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姿態還是心態?

2010-01-01 00:00:00吳宏娟
南方文壇 2010年2期

張愛玲的傳奇文學生命,尤其是她被中國大陸學界重新接受的過程,可說糾合著海外華人批評家與大陸學者的多重沖突和矛盾。從1961年海外華人學者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第一次為張愛玲發出“荒野的吶喊”{1} 開始,到90年代大陸亦掀起“張熱”,在張愛玲逐漸為大陸文學界所接受的過程中,海外華人學者的“奔走呼告”,總給人一種“突圍”的印象,只不過,他們不是從內部沖出重圍,而是從外部向內發起進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相對大陸學界,海外“張學”似乎一開始就處于一種邊緣的位置。

一、相對于主流的邊緣位置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對張愛玲文學成就的不吝溢美之詞,諸如“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等{2},對當時的大陸學界來說不啻一聲驚雷。然而,除卻一開始意識形態上的沖突,隨著雙方爭論、交流的深入,海內外在文學觀念上的差異日益彰顯,尤其是海外華人學者對大陸主流文學觀念的破壞、顛覆姿態更是異常堅定。

且看王德威的一段話:“基本上,我認為張愛玲作品貫串了三種時代意義,第一,由文字過渡(或還原?)到影像時代。……第二,由男性聲音到女性喧嘩的時代。……第三,由‘大歷史’到‘瑣碎歷史’的時代。……正是在這些時代‘過渡’的意義里,張愛玲的現代性得以凸顯出來。”{3}王德威甚至直接表明其目的:“在我們觀察張對后之來者的影響之余,更具思辨向度的作法,是省思她的出現,如何也改寫/重寫此前現代文學的向度。”{4} 是張愛玲改寫了此前中國現代文學的向度,還是海外華人學者試圖借張愛玲來顛覆中國原有主流文學觀念?如果從文學批評家而不是作家的角度來看,答案不言而喻——海外“張學”的目的的確在于沖擊中國大陸原有文學秩序及文學觀念。

關于張愛玲創作的細節描寫,周蕾在其所著《婦女和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的閱讀筆記》一書做出了卓有洞見的分析。她認為“女性的特質就是細節”,并一針見血地指出細節描寫在女性文體和美學上的重要意義:“相對于那些如改良和革命等較宏大的‘見解’,細節描述就是那些感性、繁瑣而又冗長的章節;兩者的關系曖昧,前者企圖置后者于其股掌之下,但卻出其不意的給后者取代。”{5}周芬伶《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一書對周蕾的觀點有所發展。她從幾個方面分析了“細節描述一向被視為女性文體的特征,亦是女性文體被排斥于主流文學的明顯‘缺陷’”這一關鍵問題的原因:一是茅盾“挑選‘重要’的,去除‘細節’的”的主張所代表的“新文學與男性語言價值觀”,二是細節描述的“復數性、散發性”與“傳統的中心主義與目的性”的背道而馳的關系;認為張愛玲的細節描寫作為一種女性特質,對新文學的“重要”、“偉大”主流采取“規避”和“破壞”策略,從而形成了她個人的蒼涼美學{6}。可見,海外學人把張愛玲的細節描寫作為其女性寫作特質和技巧的重要體現,對中國新文學以來宏觀、整體、統一的男性主流文學觀進行了破壞和顛覆。

關于張愛玲創作的電影技法,周蕾通過對《封鎖》進行詳細分析,認為張愛玲正是利用“封鎖”期間的公車,這一“與平常生活隔絕、疏離的時空”而達到對男女社會關系的改寫,從而“以一個反父權主義的立場來看,張愛玲選擇的,正是放棄了以男性為權力中心,放棄了以家庭、家族,甚至以理想人性這些連續性的歷史觀念為生命平衡點的‘正常’時空”;并且,張愛玲對這種隔離技巧的理解其實與電影“基于摒棄時間的連續性”的定義有著相通之處{7}。李歐梵則認為張愛玲與電影的淵源關系,首先體現在其文字中的視覺感以及電影蒙太奇方法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她對當時好萊塢愛情“諧鬧戲劇”的借鑒——“對中產(或大富)人家的家庭糾紛或感情轇轕,不加粉飾,以略微超脫的態度,嘲弄剖析”——這“對現代中國歷史的大敘述造成了某種顛覆”{8}。與此相聯系的是張愛玲的電影劇本創作。周芬伶對此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發掘出張愛玲作為“女劇作家的反男性凝視”眼光。她認為在早期中國電影編劇的作用甚于導演,且男導演一統天下的情況下,張愛玲作為女編劇,其劇作無疑就像電影鏡頭,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男性凝視眼光而表達出了一個女性編劇的鏡頭語言,從而對主流電影用男性的潛意識,以女性為永遠的凝視對象而構組的男性觀眾機制有所沖擊{9}。可見,張愛玲的電影技法,在海外華人學者的闡釋下,成了與正常的連續性時空相對的隔離的美學時空,與高調文學立場相對的通俗諧鬧喜劇立場及與文字相對的視覺感。而無論是正常的連續性時空、高調文學立場,還是對文字的重視,在中國文學中,都是男性主流文學觀的體現。所以,細節描寫和電影技法,在海外華人學者看來,都是張愛玲特有的女性寫作技巧,而通過這種寫作,張愛玲對中國男性主流文學觀進行了全面的破壞和顛覆,從而“改寫/重寫了此前現代文學的向度”。

實際上,這一男性主流文學觀、此前現代文學的向度,追根溯源,正是五四文學傳統。如康來新所言:“20世紀的中國新文學,其實并未與世紀同行,倒是緊緊尾隨于19世紀的寫實主義。張愛玲則不然,她的‘創作在精神上卻與同時代的西方文學有嚴格意義上的同步關系。西方文學中真正對她具有吸引力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的西方作家”,從而張愛玲“毋寧是再‘現代性’不過的現代主義作家。”{10} 我們可以看到,海外華人學者竭力突出的是張愛玲相對中國20世紀文學的“現代”,其目標指向則是整個中國“現代”文學得以確立的歷史支撐點——五四傳統。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一個結果,關鍵在于西方現代文學標準的插入。正是在西方現代文學的映照下,張愛玲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差異得以顯示。

從而,在細節/宏觀、瑣碎/宏大、隔離/連續、高調/通俗、視覺/文字、女性/男性等一系列的二元對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主流和邊緣的對峙。當然,這種邊緣,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海外華人學者在文學觀念上與中國原有主流的不一致,是具有相對性的;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種“不一致”背后的成因及其發展動向,以揭示其邊緣之實質。

二、由邊緣位置到邊緣立場的轉換

如上文所言,張愛玲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差異,是在西方現代文學的映照下顯現出來的。實際上,在海外華人學者的文學研究中,西方文學標準始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照系。這不得不追溯到他們的求學經歷和教育背景。

本文所定義的海外華人學者,指的是曾經或正在歐美留學,有著“西學”背景,并且在境外從事20世紀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的華人學者;他們或在歐美工作,或返回港臺,或往返于歐美與港臺、大陸之間{11}。由此可見海外華人批評家的雙重文化身份——華人與西學背景,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他們的邊緣位置。

一方面,海外學人的西學經歷使他們接受了西方治學方法的規訓,地利因素也決定了其與西方文學的近距離接觸,且往往得西方文學批評理論風氣之先,因而相對于大陸學者,他們對西方文學、文學批評理論與治學方法有著更為原始而切近的了解,這導致了其中國文學研究中西方文學標準的插入。另一方面,長期處于西方環境也使他們與中國相對隔離而難以切身體會中國語境。這使得他們在對西方批評理論作近距離移植的同時,面對中國文學問題自覺或不自覺地采取了一種遠觀姿態。這種近取遠觀的態度,就是海外華人批評家相對于大陸的“邊緣”狀態的很好注解,這也導致了他們的中國文學研究,在大陸學者眼里,難逃“西方中心”的窠臼。

實際上,這涉及海外學人自身的文化選擇與文化認同問題。盡管赴西方留學的海外學人離國的原因因為歷史和代際差別而有所不同,但不可置疑的是,他們都較大陸學者更多地接受了西方的影響。那么,他們真的是那么“西方中心”,那么“中國邊緣”嗎?對于這種邊緣位置,他們自己又是怎樣看待的呢?

這種邊緣,應該說一開始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游學經歷及客觀環境決定的,也即是由不得他們選擇的。香港學者梁秉鈞的一段話就傳達了這樣一種無奈:“邊緣性并不是一個時髦的名詞,而是一種長遠以來被迫接受的狀態。它代表了人家對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對你所作的事視若無睹。”{12} 這種說法雖然略微夸張,但也反映出邊緣位置一開始對海外華人學者來說,肯定不是一個主動的選擇。實際上,在海外華人學者這一群體內部,他們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不自覺到自覺,從被迫的邊緣位置到主動的邊緣學術姿態的轉變過程。

從時間上看,海外華人批評家包括三代人:以夏濟安、夏志清兄弟為代表的第一代(20世紀50年代赴美),是海外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開創者;以李歐梵、王德威為代表的第二代(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赴美),成為目前此一領域的領軍人物;第三代(20世紀80年代出國留學)學者多為大陸青年學人,如劉禾、趙毅衡、許子東、張旭東、黃子平、孟悅、陳建華、唐小兵等{13}。

第一代海外華人批評家代表——夏志清的張愛玲研究及其《中國現代小說史》之所以能在大陸掀起軒然大波,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意識形態立場的不同和不折不扣的西方文學標準。這兩者的結合使夏志清的論述表現出非一般的勇氣和識見——這當然是夏氏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貢獻,但是,深究下去,卻也反映出他自身文化選擇和認同的“魯莽”。夏氏的立場及其對“左翼”文學和社會主義文化的批評與當時的冷戰背景和西方反共意識形態不無關系,而他在進行中國文學研究時采用的西方文學標準,更是其在西方文學環境里浸染、受訓多年的結果。這兩種立場在《中國現代小說史》里幾乎淋漓盡致的發揮,與其說是魯莽,不如說是夏氏在自身文化選擇和認同中對“西方”的“不自覺”的選擇。而這種“不自覺”選擇的深層,隱藏著的是跨文化影響中西方文化的強勢力量。

《中國現代小說史》時期的夏志清,不自覺地選擇了西方,也選擇了中國的邊緣。多年以后,夏志清在其《現代中國小說史》中譯本序中說:“本書撰寫期間,我總覺得‘同情’、‘諷刺’兼重的中國現代小說不夠偉大;它處理人世道德問題比較粗魯,也狀不出多少人的精神面貌來。但現在想想,拿富有宗教意義的西方名著尺度來衡量現代中國文學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必要的”,還說“本書1961年出版后,中國新舊文學讀得愈多,我自己也愈向‘文學革命’以來的這個中國現代文學傳統認同”{14}。在這里,夏志清對自己當年的選擇作了反思,對自己的文化選擇和認同有了一份相對自覺的思考——至少在文學標準的選擇上已經不是唯“西方”獨尊,對中國現代文學傳統也多了一份認同。這是作為海外華人學者第一代人的夏志清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經驗。

相對于早期立場鮮明、擲地有聲的論斷和不自覺的文化身份選擇,夏志清自己后期及夏氏之后的海外華人學者,其實都經歷著一種“身份焦慮”體驗。

海外華人學者對張愛玲創作中內容的華洋雜處和技巧的中西結合表現出來的關注和后殖民解讀方向,可以說正是其自身身份焦慮的癥狀。蔡源煌的《從后殖民主義的觀點看張愛玲》認為:“從后殖民主義的觀點看張愛玲的世界,總要提到以歐洲人眼光看東方:‘東方主義’”,“像《第一爐香》里,葛薇龍看到她姑媽香港豪宅的布置,甚至于殖民地的東方人連自我呈現,都刻意迎合西方人的東方主義”{15}。張小虹則更深入,她首先將東方主義定義為“他者的西方戀物化”,由此從戀物心理學和后殖民主義結合而成的“殖民凝物”角度,分析了張愛玲筆下的舊中國與新西方的摻雜混糅,以及張愛玲作為“文化雜種”的寫作身份;而“文化雜種”因為“既可用中國人的眼看外國人,又可用外國人的眼看中國人”而有一種“視覺的精神分裂與錯亂”{16}。后來周芬伶的“雙重視點”說法更直接地肯定了張愛玲的復雜身份對其寫作的中西風格的影響:“她在寫作時同時光顧中國人與外國人的看法,而具備雙重視點,一方面向外國人展示中國的文化櫥窗,一方面向中國人抒發民族感情;她既創造了外國人眼中的‘他者’,又揭開中國人自身的‘人民記憶’,這種中英文互寫、華洋摻雜的風格,奠定了張愛玲的文體基調。”{17} 海外華人學者對張愛玲所做的后殖民解讀,一方面基于張愛玲創作的特點,另一方面毋寧說是他們對自身文化身份的一種自覺思考。華人身份和西學經歷使中西兩種文化在海外學人的思想背景里同時存在和交纏,正如黃子平所說,這是“連串‘焦躁的商量’”,并且這種“焦躁的商量”“出自他們書寫與發言的知識特權,出自他們意識到了這種特權而無法自救的內疚和罪惡感”{18}。

實際上,海外華人學者亦常常把自己作為后殖民解讀的對象而達到反思自身的目的。例如李歐梵,他就通過后殖民理論來審理自我身份和文化淵源。他不僅“自居于邊緣”,還對“離散”一詞追根溯源,認為“被放逐的知識分子無疑與祖國有緊密的心靈聯系,中國知識分子自我流散在外,雖然面臨精神的困境,但是到第一、二代會有很大的改變,他們的流散也擴展了中國文化的空間,使中國文化的群落散布的越來越廣。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在離散中得到凝聚的”{19}。李歐梵通過運用后殖民理論對自身文化身份進行審視,自覺選擇了“邊緣”,并理清了這種“邊緣”的來源——離散,與最終走向——中華文化的凝聚。李歐梵對“邊緣”之離散來源與凝聚走向的分析值得思考,其對邊緣的主動選擇在海外華人學者中更具有很大代表性。如其評價,周蕾也是“站在邊緣的,diaspora的立場來重新批判美國的、甚至于在中國的所有高調的中心主義立場的人”{20}。出身大陸,曾經到香港訪學的學者王光明也在經過一番痛苦掙扎之后,最終認同了邊緣:“真的,邊緣是必要的觀察距離和高度。”{21} “邊緣”從一開始被迫接受的客觀位置成了海外華人學者的一種自覺的學術立場,成了他們面對中國和世界言說的特殊方式和策略。

王德威評價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的一段話頗能概括說明海外華人學者的這種源于離散而又走向凝聚的“邊緣”立場:

這本書代表了五十年代一位年輕的、專治西學的中國學者,如何因為戰亂羈留海外,轉而關注自己的文學傳統,并思考文學、歷史與國家間的關系。這本書也述說了一名浸潤在西方理論——包括當時最前衛的“大傳統”、“新批評”等理論——的批評家,如何亟思將一己所學,驗證于一極不同的文脈上。這本書更象征了世變之下,一個知識分子所作的現實決定:既然離家去國,他在異鄉反而成為自己國家文化的代言人,并為母國文化添加了一層世界向度。最后,《小說史》的寫成見證了離散及漂流(diaspora)的年代里,知識分子與作家共同的命運;歷史的殘暴不可避免的改變了文學以及文學批評的經驗。{22}

三、姿態還是心態

邊緣作為一種言說方式和策略,給海外學人帶來了一種開闊的學術視野。相對大陸的中國文學研究,他們自覺利用、發揮豐富的西方學術資源優勢,引進西方文學參照系,運用西方治學方法和文學理論來對中國文學進行解讀,為中國提供了進入歷史問題的新的可能性,在入思視角、批評方法上對本土解讀具有很大的借鑒、參考作用,從而為中國文學研究帶來了一種世界維度,促進了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與文學面貌的多元化。就其張愛玲研究來說,終于使張愛玲沖破大陸意識形態封鎖而擠進中國現代文學史,繼而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小說史的常客甚至貴賓,這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一大收獲。而中國大陸學界于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重寫文學史”運動、90年代中后期展開的“反思現代性”討論,很大程度上也與海外學人的中國文學研究活動的沖擊和帶動有關。實際上,隨著大陸學界的日益開放,海內外學者交流日漸增多。今天,海外華人學者的活動范圍已不再限于歐美與港臺,他們頻繁往返于大陸與海外,在大陸權威雜志發表論文,到大學演講,與大陸學界的交流和融合已達到相當程度。甚至,海外學人的文學研究,攜帶著西方話語的先天強勢力量,對大陸學界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隨著大陸學界對其的接受和日益重視,海外學人的中國文學研究似乎正由一開始的邊緣位置走進中心。溫儒敏提出大陸學界在與海外文學研究交流中要警惕和克服“漢學心態”,保持一份清醒和應有的自己的學術個性與自信{23},這未嘗不是從另一個側面提醒我們思考:海外華人學者的中國文學研究,是日漸被大陸納入中心,還是正在成為另一個中心?而這種由邊緣向中心的轉化,對海外華人學者的邊緣學術立場又會產生什么影響?

反觀海外華人學者在其張愛玲研究中對大陸主流文學觀念的一系列有力的沖擊和顛覆,其去中心的強烈的目的性難免讓人懷疑:在其表面的邊緣位置背后,是否本來就隱藏著另一個中心?而這個中心,不一定是所謂的西方中心,也可能是海外華人學者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

再看海外華人學者對“邊緣”源于離散而又走向凝聚的思考,這是否說明,“家國”,永遠是海外學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鄉愁?而凝聚,將是“離散”永遠的向往?這種向往,對其中國文學研究又會產生什么樣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縱觀海外“張學”及海外華人學者對大陸學界影響的過程,他們經歷了一個由被迫的邊緣位置到自覺的邊緣姿態的選擇歷程,這里面“離散”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他們也可能經歷著一個由邊緣到中心的發展過程,而這個“可能性”又到底會有多大呢?“凝聚”的向心力在此能否發揮關鍵作用?要回答這個問題,也許我們考察的眼光得放得更加長遠,而不能僅限于到目前為止的三代海外華人批評家。

第一代學者的出國有著某些社會歷史原因,其政治意識形態立場相對鮮明且在其文學研究中也有所體現,在文化選擇上也相對不是那么自覺,但同時,他們又與中國文化有著更多天然而深層的聯系,這種聯系使他們有可能突破意識形態的苑囿而對祖國有著不自覺的“向心”活動。第二代學者在文化選擇上有了自覺的思考,這使得他們既有著相對自覺的邊緣學術姿態,但心態又未免帶有些許“尋根”的意味,這種“尋根”心態對其邊緣學術姿態可能造成一定影響,兩者之間的矛盾使其必然需要經歷痛苦的掙扎和搖擺。而第三代及其以后的學者,其出國的原因并非是被迫的“離散”,而更多是主動的求學,這使得他們在學術上更加獨立,在文化選擇上也就具有更加清醒的思考,從而足以在多種文化之間游刃有余,甚至文化選擇不再成為其學術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而這樣的一種狀態,可能才真正成其為“邊緣”——一種自覺獨立的學術心態,而不僅僅是表面的姿態。這樣的一種“邊緣”學術心態,不一定將導致國家、民族文化的凝聚,但無疑有利于學術研究的客觀和多元化。

當然,對大陸學界而言,雖具有較為強烈的“中心”情結,但海外華人學者的邊緣學術立場應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且隨著雙方交流的日益增多,“中心”與“邊緣”,甚至“大陸”與“海外”的界限也許都將不會再那么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離散”也許也不再是一個重要的命題。■

【注釋】

{1}鄭樹森:《夏公與“張學”》,見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再讀張愛玲》,6頁,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版。

{2}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254、261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王德威:《“世紀末”的福音——張愛玲與現代性》,見《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63—64頁,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版。

{4}王德威:《張愛玲再生緣——重復、回旋與衍生的敘事學》,見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再讀張愛玲》,18頁,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版。

{5}周蕾:《婦女和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筆記》,85頁,麥田出版社1995年版。

{6}{9}{17}周芬伶:《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268—272、353—359、145—146頁,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年版。

{7}周蕾:《技巧、美學時空、女性作家——從張愛玲的〈封鎖〉談起》,見楊澤編《閱讀張愛玲》,95—107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8}李歐梵:《不了情——張愛玲和電影》,見楊澤編《閱讀張愛玲》,258—268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0}康來新:《對照記——張愛玲與〈紅樓夢〉》,見楊澤編《閱讀張愛玲》,3—27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1}李鳳亮:《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的幾個問題》,載《文學評論》2006年第3期。

{12}{21}王光明:《從批評到學術——我的90年代(代序)》,見《文學批評的兩地視野》,7、2—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3}程光煒、孟遠:《海外學者沖擊波——關于海外學者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討論》,載《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14}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14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5}蔡源煌:《從后殖民主義的觀點看張愛玲》,見楊澤編《閱讀張愛玲》,191—197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6}張小虹:《戀物張愛玲——性、商品與殖民迷魅》,見楊澤編《閱讀張愛玲》,108—135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8}黃子平:《更衣對照亦惘然——張愛玲作品中的衣飾》,見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再讀張愛玲》,156頁,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版。

{19}轉引自王岳川:《海外漢學界的后現代后殖民反思》,載《東方叢刊》2001年第2期。

{20}李歐梵、季進:《文化的轉向》,載《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2期。

{22}王德威:《重讀夏志清教授〈中國現代小說史〉——英文本第三版導言》,見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32—33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3}溫儒敏:《文學研究中的“漢學心態”》,載《文藝爭鳴》,2007年第7期。

(吳宏娟,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東南亞研究》雜志社編輯。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項目“當代海外華人學者批評理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分別是:06CZW003、1010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99热免费在线|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国产青青操|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激情视频综合网|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色综合日本| 自拍偷拍欧美|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日本免费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人妻21p大胆| 五月综合色婷婷| 久久动漫精品|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国产喷水视频| 国产毛片不卡|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人喷水在线观看| 精品99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 国产va视频|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91精品综合|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你懂的|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亚洲a级毛片|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久久激情影院| 国产素人在线| 91福利免费|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999在线| 亚洲第一视频网| 日本www在线视频|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色噜噜久久|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在线| 日日拍夜夜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