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奧林匹克運動具有美育價值,是奧林匹克運動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既包涵了深刻的人之美,又展示了豐富的藝術美,還使人們在參與奧林匹克運動的審美活動中獲得多種美的感受形態,從而提升人們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奧林匹克運動;美育價值;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811.21文章編號:1009—783X(2010)06—0033—04 文獻標志碼:A
奧林匹克運動的美育價值主要是指奧林匹克運動對人所蘊涵的審美教育價值。從深層來說,審美教育是完善人生、強化人格、提高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方式。奧林匹克運動的美育價值主要從狹義的審美教育角度得到體現。
1 奧林匹克運動中的人之美
《梅里亞姆一韋伯斯特學院詞典》中給“美\"(beauty)下的定義是:“一個人或事物的質或質的集合,它給予感官以愉悅或激發心智或精神的愉悅。”口’奧林匹克運動的主角是人,沒有人的參與就無所謂奧林匹克運動,因此,奧林匹克運動的美首先表現在參與其中的人身上。人們通過參與奧林匹克運動,使自己的身體、精神、意志和品質等得到和諧的發展,體現出人之美。這種美主要在于外在的形象美和內在的心靈美。
1.1 奧林匹克運動所體現的人的外在形象的美
作為生命力的自然載體,人的身體姿態集中體現了比例、均衡、對稱、和諧等形式規律。早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就認為:“健美的人體應該是有呼吸寬暢的胸部,靈活而強壯的脖子,虎背熊腰的軀干和塊塊隆起的肌肉”。他們主要是通過體育運動來塑造和培養健美身材的,在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男人們赤身裸體參加比賽,來展示和贊美健、力、美相結合的人體形象。古奧運賽事期間還曾經訂下了一條規定:那就是藝術家們要為獲得冠軍的英雄塑像,并把他們作為宙斯之子而永遠屹立在宙斯神像的身旁,那些珍藏在古羅馬博物館里的大量人物雕像,就是古代希臘通過體育運動展示人體美的真實寫照。人們通過長期的體育運動,可以塑造健美的體型,改善人的氣質,給人以美的享受。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就認為美這種現象同人的本質有著割舍不斷的關系,在美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命題,叫做“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作為觀眾,當人們觀賞體育比賽或表演時,對運動員發達的肌肉、靈活的動作以及速度、力量的贊美和欣賞,實際上就是通過這些外化的東西直觀到了人的本質力量,從而獲得一種審美的滿足。
1.2 奧林匹克運動中所體現的人之心靈美
心靈美是指人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例如情感、興趣、道德和理想等。心靈美支配著人的行為美,行為美又表現了心靈美。人的心靈美可以表現為人對生命自由、幸福生活的價值追求,包括對人的尊嚴、善良、正義、友誼甚至母愛等的崇敬與實踐。心靈美反映著人生價值的根本取向,是以正確的人生觀作為人們行動的內在根據和動因,可以使人產生無窮的追求力量,在社會生活中積極地體現出人的生命存在意義,從而成為人的美之心靈表現的核心。奧林匹克運動中體現的人的心靈美,表現為有正確的人生觀,熱愛生活和生命,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有勇于拼搏的精神,勇攀高峰的遠大理想,在奮斗中追求快樂和超越,實現自我的“更高、更快、更強”;有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的榮譽感,有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還有勝不驕、敗不餒的情操和團結友愛、公平競爭、與人合作的作風等。如北京奧運會中,當觀眾的目光越過賽場激烈的對抗和獎牌榜上的排名,投向打著“祖國好”橫幅的欒菊杰,投向高舉亡妻照片含淚歡呼的舉重冠軍,投向為拯救兒子第5次披掛上陣的媽媽選手,投向金牌夢碎的神槍手溫婉如歌的愛情故事,投向俄羅斯和格魯吉亞運動員的深情擁吻,人們還看到了閃耀在奧林匹克賽場上的表現為愛國之情、愛情、親情、友情的心靈之美的圣光。
2 奧林匹克運動中的藝術美
從古代奧運會開始,就有了體育競技與文藝活動相結合的傳統。古奧運會不但是運動員展示力與美的舞臺,同時也是詩人、作家、演說家、音樂家和其他藝術家展示自己藝術才華的舞臺,也正是有了這些藝術與文化形式的記載和傳播才使得古代奧運會精神得以繼承和發展。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在復興奧林匹克運動之時就指出:“體育是文化的手段,藝術應與體育同行”,因此,在他的倡議下,從1912年第5屆奧運會開始,同時設立文藝比賽。文藝比賽的內容涉及繪畫、文學、建筑設計、雕塑等多個方面。這樣的文藝比賽一直延續到1948年的第14屆奧運會。之后,雖然奧運期間不再舉行文藝比賽,但是應奧運而生的藝術節、文藝演出、藝術展覽等卻從未間斷過。奧林匹克運動給藝術家們充沛的藝術想象靈感和動力,成為藝術家創造激情的現實源頭,當那些通過物質手段把奧林匹克運動和人對生命的追求、情感、理想等精神因素統一在某一藝術作品之中,成為具有固定形式的藝術形象時,這些作品將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取得超時空的普遍的審美效果。人們可以從藝術形象上感受、體驗到奧林匹克運動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美,特別是一些優秀的藝術作品更有著長遠的審美價值,具有永久的魅力。
2.1 奧林匹克運動中的視覺藝術
奧林匹克運動中的視覺藝術,是指通過人的視覺感官(眼睛)及與之相適應的審美手段去傳達和接受審美經驗的藝術。主要包括奧運會象征性標志、繪畫、雕塑、建筑、攝影、文學等。偉大的《體育頌》就是顧拜旦在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繆斯5項藝術比賽”中,獲得奧林匹克文學藝術比賽金獎的傳世之作,詩中充滿激情地謳歌了體育和奧林匹克運動,高度評價了奧林匹克運動在現代社會文明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時也諷刺和批判了奧林匹克運動中的種種弊端,讓人深刻領略了體育所追求的真、善、美。本文再另以奧運會象征性標志、奧林匹克建筑和奧林匹克雕塑為例來闡述奧林匹克運動中的視覺藝術。
2.1.1 奧運會象征性標志
奧運會象征性標志包括奧林匹克標志、奧運會紀念章、奧運會會徽、奧運會會標與宣傳畫、奧運會吉祥物、奧運紀念郵票等。奧林匹克標志是由《奧林匹克憲章》確定的,是由5個奧林匹克環套接而成,可以是一種或幾種顏色。五環的顏色規定為藍、黃、黑、綠、紅。從左到右互相套接,藍、黑、紅環在上,黃、綠環在下,整體大致形成一個規則的梯形。奧林匹克標志代表五大洲的團結和全世界的運動員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相會。與奧林匹克標志相應的還有奧林匹克旗,是以白底無邊為主體,中間是五色的奧林匹克標志,使人一看見就能想象出奧林匹克的純潔與神圣,以及奧林匹克運動為了世界和平與友誼的偉大理想;奧運會紀念章一般分為奧運獎牌和紀念章2種,上面一般有該屆奧運會會徽、舉辦城市的象征圖案,并有屆次、舉辦地點和時間等文字,具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奧運會會徽的設計、奧運會會標與宣傳畫、奧運會吉祥物等,除了會徽的設計中必須含有奧林匹克五環標志外,其他的都會以極力襯托出奧運會舉辦城市和東道國歷史、地理、民族文化傳統特點為主,使人一看就能明白該屆奧運會所要表現的主題,這些設計是設計者的靈感與智慧的融合,飽含了設計者對奧林匹克精神與本國文化的理解,也濃縮了要向人們傳達的文化意蘊,是人類藝術和精神的再創造。
2.1.2奧林匹克建筑
建筑藝術是指通過建筑群體組織、建筑物的形體、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結構方式、內外空間組織、裝飾、色彩、韻律等本體語言要素和工程技術與藝術手段相結合所構成的具有審美價值,并對其周圍環境有較大影響作用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它有特殊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面貌、經濟基礎和民族文化屬性的功能。建筑是時代文化精神的一面鏡子,猶如用石頭寫成的歷史。建筑又被稱作是無字的書,是沉默的語言,是視角和空間的符號,它可以通過布局、內在的結構和外在的表現形式、以及與建筑有關的人和事來折射出某種特定的內涵、精神和意蘊。優秀的建筑藝術能夠跨越時代和民族而為人們所共賞,引起人們想象的記憶和對歷史的認同,產生文化的歸屬感。每一座跨越時空的奧林匹克建筑都是一本打開的歷史典籍,讓人們從中看到奧林匹克運動生動的歷史畫卷,看到人類參與奧林匹克運動的蹤跡,找尋到人類自己生存的意義和進步的蹤跡。
古奧林匹克遺址在德國、法國等考古學家的發掘下重見天日,而伴隨這些古建筑重現的還有熠熠生輝的古奧林匹克精神,這對當時從文藝復興時期就興起的歐洲人文主義教育來說,無疑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瀾作用。人們從奧林匹亞圣地遺留下來的殘垣斷壁中,依然可以發現那些曾經的建筑物在空間上保持著一種自然的平衡,它們造型獨特、輪廓鮮明、參差有致,當人們身處其中會感到無比的震撼和強勁的生命力量,從一些毀壞的石碑上還依稀可以看到當時奧運會優勝者的名字,讓人仿佛可以穿越時空隧道,聽見古奧運會賽場的吶喊與搏擊聲,心中頓時涌起生命的沖動,使奧林匹克精神從此在心中開花,風雨不摧、永生不滅。
當奧林匹克風跨越愛琴海而吹拂萬里長城的時候,在北京奧運會的號角尚未吹響之前,為第29屆奧運會而建的“鳥巢”、“水立方”等奧運建筑卻早已經聞名遐邇。“水立方”與“鳥巢”對比強烈。“鳥巢”強勢,“水立方”優雅;“鳥巢”是橢圓形的,外立面邊緣平滑,而“水立方”是方形的,棱角分明;“鳥巢”內部的座椅是紅色的,顏色鮮艷,而“水立方”從外面看是泛著藍光的冷色調。可以說,“鳥巢”展現的是男性的堅韌,“水立方”則呈現出女性化的特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在建筑設計中充分體現了“理性”與“浪漫”的建筑觀念和美學精神。那象征孕育和呵護生命的“巢”,象征純凈和生命之源的“水”,把中華民族的希望、把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渴望都集中在一個孵化理想的“鳥巢”里,把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愿望都揉進了“水立方”里,而“鳥巢”是圓的,“水立方”是方的,又暗示了中國傳統意義上“天圓地方”。作為公共場所,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把競賽場館應該有的嚴肅性和娛樂場所特有的活潑性完美地統一起來,不僅成為人們為超越而奮斗的地方,也成為人們精神寄托和心靈陶冶的場所。
2.1.3 奧林匹克雕塑
在人類幾千年文明發展的長河中,有2朵奇葩始終相依開放,它們互相襯托,爭奇斗艷,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心靈震撼,那就是體育與雕塑。古奧運會中就有為冠軍雕塑的慣例,人們從那些裸露競賽的運動員身上,看到了人體自身的美,藝術家通過塑造體型端莊、肌肉發達、尚武有力的強健人體來體現人所具有的生命力,表達出人類對自我身體的珍愛和對自我強健的向往。米隆的《擲鐵餅者》是奧林匹克雕塑中的曠世之作。從雕塑的選材來看,它以選取運動員投擲鐵餅過程的瞬間動作,而不是動作的終結,所以給人以連貫的運動感和節奏感,并且產生新的即將要轉向的感覺,人物表情靜穆,人體造型和諧富有韻味,整座雕塑突破了藝術的時間、空間局限性,把運動員的健美和青春力量表達得盡善盡美。現代體育雕塑繼承了古希臘奧林匹克傳統,把體育與藝術緊密相連,并得以發揚光大。在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里陳列了很多的現代體育雕塑作品,其中就有中國奧委會贈送給國際奧委會的2件雕塑佳作,《千鈞一發》和《走向世界》。這些雕塑或是為了紀念奧林匹克運動的起源,或是為了紀念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偉大人物,或是體現了奧林匹克精神,或是為了表現某項運動的深刻文化內涵,因此而受到人們的青睞和關注。此外,在世界各國的體育場館也幾乎無一例外地承襲了使用體育雕塑營造環境氣氛的傳統方法,將雕塑與建筑結合在一起,更能彰顯環境中的奧林匹克主題,使人們產生雋永的回味,諄諄的激勵和無限的神往。
2.2 奧林匹克視聽藝術
奧林匹克運動同音樂有不解之緣,從根本上是來自于體育運動本身與音樂的聯系。體育與音樂本質上都追求美與和諧,柏拉圖就曾經主張將體育與音樂結合起來的教育方式,來強健人們的體魄、陶冶人們的心靈,使人得到和諧的發展。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與音樂更是不可分割,因為有的體育項目必須有音樂的配合才能達到完美的欣賞效果。如藝術體操、花樣游、馬術中的盛裝舞步、花樣滑冰等,當美妙的音樂和運動員精彩絕倫的技藝融合在一起時,給人以最大的視聽享受,使人如癡如醉。誠然,音樂除了體育伴奏外,還在每一屆的奧運會中扮演主角,冠軍誕生時要奏國歌升國旗,對祖國的熱愛與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開、閉幕式中都有主題曲的演唱、歌舞表演等,既反映了主辦國特有的民族文化傳統,又歌頌了人類的友誼、和平、正義等共同的理想。
電影藝術的誕生,為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傳播空間,它利用現代攝影技術手段,利用聲畫結合、時空轉換、變換節奏、特殊造型等豐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方式,以造成各種藝術效果,引發觀眾情緒、情感上的震蕩或共鳴。近百年來,無數榮耀的面孔在銀幕上浮現,而凝固精彩奧林匹克運動瞬間和展示奧林匹克精神的奧林匹克電影,則更以其體育和藝術的雙重震撼,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觀眾,既將奧林匹克精神傳播給全世界,使奧林匹克的精神得到光大與弘揚,又為電影憑添了動人的藝術魅力。《女籃五號》《沙鷗》《五虎將》《飛吧,足球》《拳擊手》《洛奇》《冰上的奇跡》《憤怒的公牛》《一個人的奧林匹克》等經典的電影作品,反映了人們追求良好的體育競賽精神并將愛國主義精神等寓于體育競技之中,記錄了人類頑強拼搏、戰勝自然、超越命運束縛、實現自我價值的歷史過程,也充分表達了人類建立和平、和諧、共存、共生社會的理想與追求,表達了生命對平等、自由和尊嚴的渴望與執著,同時引發人們對正義與邪惡的思考。這些奧林匹克電影將特有的人生主張、社會理想、價值觀念和社會道德滲透到具體的題材中,像一道道精神圣餐,蕩滌著觀眾的心靈;也像黑暗中的燈塔一樣,引導著觀眾游向靈魂的彼岸,它為人們插上了思想的翅膀,讓人們邀游于人類的精神殿堂。
3 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審美類型
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審美類型是對人們在關于奧林匹克運動審美活動中所產生的感受形態,它所具有的概括性、抽象性,則適于鍛煉人們對抽象審美意味的感悟能力。
3.1 奧林匹克運動的崇高美
崇高美把對人的心靈及其生命的思考當作根本性的問題,強調人的主體性在抗爭中的超越,表明了人類的一種超越性的心態。同時,崇高與道德具有密切的聯系,道德是社會以榮辱、善惡為評價方式,依靠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以及社會輿論來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行為規范。馬斯洛也曾說過:“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奧林匹克運動追求人類的和平、友誼,提倡公平競爭、相互理解,同時也追求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奧林匹克運動還提供人們一些生動鮮活的榜樣形象,教育人們要熱愛祖國榮譽、熱愛生活、熱愛體育,勇于超越、不懈奮斗,以塑造和諧發展的人來推動建設一個和諧發展的社會,從而給人以激勵、超越、贊嘆等審美體驗,以其強烈無比的力量沖擊人們的靈魂。奧林匹克運動提倡和鼓勵人們參與體育運動,形成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獲得身體的健康和意志的磨練,超越自我,實現自我的“更快、更高、更強”。當人們在觀賞體育比賽時或群情涌動,或鼻息凝動,或歡呼跳躍,或沮喪頓足,為一球之失利而痛切異常。這些都是一種崇高的美感,它使人們的精神得到升華,而后獲得一種高尚的精神愉悅。翟恒興等研究認為:從關注的焦點上來看,美學是生命現象學,從目的論意義上看,美學是一種生活智慧學,從作為一種活動過程的角度看,美學就是意義追求的詩意思辨,審美不僅是一種私人化的心理活動,更是一種共有性的精神活動。奧林匹克運動具有的崇高美,既體現在對人的生命、生活的關注,也體現在對人的精神、意志和品質的提升,給人帶來的是身體、心靈、態度、習慣、性格、精神等的修煉,是人生向善向上的改變。
3.2 奧林匹克運動的悲劇美
奧林匹克運動中也并非都給人以崇高的審美享受,它同時也提供給人一種體育的悲劇美。這種體育的悲劇美在于為勝利而不懈奮斗所付出的代價:常年艱苦的訓練、疼痛難忍的損傷最后卻換回比賽時的失利。競賽場上出現和演示的生動例子,讓人們充分感受到人生之中成功的喜悅總是伴隨著失敗的苦果,而人本身所具有的超越性又使得無論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在邁向前進、通往超越的道路中將要作出更加艱苦的努力。李力研曾認為競技運動中一切為獲得勝利、成功而付出的有意義的代價都是其悲劇審視范疇。這些代價的本身并不美,其美的意義則在于它的背后反映著人生的真諦;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任憑風吹浪打甚至慘遭失敗。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上,坦桑尼亞選手艾哈瓦里在馬拉松比賽中受傷,當他纏著繃帶、拖著流血的傷腿一瘸一拐地最后一個人跨過終點線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當被問及既然注定失敗了為什么不索性退出比賽時,艾哈瓦里只說了一句:“我的祖國派我來不是讓我開始比賽,而是完成比賽……”艾哈瓦里的這句話從此成為奧運史上的一個經典,雖然他沒有拿到奧運金牌,但是他詮釋了奧林匹克精神。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劉翔因為腳傷退出比賽的一刻讓多少人扼腕嘆息,痛哭流涕,然而卻使人們深刻地重新掂量了奧林匹克精神與獎牌的孰輕孰重?這就是奧林匹克運動中的悲劇帶給人們的反思和震顫,從而激發人們在挫折和失敗面前不氣餒,繼續頑強拼搏,并決心更加努力、為實現最終目標而奮發圖強。體育悲劇的美學意義,不僅在于表現在通往成功的道路充滿艱辛、競賽中充滿意外,甚至失敗后要面對的殘酷和壓力,還在于它表現了人們面對挫折與失敗時的反抗與堅韌。沒有對失敗的反抗,也就沒有體育悲劇,引起我們歡暢的正是我們面對失敗仍要拼搏,讓生命力在得、失、成、敗的沖擊中得到肯定并更加頑強。在一切偉大的體育悲劇中,失敗者往往在精神的勝利中獲得加倍的補償,體育悲劇在哀悼失敗的同時也在慶祝精神的勝利。競技者在遭遇挫折和失敗的時刻,他的內心世界將受到最大的沖擊,伴隨痛苦增長的是意志力得到了磨練和精神上的超越。也只有那些在失敗之后,能痛定思痛,咬牙堅持,繼續走在為實現理想而奮力拼搏的人們才能讓我們感受到體育悲劇的美。
體育悲劇始終滲透著深刻的命運感,盡管它帶有明顯的悲劇色彩,但是它卻以深刻的哲理、壯麗的詩情和英雄的格調,讓人們深受鼓舞,使人們在深刻的悲劇審美中,心靈得到凈化、震撼、反響、認同和共鳴,并逐漸培養自己的品格、磨練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它所指向的人生價值層面或理性思想層面,如奮斗、執著、追求、不畏險阻、不怕犧牲等,促使人們產生心靈深處的價值認同,因此,對人們可以起到的巨大教化作用,并經由個人的素質完美達到社會的完美,即由個體的和諧達到人類的和諧。
3.3 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壯美
壯美,也稱陽剛之美,其審美意蘊、情感力度強盛,具有宏大、挺利、奔放、雄渾等特性。壯美具有形體博大厚重的量感和空間寬闊開展的廣度,包含著強盛的力量和磅礴的氣勢。
陳伯海認為:審美需要的人是內在生命體驗和感發的需要,它來自人的實際生活感受,經由生命體驗的自我超越使自己得到實現,并最終返歸于美化人生的現實努力。生命體驗的自我超越,或者說由體驗生命以感發生命,便構成了審美需要支配下的審美活動的基本內涵。奧林匹克的宏偉建筑總是以其大氣、壯觀的景象而映入人們的眼簾,通過這些建筑,人們可以產生豐富的聯想,追溯思考人類與奧林匹克運動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奧運開、閉幕式的團體表演中飽含的強盛的力量和磅礴氣勢不但可以讓人領略到主辦國的傳統文化,還能領略到五大洲人們歡聚一堂的熱烈場景,充分感受到奧林匹克運動大家庭的和睦氣氛,這種感覺是其他任何社會活動都無法比擬的。而運動員在競賽中表現出來的奮發、豪邁氣概等讓人可以感受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浩然之氣,不畏強手、奮力拼搏,最終獲得了比賽的勝利,并使祖國的國旗高高升起,這些都會使人們獲得景仰、高昂、豪邁、震撼等審美體驗,萌發審美需要,產生審美活動,從而去創造美。
3.4 奧林匹克運動中的丑
從本質上來說,丑是一種不和諧,具有混亂、嘈雜、破敗、粗陋、記性、邪惡、虛假等特性。相比較而言,美體現了肯定的、積極的生活內容,丑則體現了否定性、消極的生活內容;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充分實現,丑是人的生命需要、生命價值的抵制、毀滅。丑總是與美相互對舉、相互依存的,因為有了丑的存在,有了美和丑之間的價值差異,所以美才顯得更加可貴。
奧林匹克運動中的“丑”主要表現在與奧林匹克精神不相吻合的現象中,如運動員競賽時服用興奮劑、奧運會期間的恐怖事件、過度的商業化等,由于有了這些“丑”的存在,使得人們在對這些事件產生厭惡感的基礎上形成了復雜的情感刺激和審美震撼,所以更讓人們體會到奧林匹克運動所包含的美的純潔與可貴。“更干凈、更人性、更團結”就是在獲得對奧林匹克運動中“丑”的審美體驗后的一種反思,是一種痛定思痛后的醒悟與領會,是一種特殊的審美體驗,促使人們以丑為戒,從而堅定人們為捍衛奧林匹克運動崇高美的決心,喚醒人們對奧林匹克運動正確的價值追求,并因此實現奧林匹克運動中更高層次的審美超越。
4 結束語
從古奧運會起,追求人的美和尊嚴就是它的2大主題,美始終是奧林匹克運動所追求與展示的,是奧林匹克運動實現其教育目的的表現手段。讓人們從奧林匹克運動中獲得美的享受,得到美的教育也是奧林匹克運動引人注目而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