的策略,并增強自己的體質,以適應在高壓力環境下工作的需要。
總之,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現象源于個體、學校和社會等復雜因素的交互作用;因此,要預防和解決高校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現象,也不能單從某一個層面著手預防和跨越就能夠解決,而應發揮3個層面的作用且各有側重,以最終促進高校體育教師職業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