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上我們一直將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劃分為起跑階段、起跑后的加速跑階段、途中跑階段和終點跑階段,并以這種理論指導訓練實踐;然而,相關研究和實踐表明,這種劃分方式的合理性越來越遭到質疑。通過歸納、分析相關資料,可以發現:將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劃分為起跑階段、起跑加速段、途中繼續加速段、最大速度點、減速階段可以更好地對100m跑全程速度特征進行清晰的分析,而且,這種劃分是符合100m跑運動學特征的,同時有利于對100m跑全程速度變化特征的進一步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速度過程;劃分;100m跑
中圖分類號:G822.1 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4-0072-04 文獻標志碼:A
對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的劃分,是基于訓練實踐以及人們對100m跑速度結構認識不斷深入、細化的結果,因此,不同的劃分對100m跑訓練的指導思想、方法手段、負荷安排都會產生重要影響。目前,我國田徑教科書仍然沿用多年來一直套用的劃分方法,將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劃分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終點跑4個階段,并以此指導訓練實踐;然而,越來越多的資料和實踐表明,這種劃分方式并不能對100m跑訓練實踐起到正確的指導意義。本文通過近年來國內外研究成果的總結、歸納,對我國傳統的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的劃分提出質疑。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近10年來,在國際百米跑比賽中取得突出成績的部分男子短跑運動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為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取得有關的數據資料,通過CNKI中文期刊網、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
1.2.2 灰色關聯分析法
對所獲數據進行灰色關聯分析,找出數據間的相互關系,為理論分析提供數學意義上的論據。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前人對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的劃分
1)蘇聯的奧·維·科洛金,H·F奧卓林在他編寫的專著《田徑運動》,文超等主編的體育學院普修通用教材《田徑》,北京體育大學田徑教研室編印的《田徑運動》,段世杰主編的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田徑》,文超主編最新版的《田徑運動高級教程》等教科書中都將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劃分為如下階段:
·起跑階段
·起跑后的加速跑階段
·途中跑階段
·終點跑階段
這種劃分方法對于中國田徑界最為熟悉,因為這是我們從蘇聯的教科書中引進過來的;但是,這種劃分方法并未對100m跑全程速度變化過程做出清晰的描述。這是由于途中跑階段包括了部分加速跑階段、最大速度階段和部分減速跑階段的內容。這種劃分使得人們對100m跑本質特征的理解,訓練方法、手段的采用,全程速度特征的把握等方面都會產生一些模糊認識。途中跑的概念太過籠統、模糊。途中跑雖然距離很長,但沒有明確的界定究竟有大約多少米的距離?應該怎樣用力?它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如果起跑30m以后就進入途中跑并以最高速度跑完全程的話,則30m以后仍是疾跑技術的延續,這樣,100m跑就簡單到起跑后一直用力跑到終點。這是將100m跑復雜問題簡單化的一個突出例證。在這種訓練理論指導下的短跑選手,在比賽的中、后程,動作愈發僵硬、變形,最大速度能力、速度保持能力明顯落后于高水平運動員。
2)民主德國的蓋·施奠林斯基,西德的K·巴托尼茨等人則將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作出如下的劃分:
·起跑階段
·加速階段
·最快速度階段
·減速階段
應該說,這種劃分方式是在第1種劃分方式基礎上的修正和提高。由于最快速度階段的單獨列出,使得最大速度對100m跑成績的作用得以突出顯現。同時,也將加速階段和最大速度后的減速階段單獨標出。這樣的理解和劃分無疑對于正確理解100m跑的本質特征,訓練方法、手段的采用,負荷安排,全程速度特征的把握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地促進作用。
3)近年來,隨著訓練實踐的不斷深化、科技的進步、認知能力的提高,人們對于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的劃分又有了更深的認識。其中主要表現在,對加速段的理解和認識又有了新的提高。正如K·巴托尼茨所言“觀察高水平的短跑比賽,以及分析優秀運動員的比賽數據表明,必須區分一下不同段落加速能力之間的差別,即30m前,也就是上體完全抬起前的起跑加速能力和達到最大速度前的加速階段的加速能力”。王坦、李雙城、劉江南等人在最新版的《田徑運動高級教程》中,在將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劃分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終點跑4個階段的同時,認為:“100m跑的加速跑,嚴格地說,還可以劃分為2個階段,即最初的加速階段和達到一定跑速后的加速階段?!眹H田聯講師、著名短跑教練LorenSeagr-ve也認為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可劃分為以下5個階段:
·起跑階段
·急速加速段
·慢速加速段
·最大速度段
·速度耐力段
2.2 本文對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的劃分
依據100m跑的運動學特征,系統論的有關原理,并結合對世界優秀男子短跑運動員100m跑速度過程的灰色關聯分析,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認為100m跑速度結構可劃分為以下“四段一點”:
·起跑階段
·起跑加速段
·途中繼續加速段
·最大速度點
·減速階段
其具體理由如下。
1)依據系統論的有關原理,將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作為一個系統來分析,我們會發現,組成這一系統的元素就是每一個單位距離的速度——每10m段的平均速度。這些10m段的平均速度之間有一種成團現象,即一部分10m段平均速度按某種方式更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具有相對獨立性,有自己的整體特性。不同集團中10m段平均速度之間往往不是直接相互聯系,而是通過所屬集團而聯系在一起的。這些不同的集團正是我們所需要分辨出來并準確劃分的不同階段。
2)將加速段分為起跑加速段和途中繼續加速段也有其運動學意義。
①用力肌群和用力結構不同。根據KlausWiemann等對優秀百米跑運動員所進行的遙測肌電結果分析,在起跑加速段,主要是股四頭肌、臀大肌等肌群在起作用;而在途中繼續加速階段,則主要是股后肌群、臀大肌提供主要動力來源。通過對圖l的分析,不難看出,在2個不同段落中,主要工作肌群的用力結構和收縮特征均有明顯的差異。BenottiPasquale的研究證明:在起跑加速段主要用爆發力量和速度力量;而在途中繼續加速度段則主要用彈性力量。
②主要關節的運動形式不同。據K·巴托尼茨的研究,在起跑加速和途中繼續加速這2個不同的加速段中,髖關節的運動幅度有明顯的不同,而膝關節的運動幅度基本保持不變;但在運動角速度方面,髖、膝關節均有明顯的變化,而且,無論在哪個階段,髖關節的運動幅度均遠遠大于膝關節(見表1)。在對100m跑運動員卡森(9.99s)的生物力學分析中還發現:踝關節的運動角速度變化在起跑加速段基本上與膝關節保持同步,但在途中繼續加速段則介于髖和膝關節運動角速度之間。
③上體的相對位置以及髖關節伸肌做功部位不同。據K·巴托尼茨的研究,在起跑加速和途中繼續加速這2個不同的加速段中,隨著位移速度、位移距離的增大,上體的前傾程度在逐漸減小,即上體在逐漸直立(如圖2所示)。此外,我們還可以發現,在不同的加速階段,肌肉的做功部位也存在明顯差別,支撐腿的制動和加速動作是由各肌群不同的做功部位來完成的。隨著跑速的加快、上體的逐漸直立,髖關節伸肌的做功部位逐漸向背部移動。
④起跑加速段和途中繼續加速段加速度值的增長不同。通過對本文選取的世界優秀男子短跑運動員100m跑分段速度和加速度的分析,可以發現:起跑加速段加速度的值比途中繼續加速段加速度的值要大得多(見表2)。
根據對世界優秀男子短跑運動員100m跑速度變化特點的灰色關聯分析,將100m跑速度結構劃分為上述“四段一點”從數學的角度上看也有其邏輯意義(見表3)。
根據灰色關聯理論,利用清晰值可分辨相鄰兩元素間的發展態勢。相對而言,清晰值越小,發展態勢則越相近。結合圖3綜合分析,可以看出當今世界優秀男子短跑運動員100m跑速度變化趨勢大致是0~60m為加速段,60~100m為減速階段,速度最高峰出現在50~60m處。其中,再仔細劃分的話,可以將0~30m和30~60m段。劃分為2個階段——起跑加速段和途中繼續加速段(見表3)。
3)將最大速度以“點”的形式,而非采用“段落”的形式表示同樣具有其運動學意義,
①最大速度是一個瞬間速度(利用雷達測速儀可以準確測量)。由于我們通常采用10m段平均速度進行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的分析,因此,很容易造成一個誤區,最大速度是一個段落速度,優秀運動員可以將其最大速度保持很長的距離。例如:UsainBolt2008年的30m、PowellAsafa2005年的20m……其實,他們所做到的只是將10m段平均速度的峰值保持到一定的長度。
②最大速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始終是加速階段工作的結果,是運動員通過不同的加速方式加速的結果,而且,最大速度對于100m跑成績的意義絕非僅僅體現在數值的大小,更為重要的是運動員是采用何種加速方式達到這一速度峰值,即:100m成績取決于運動員在整個賽程的何時、何處,達到何種程度的最大速度。
基于上述考慮,將最大速度作為一個“點”而非作為一個“段落”來考慮,更有利于我們對100m跑加速能力、最大速度作用的辯證認識。
對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的劃分是一種人為行為。對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的不同理解以及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做出各式不同的劃分。在人們普遍強調100m跑的最大速度和加速過程重要性的今天,本文所做的“四段一點”的劃分,體現了現代人對100m跑速度結構的理解,同時,也有利于進一步對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3 結論
將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劃分為起跑階段、起跑加速段、途中繼續加速段、最大速度點、減速階段更有利于對100m跑全程速度結構特征進行清晰的分析。研究表明,這種“四段一點”式的劃分是符合100m跑運動學特征的,不僅反映了現代人100m跑的最大速度和加速過程的重視,同時也體現了對100m跑速度結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