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沉潛中的行進

2010-01-01 00:00:00陳駿濤
南方文壇 2010年1期

中國內地的女性文學理論批評,經歷了從20世紀80年代的初現鋒芒,到90年代隨著性別意識的大面積蘇醒和自覺,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期。21世紀以來,像20世紀90年代中期那樣“噴發式”的發展勢頭減弱了,但它依然在沉潛中行進,如一位女智者所言:是“從喧囂湍流走至靜水流深”①。這個時期的確沒有出現過什么特別出類拔萃,或者有較大反響的論著,但也不像有論者所言是沉寂了,或止步不前了;從總體上來看,它是有所拓展,有所超越,有所深化的。說如今的女性文學理論批評,大體進入到一個相對良性的發展時期,筆者以為是基本不差的。2004年,筆者在《夏娃言說——近年幾部女性文學理論批評著作評說》② 中,曾對出現于新世紀最初兩年的五部女性文學理論批評著作作了評說③。本文也將延續該文的路數,對出現于2003年之后的若干女性文學理論批評著作略作評說,祈望借一斑而窺全豹。這些著作中的絕大多數都已獲得2009年10月揭曉的“第三屆(2003—2008)中國女性文學獎(長城汽車杯)”④ 中之理論批評獎。涉及社會性別和女性主義理論批評以及男性學人撰寫的有關女性文學的理論批評著作,暫不在本文的評說范圍之內。

建構

幾年以前,筆者在回答一位女性學人關于“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研究的目的和目標是什么”的提問時,曾表述過如下的意見:“如果一定要用幾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解構男性中心主義文化,尋覓中國女性文學的經驗和傳統,借鑒西方女性主義的養分為我所用,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女性主義詩學。這里的關鍵詞有兩個:一是解構,二是建構,解構是為了建構,建構是為了更好地解構,二者互為因果。”⑤ 從這樣的理解出發,筆者以為,近幾年女性文學理論批評發展的總體趨向,是在解構男性中心主義的同時,尤其注重于建構,從而加快了女性文學理論批評學科化進程。

許多年來,在高等院校,雖然也曾有“女性文學”、“女性文化”、“女性學”等課程的設置,但大多是作為選修課,而且沒有正式教材。自20世紀90年代性別問題凸顯之后,女性學界關于編著性別學科教材的呼聲日高,但真正付諸實踐還是近幾年的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趙樹勤主編的《女性文化學》⑥ 和喬以鋼、林丹婭主編的《女性文學教程》⑦ 相繼問世,率先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兩部書的主編都是女性文學理論批評領域的領軍人物,不僅個人擁有頗具影響的批評論著,而且還團結了一幫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經歷了幾度春秋的努力,終于結出碩果。參加這兩部教材編著的,絕大多數都是分布于全國各地的高校中的女性,顯示出女性學人學術方陣的實力。兩部書均汲取了多年來性別研究的成果,其指導思想既符合現階段女性主義的策略,也與建構和諧社會的國策不謀而合,同時也大體切合當今高校女性文學文化教材的實際需求。兩部書,一南一北,交相輝映,雖無大的反響,但也在無意中造成了中國女性學界的一樁重要學術事件。

《女性文化學》是內地出版的第一部高校女性文化學課程的教材,也是對女性文化問題學術思考的研究專著,同時還是一部關于女性話題的普及性讀物。全書十一章,包容了女性主義文化思潮、女性的歷史、女性與教育、女性與文學、女性與生態文明、女性的身體和智慧、女性與婚戀家庭等十一個問題。既具有開放性的視野,又不脫離本土的實際,以及普通民眾的現實需求。追求全球性與本土性,學術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統一,本書所做的這方面的努力是富有成效的。

與《女性文化學》一樣,《女性文學教程》也是正式出版的第一部高校女性文學教材。全書十二章,包容了古今中外女性文學創作和理論的方方面面的問題。視野開闊,脈絡清晰,觀點鮮明,熔學術性和知識性于一爐,可以稱其為“大女性文學教程”。教程持社會性別分析的視角和方法,將西方女性主義與本土化的中國女性主義相融合,將先鋒性和現實性相融合,既批判男性中心主義,又不采取兩性對立論,指導思想和立論均屬穩健。

與上述兩部教材不同,但同屬于女性文學文化理論批評建構的幾種連續出版物近幾年也頗為引人注目,它們是:《中國女性文化》⑧,《中國女性主義》⑨ 和《中國女性文學文化學科建設叢書》⑩。

《中國女性文化》創刊于2000年,第1、2期由荒林和王紅旗聯名主編,第3期后改由王紅旗主編,是一份以女性文學和文化研究為中心話題的連續出版物。她以大文化視野,從多元視角,在爭鳴中建構與傳播先進性別文化,倡導男女平等、兩性和諧、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為目標。自創刊至今,已出刊十一期,以穩健求實名世,對新世紀中國女性文學文化建設的影響,是十分積極的。

稍后的《中國女性主義》是內地唯一以“女性主義”為旗幟的連續出版物,由荒林主編。她以大文化、全球化、開放性的視野探討女性問題,以“女性主義”為旗幟,觀念激進前衛,但依然關懷兩性的和諧發展,并最終關注“人”這一永恒命題。她依托內地一家頗具實力的學院派出版社,并輔以網站與學術文化沙龍,自2004年創始至今也已出版十一期,流播頗廣(包括海外),對新世紀中國女性文學文化的建設,形成了一股沖擊力,影響也是積極的。

《中國女性文學文化學科建設叢書》是近年由福特基金會支持,“發展社會性別在文學文化學科中的建設”項目組成員主編,境內外女性學者共同打造的一種女性文學文化叢書,自2006年至2009年6月已出版五部。其中,研究本土女性文學和文化及其與西方女性主義關系的兩部⑾,譯介西方女性主義文學和文化的三部⑿,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外女性主義對話和互補的特色。這套叢書初具規模,在當今女性文學文化學科建設中,無疑也是值得倡導的、十分有意義的一項工作。

在回顧近年女性文學理論批評的建構時,筆者以為,有一項工作是不可忽略的,這就是文獻資料的積累和整理。文獻資料是研究工作的先導,這恐怕不應有所異議,但也往往會為人們所忽視。對于女性文學文化研究來說,由于歷史的原因,這方面的文獻資料的積累和整理是相當薄弱的,甚至是匱乏的。這就不僅需要研究者自身的努力,還需要借助一些文獻資料專業人士的工作,謝玉娥編的《女性文學研究與批評論著目錄總匯(1978—2004)》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問世。這是迄今國內出版的規模最大的女性文學研究批評資料匯編,是作者繼1990年《女性文學研究(教學參考資料)》之后出版的第二部女性文學研究資料匯編。作者是女性文學資料整理編纂的先行者,從昔日的三十余萬字,到如今的二百余萬字,其間記載著二三十年間中國女性文學研究與批評的成長軌跡,也記載著作者本人成長的足跡。能夠執著、專注地在一個領域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耕耘者,是應該受到尊重的,何況做的是這樣一件有益于女性文學建設的工作。

創 意

對于理論批評建構來說,最可貴的自然是創意,但最不容易做到的也是創意。女性文學理論批評從初現鋒芒至今,才不過二三十年的歷史,其間自然難免有些缺少創意、因襲舊套、低水平重復的論著,但從總體來看,這些年還是在有所前進、有所發展、有所超越的。以下略舉幾部論著以明之。

最早出現于這個時期的一部有創意的論著是王春榮、吳玉杰主編的《女性聲音的詩學》⒁。兩位作者在文學理論批評和女性文學史領域先前已有多種成果,此番合寫的這部中國內地首部以“女性聲音”⒂命名的理論著述,提出了“女性文化詩學”的命題。這個命題最早是王春榮在其《女性生存與女性文化詩學》中提出的,此番重提并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企圖整合傳統女性詩學、本土化的現代女性詩學和西方女性主義詩學,是一個具有較大包容性的概念。這幾種詩學能不能整合起來,或可存疑,但作為學術上的一種探討,無可非議。筆者以為,它實際上還是“性別詩學”的另一種說法——一種本土化的性別詩學。除了命題的創意,本書在體例上也有所突破,即不重復以往不少女性著述歷時性的線性描述框架,而采用板塊式的共時性論述框架,以四個板塊(四章)支撐起女性文化詩學這門學科的建構,每一個板塊(章)既可以獨立存在,又與其他板塊具有內在的聯系。這也正是這部著作有所創新、有所超越的地方。

稍后問世的是王緋的《空前之跡——1851—1930: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⒃也是近年女性主義研究的一部重要成果。作者在20世紀90年代就活躍于文壇,有多種文集問世,并與孫郁聯名主編“萊曼女性文化書系”,此番又沉下心來,“一頭鉆進歷史,扎到故紙堆里”,查閱了大量原始資料,積數年之功,完成了此著。此著不僅史料豐富,且頗有創意,對民國之前(始于太平天國)及其后八十年間的婦女思想和文學發展史作了系統清晰的梳理,“原創性、先驅性、獨立性、階級性、民族性”的概括,是高屋建瓴的,也是原創性的。作者涉足的這一時段,從19世紀跨越到20世紀,尤其是19世紀后半期的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歷史,曾有屬于研究“盲點”的論議,自然罕有研究著述,此書可以說是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缺。真正的學術研究批評是需要一種安靜、沉靜的心境,而拒斥喧鬧和浮躁的。作者正是在這樣的心境下,寫出了這樣一部扎實的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著。

與《空前之跡——1851—1930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幾乎同時問世的是姚玳枚的《想像女性——海派小說(1892—1949)的敘事》⒄,這也是一部獨辟蹊徑、富有創意的厚實之作。這部在博士論文基礎上成就的著作,以“女性形象”為觀察點,從文化/性別想像的角度,對上至晚清(起于《海上花列傳》),下至整個民國時期,直至海派小說的“謝幕人”張愛玲小說的諸多女性形象展開解讀,不僅解讀女性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同時也解讀男性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作者沒有沿襲現行的女性主義研究將海派敘事假定為“男性敘事”的結論,“而是將之視為受制于多種文化因素的、包括各方面對立互動又互為制約的文化力量的、身份曖昧的一種敘事形態”⒅,一種具有“現代性內涵”的性別姿態。作者做的也不僅是社會學視角的研究和僅僅滿足于從女性意識、性別抗爭、女性命運、婚戀主題的角度對女性形象的解讀,而是著力于對文本的“詩性觀照”⒆。可以說,這是一部頗具功力、論理充分且有深度的書,出版之后,曾獲多方好評。

樊洛平的《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⒇,被認為是海峽兩岸第一部關于臺灣女性小說史著。此前,關于臺灣文學史的著作雖已有多部,但關于女性小說史的論著尚屬空缺,本書即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缺。它從女性批評視角和文學史論入手,在臺灣文學史的大框架中,對1949年之后臺灣女性小說創作進行了系統、全面、深入的考察,重點考察臺灣女性小說的流變歷程。脈絡清晰,立論嚴謹,概括準確,學理性強,是本書的特點。作者從事臺灣文學和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和教學多年,此著正是她長期積累和辛苦求索的一項具有原創性意義的成果,對海峽兩岸的文學和學術交流,無疑是十分適時的,在海內外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女性文學和女性主義研究領域,一直以來存在著兩種研究路徑:一種是以性別視角對女性文學的研究,另一種則是不局限于性別視角,而是超越性別視角將女性文學作為文化現象的研究。王宇的《性別表述與現代認同:索解20世紀后半葉中國的敘事文本》(21)就屬于后者,此其一。其二,此著對文本的分析,也與以往有所不同,另辟了一個新的視角,即所謂“現代認同”(包括民族國家主體和個人主體的認同)的視角,以這樣的視角對女性的“他性”和“主體性”發生發展的過程,作了富于創意的論析。此著盡管有敘述略顯生澀、不太暢達之嫌(以筆者之見),但仍不失為一部有創意之作,年輕女性學者“對舊文本獨具慧眼的新索解”(22),使人不能不對“第三代”女性學人的銳氣和才力刮目相看。

銳 氣

說到“第三代”女性學人,在《當代中國(大陸)三代女批評家評說》(23)中,筆者曾有這樣的分析:“三代”,指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在文壇上所形成的女批評家的代際,“第三代”,就是指出生于六七十年代者;以年齡作為代際的界線,自然也是一種權宜之計,這絕不是說三代人是截然分立的,不同代人有彼此相通的地方,同一代人的差異有時甚至很大,然而就總體而言,不同代人確實還是有一些不盡相同的特點。當時,“第三代”涌現出來的出類拔萃的人物還不多,著作也較少,還沒有形成像“第二代”女學人那樣的強勢力量和強勢群體,但她們的潛力和前景不可忽視,特別是這些女批評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已獲得或在讀的博士和碩士,對新知的敏銳接納和寬闊的文化視野,使她們正在成長為當今女性文學和文化批評的一支生力軍。

歲月匆匆,六七年過去了。如今這支隊伍不僅擴大了,而且其個體成員的潛能正在得到進一步的釋放。先前的那些博士或碩士都已先后出道并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驛站,其中的一部分已然成了女性文學和文化批評的生力軍,而后續(新就讀的博士和碩士)的隊伍又在緊緊跟上……在這些人當中,除了筆者前面提到的姚玳枚和王宇的兩部論著之外,值得提出的還有(按出版時間為序):沈紅芳的《女性敘事的共性與個性——王安憶、鐵凝小說創作比較談》(24),王艷芳的《女性寫作與自我認同》(25),馬春花的《敘事中國——文化研究視野中的王安憶小說》(26),常彬的《中國女性文學話語流變1898—1949》(27),劉傳霞的《被建構的女性:中國現代文學社會性別研究》(28),韓冷的《現代性內涵的沖突——海派小說性愛敘事》(29),劉淑麗的《先秦漢魏晉婦女觀與文學中的女性》(30),劉巍的《中國女性文學精神》(31)。這些絕對多數都是在博士論文基礎上成就的論著,表現出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一種銳氣,一種創造的意識和創新的銳氣。

跟許多性別問題的論文和專著多矚目于大(大題目)、長(長時段)、全(全方位)不同,沈紅芳的《女性敘事的共性與個性——王安憶、鐵凝小說創作比較談》(下稱沈著)和馬春花的《敘事中國——文化研究視野中的王安憶小說》(下稱馬著)都只是對個體作家(王安憶、鐵凝)及其作品的評說。沈著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通過對兩位女作家敘事的主題內涵和話語個性及與其相同主題的男性文本的比較分析,揭示出女性敘事的精神特質及王、鐵二位的“契合與差異”。選題獨具慧眼,重視文本細讀,分析細致到位,是沈著的主要長處。如果說沈著的特點是細密周嚴的話,那么馬著的特點就是開闊新銳,作者把對王安憶文本的研究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她力圖超越一般的性別視角,而將其“放在當代中國復雜多變的歷史框架之中,使之成為代際、性別、地域文化的綜合符號,成為涵義豐富的文化載體,然后對其作出種種深入和系統的新解讀,使王安憶研究這一命題有效地擴展為一個重大的文化研究課題,拓展出一個廣大學術空間”(32)。“寓言寫作”、“小說中國”等的立論,是否有“過度闡釋”之嫌,尚可研究,但這些立論又確有啟人深思之處。作者的敘述語言活潑靈動,富于感性又不失學術內涵,給讀者傳導出一種閱讀的快感。

與馬著異曲同工的是韓冷的《現代性內涵的沖突——海派小說性愛敘事》(下稱韓著)。“異曲”,指她們研究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命題:馬著研究的是一個當代文學史上的代表作家,韓著研究的卻是現代文學史上一種“被遮蔽的文化現象”,包容了許多個作家;“同工”,指她們的思路和觀念都是同樣的開闊新銳。

與上述姚玳枚的《想像女性——海派小說(1892—1949)的敘事》一樣,韓著也是研究“海派小說敘事”的,與其不同者在于,它是專論“海派小說性愛敘事”的,從性愛的角度開掘海派小說的現代性內涵。迄今為止,像這樣比較集中、全面、深度地探討海派性愛敘事現代性內涵的著作尚屬少見,卻被一位“70后”的學術新銳占先了,值得重視。值得重視的還在于,韓著發掘出了一些以往少為人注意的性愛敘事文本,在對海派性愛問題研究的深度、范圍、方法上都較前人有所超越,顯示出一個年輕研究者鮮明的學術個性和學術激情。

女性文學理論批評歷經二三十年,不少有關女性文學和文學史的命題都被涉及了,老命題的創新和新命題的開發便成了這個學科向前推進的兩個生長點,也是許多研究者、包括年輕研究者所孜孜以求的。

王艷芳的《女性寫作和自我認同》(下稱王著)以“自我認同”為關鍵詞,切入對中國現當代(主要是當代)女性寫作的研究,是作者賦予這個許多研究者聚焦命題的一種新意。本書條理清晰,論理細致嚴謹,敘述文字暢達,在經過對20世紀下半期女性寫作“自我認同”模式的認真研究后,作者提出的“女性自我經歷了由集體認同、社會認同、性別認同、身體認同”這樣一種發展衍變過程,“而身體認同成為當前女性寫作中自我的局限和困境”,和“自戀情結”正成為“目前女性寫作中普遍的癥候”,以及“女性自我的敘述聲音沒有突破整體上的個人型聲音”這三個方面的“困境”。這些完全屬于學理層面的意見,可能會有所異議,但無疑是富于現實意義的。

與王著著意于老命題的創新不同,劉淑麗的《先秦漢魏晉婦女觀與文學中的女性》則著意于新命題的開發。關于我國古代婦女觀與文學中的女性問題,涉及唐宋以后的研究成果多一些,而唐宋之前的研究成果卻甚少,作者此書正是研究唐宋之前的先秦、漢、魏、晉這一段女性文學史的論著。但本書卻不是一部泛泛而談之作,它運用思想史(意識觀念系統)和文學史(藝術表現系統)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這個時段的婦女觀與文學中的女性問題作了深入而又剴切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引人思索的見解,于平實中見功力。

拓 展

僅從以上列舉的一些著述來看,近年的女性文學理論批評的疆域確實有了很大的拓展,如《女性文學教程》和《女性文化學》向教科書領域的拓展,《女性聲音的詩學》、《空前之跡——1851—1930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和《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在論題領域的拓展,《想像女性——海派小說(1892—1949)的敘事》和《敘事中國——文化研究視野中的王安憶小說》在觀照角度上的拓展等等。這種拓展主要不是向外的,即跨學科的拓展,而是對內的,即在女性文學疆域內的拓展。這里不妨再列舉另外幾部著述以明之。

劉思謙帶領她的兩位女弟子郭力、楊珺撰寫的《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33)(下稱郭著)是這方面的一部頗有分量的著述。20世紀90年代被認為是中國女性散文的“黃金時代”,此著是第一部研究這個時期女性散文的書,以“女性生命潮汐”為貫串主線,從代際代屬、主題思想、文體形式三個方面對它作了深度的解讀。作者擺脫“以論帶史”的研究套路,堅持細讀文學作品,書中涉及數十個優秀女作家的文本,從文本的分析而引出結論。女性作者感性的思維特點和理性的思考相結合,使這部著作既具有理論的品格,又傳導出生命的溫度。

翟瑞青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的母愛主題和兒童教育》(34)(下稱翟著)也是一部在論題上有所拓展的著述。它從教育和母愛的雙重視角,以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具體作品、特別是女性作家的作品為藍本,探討母愛主題和兒童教育問題。對這一問題,研究界迄今大多還只有一些零星的文章,系統的研究論著尚屬罕見,此書敘述雖略顯板滯,但仍不失為一部具有創意的論著。

如果我們把樊洛平的《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看成是關于中國地域性(臺灣屬中國本土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女性文學的一項研究成果的話,那么近些年關于地域性女性文學的研究著述值得注意的還有兩部:一部是朱小平的《現代湖南女性文學史》(35)(下稱朱著),另一部是黃玲的《高原女性的精神詠嘆——云南當代女性文學綜論》(36)(下稱黃著)。

朱著的前身是《二十世紀湖南女性文學發展史》(37),此著開了地域性女性文學史的先河。由于該書比較簡括(十六萬字),僅具史的雛形,隨后作者又對它作了大幅度的擴充、調整和改寫,而成就了上述的新著(三十一萬字)。新著勾勒了五十七位湘籍女作家的創作,人數之多,堪稱全國之最;論述了從五四至今湘籍女作家所建構的現代湖南女性文學,它的整體輪廓和個體創作特色,以及對中國女性文學文化建構的貢獻。此著材料豐富,圖文并茂,一百多幅圖片堂堂皇皇地入史,也是此前少見的,在文學史的敘述形式上作了新的探索。

黃著論述的對象是云南各民族文學中女性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既有對云南女性文學現象整體性的掃描,又有對個別女性作家個性特征和創作成就的評述,涉及的各類云南籍女性作家有數十人之多。作者身居云南,本人是彝族,而且是為數不多且有成就的彝族女作家之一,因此對云南各民族的女性文學有感同身受的理解,敘述和評價都比較清晰、準確,且富于文采。

談到拓展,筆者以為,一種大體屬于鑒賞類批評的論著也應予以關注。鑒賞,是中國傳統文學理論批評的非常重要的一脈,古代和現代的一些鑒賞類優秀著作都出自學養深厚、學識淵博又文采斐然的大家之手,它跟廣大的文學受眾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決不可忽視。這里筆者想推舉兩位女性學者的兩部專著:馬瑞芳的《趣話〈紅樓夢〉》(38)(下稱馬著)和萬燕的《女性的精神——有關或無關乎張愛玲》(39)(下稱萬著)。兩部著作鑒賞的對象分別是一部經典文學名著和一位熱門女作家,由于作者在各自領域里獨出機抒的研究,以及富于個性色彩的表述語言,大大提升了著作的品味,帶給讀者的是一種閱讀的愉悅和快感。這是女性文學理論批評向廣大的文學受眾,向閱讀領域的拓展。

馬著是作者多年研究《紅樓夢》的成果,是厚積薄發的產物。作者既是古代文學專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女作家,她以生動詼諧的語言,敘說了《紅樓夢》中的四十則趣話。作者有言:“《紅樓夢》不僅是一部偉大的小說,更是有趣的小說。所以我要趣話《紅樓夢》。我不是按一個一個人物來趣話,而是按照《紅樓夢》小說本身的走向,從情節發展找最有趣的人生事件,看看她到底有趣在什么地方?”(40)從中不難窺見作者豐贍的學識和對“紅學”獨出機抒的研究,以及別出心裁的表述方式。這是作者繼在央視主講《說聊齋》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新作,短短兩個月印數即達七萬冊,名列2008年上海書展暢銷書榜首,贏得讀者青睞。這是女性學者創造的學術論著大眾化、普及化的一個范本,也拓展了女性文學理論批評的閱讀疆域。

萬著的作者多年前即開始研究張愛玲,1996年曾出版《海上花開又花落——讀解張愛玲》一書,本書上篇即是對前書的擴充和發展。作者扣住張愛玲的作品,以其良好之悟性和活潑靈動的文筆,對張愛玲的心性和作品做了生動而又有見地的解讀,在當今林林總總的關于張愛玲的論著中,萬著是既具深度又很有個性的一部。下篇“張愛玲及女性文學”則由幾篇或與張有關或與張無關的文章組成,依然可見作者的良好悟性文采和富于個性的見解。

期 待

冗長而又匆忙的評說告一段落了。由于筆者視野、學識所限,掛一漏萬,顧此失彼,或失當、失察、謬誤,均在所難免,因而此項評說實際上遠未完結。

不久以前,筆者讀到喬以鋼女士新近的一篇文章——《現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追尋與構建》(41),談的是女性文學史的構建,所提出的要正確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問題,筆者以為也同樣適用于整個女性文學理論批評的構建,茲略述如下,權充本文的結語。她的三點意見如下:一是要立體、綜合地把握女性文學史,在文學史書寫中引入性別視角后,既要做到充分發揮其文化批判功能,又要處理好性別分析與綜合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二是在文學審美特性與性別意識形態關系的問題上,要充分認識到,女性的歷史境遇和性別體驗只有與文學審美融合起來,藝術地呈現出來,才有資格進入真正意義上女性文學史的觀照視野;三是要超越男/女二元對立的性別模式,把性別領域的文化批判與建設結合起來。這些意見談的雖然概略,但十分剴切,表現出一種中國式的女性主義者的智慧。真正、切實、創造性地處理好這三方面的關系,女性文學理論批評就有可能擺脫二元對立的思維,遠離平庸,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出現更多、更有創造性的論著。創造性,這是女性文學理論批評的生命線,是葆有其生命和活力的根本,只有創造,才能使其有更多的超越,并將其推進到一個新的境地。這有待于女性學人的努力,也有待于男性學人的積極參與,當然,這也是兩性學人的共同期待!■

2009年10月22日寫畢,31日改定于北京從心齋

【注釋】

①徐坤:《性別可以用來消費嗎》,《中國女性文化》第11期《卷首語》,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②載《南方文壇》2004年第5期。

③這五部著作是:趙樹勤的《找尋夏娃——中國當代女性文學透視》、李玲的《中國現代文學的性別意識》、郭力的《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的生命意識》、喬以鋼的《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陳志紅的《反抗與困境——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

④本屆中國女性文學獎由中國版協婦女讀物委員會、中國作協理論批評委員會、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女性文學委員會主辦,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協辦。

⑤《答萬蓮子女士》,1995年11月29日,見筆者:《成長中的中國女性主義》,載包頭《職大學報》2006年第1期。

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⑧中國文聯出版社、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社會科學文學出版社,2000—2009年。

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008年。

⑩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2009年。

⑾分別是陳惠芬、馬元曦主編的《當代中國女性文學文化批評文選》和任一鳴編著的《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簡史》。

⑿分別是蘇紅軍、柏隸主編的《西方女性主義文學理論》、馬元曦、康宏錦主編的《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文化譯文選》和柏隸主編的《西方“后學”語境中的女權主義》。

⒀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⒁遼寧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⒂按作者《緒論》所言,“女性聲音”其義有二:一是指“研究對象系‘女性聲音’、女性話語,即女性文學和女性文化現象”,二是指“本書的著者,即研究‘女性聲音’的研究者都是女性,以女性立場和女性視角審視女性的創造”。見該書27頁。

⒃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⒅見該書《導言》。

⒆黃修己:《女權主義批評的詩性觀照》,見該書《序》。

⒇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三聯書店2006年版。

(22)丁帆:《對舊文本的新索解》,見該書《序》。

(23)載《東南學術》2003年第1期。

(24)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26)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7)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8)齊魯書社2007年版。

(29)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0)學苑出版社2008年版。

(31)學林出版社2008年版。

(32)張清華:《序》,見該書。

(33)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4)人民出版社2008年。

(35)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6)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7)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輥?輯?訛(38)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39)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0)見該書第1頁。

(41)《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8月11日第6版。

(陳駿濤,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學系教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AV毛片|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欧美日韩资源|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91精品专区| 99久久免费精品特色大片|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网址|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色网在线视频|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激情网址|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欧美第一页在线|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欧美亚洲激情| 91青青视频| 97se亚洲综合| 911亚洲精品|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国产主播喷水|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久操视频|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日本欧美午夜|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久青草网站|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一区二区午夜|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天天爽免费视频| 高清不卡毛片| 亚洲bt欧美bt精品| 免费a级毛片视频| 亚洲啪啪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欧美性久久久久|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激情视频综合网|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免费在线a视频|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