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文學史研究中的四個缺失

2010-01-01 00:00:00李曉峰
南方文壇 2010年2期

中國文學史研究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冠以“中國”的文學史著作達上千種之多,而且中國文學史還被納入國家高等教育知識體系之中。但是,一百多年的中國文學史研究,卻存在著如下四種缺失。

缺失之一:創作主體的多民族身份屬性

創作主體研究,一般指文學創作者個體的心理結構、精神氣質或審美心理功能結構對文學創作影響的研究。而作為中國文學創作主體,則是由不同的族源記憶、心理性格、語言及生活習慣的人們所組成的不同的共同體——民族所組成。中國文學史創作主體的研究,是從中華民族這一各民族共同體的角度,研究不同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結構、民族精神氣質等因素對中國文學整體風格的影響。從中國文學史的屬性而言,中國文學史既是由中華各民族(包括已經消失在歷史煙波之中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學史,又是“中國”這一現代民族國家意義上的國家文學。現代民族國家視野下的中國文學史是一種民族國家知識建構,中國文學史家則是國家文學史知識的講述者。因此,文學史家必須具有國家意識,這種意識決定著文學史在國家知識體系中的基本定位,也決定著作為國家知識之一種的文學史的基本面貌。

但是,從百年中國文學史研究來看,中國文學創造主體的多民族身份屬性卻一直沒有得到重視,更沒有將之作為中國文學史的重要特征納入文學史考察的范疇。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何其芳就指出:“直到現在為止,所有的中國文學史都實際不過是中國漢語文學史,不過是漢族文學再加上一部分少數民族作家用漢語寫出的文學的歷史。”① 遺憾的是,時至今日,這種情況并未有實質性改觀。

首先,“多民族共同創造”這一屬性在所謂的“中國”文學史中被遮蔽,各民族文學并沒有形成有機統一的文學史結構。雖然諸如壯族文學、蒙古族文學、藏族文學、朝鮮族文學、維吾爾族文學、回族文學等以明確的民族共同體身份出現的單一民族文學史,以“歷史”毫無爭辯的方式,證明了自己的文學史在場和對中國文學的貢獻,各民族學者也紛紛編寫出了自己民族的文學史②,但是,這些被統稱為“少數民族文學”的各非漢民族文學,只在少數民族文學學科或者本民族內部的語境中才具有意義。在“國家”這一現代性裝置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現實國家形態中,各非漢民族文學與漢族文學甚至與中國文學卻處于二元分置狀態,各民族文學有機融入中國文學史之結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從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發展史而言,中國文學創作主體的多民族身份屬性從來就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歷史和現實問題。這既表現在中國南北方眾多民族極為發達的神話傳說、藏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等為某個民族所獨創的民間文學,也表現在作家文學方面。現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都擁有了自己的書面文學作家。一支多民族、多語種、具有創作實力和創作潛質的少數民族作家隊伍,正在使中華民族文學創作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③據中國作家協會統計,在中國作家協會八千五百二十二名會員中,少數民族作家八百多人,占會員總數的百分之十一左右。各民族不僅有了自己的作家,有的還形成了自己民族的作家群,如80年代以來,以葉廣芩、孫春平為代表的滿族作家群,以扎西達娃、阿來等為代表的藏族作家群,以瑪拉沁夫、滿都麥等為代表的蒙古族作家群,以韋一凡、馮藝、黃佩華等為代表的壯族作家群,以吉狄馬伽、阿庫烏霧等為代表的彝族作家群。此外,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朝鮮族等民族都形成了具有較大影響的作家群。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文學發展的歷史,但是,在文學與民族的現代性訴求上,各民族文學無不表現出與國家現代性訴求相一致的特征。這一重要特征既表現在古代各民族文學對“中國”的共同認同,也表現在以“啟蒙”、“救亡”為主題的現代中國各民族利益空前一致對各民族文學的凝聚,更貫穿在1949年新的民族國家建立后,在“中華民族”這一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的中國各民族高度認同的共同體中,各民族當代文學對中國當代社會政治、文化、文學思潮的回應。例如,在全球化思潮所引發的中華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命運思考中,彝族作家群對自己民族文化命運的追索,阿來等藏族作家對民族國家建構的文學想象,滿都麥、郭雪波等蒙古族作家對生態這一人類性問題的關注等等。從這一意義上說,各民族作家都從各自的民族立場和民族身份,建構了統一的中國形象。

其次,在中國多民族文學的整體結構中,不同民族文學的不同風格最終要通過具體作家的個體性創作表現出來。然而,在現有的諸多中國文學史中,許多作家的民族身份處于被忽略乃至被屏蔽的狀態。以文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以及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最直接表現——民族性格為例,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學史公認的北歌的雄健清新與南歌的溫婉柔媚的不同風格,不僅是地域的差異,更主要的是民族性格的差別。而具體到各民族,情況又各不相同,譬如,同是游牧民族,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不僅語言、習俗不同,性格也有所差異,在文學上自然具有各自的民族風格。同樣,作為農耕民族,南方各農耕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民族性格也不相同。這種種不同,最終都會在不同民族的文學上留下清晰的印跡。伏爾泰就曾在他著名的《論史詩》中指出過不同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對不同民族文學風格形成的影響④。在中國文學史研究中,如不從創作主體的不同民族身份的角度,就很難區分耶律楚材的西域詩所體現出來的樂觀精神與漢族邊塞詩的放逐情懷的差異,也很難厘清老舍的“國民性”與魯迅的“國民性”中的“國民”的含義的本質不同。創作主體不同的民族身份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學風格是人類文學史的普遍規律,所以,在中國文學史中,如果創作主體的不同民族身份被遮蔽,那么,各民族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和貢獻也將受到遮蔽,作為國家知識的中國文學史的科學性和歷史性也將不復存在。

缺失之二:多地域、多民族與跨地域、跨民族

的多樣性文化對中國文學風格的影響

多樣性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這種多樣性是由三種因素決定的:一是中國多民族的客觀歷史和現實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二是中國遼闊的地域形成的差異較大的多種地域文化;三是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成了多種民族文化與多種地域文化相互疊加的跨地域、跨民族的跨文化、多樣性的文化生態。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及多元并存的文化生態,是形成中國文學風格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特征。

首先,中國遼闊的疆域,形成了東西、南北不同的地域文化。在文化地理學中,中國文化被劃分為多種地域文化,而且分類標準和方法各不相同。例如,周尚意等將中國文化分為兩淮文化、吳越文化、燕趙文化、荊楚文化、中州文化、齊魯文化、三秦文化、徽州文化、黔貴文化、陳楚文化、青藏文化、嶺南文化、西域文化、隴右文化、瓊州文化、草原文化、臺灣文化二十四種地域文化⑤。多地域文化的存在,意味著不同地域文化之間存在著文化差別,這種差別反映在文學上,自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學風格。明初詩派中的吳派、浙派、江西派、閩中派、嶺南派就是從地域文化的角度來對不同詩歌風格進行區分的。在當代小說中,賈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瑪拉沁夫的草原系列等等,也都是如此。

其次,每一個民族都有每一個民族的獨特歷史和文化。民族文化的形成既與該民族的生存環境有關,也與該民族的族群記憶、語言、宗教信仰、習俗等關系密切。如,處于相同緯度的游牧民族,蒙古族與哈薩克族有不同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具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再如,同是云貴文化區,但這里的壯族、苗族、納西族、哈尼族、拉祜族的民族文化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民族文化也是中國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表現。

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是研究文學史的重要視角。地域文化主要側重地理位置、自然生態環境等因素對文化形成的影響,民族文化主要側重共同的族群記憶、語言、習俗等因素對該民族文化的影響。實際上,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既不能離開地域來談民族文化,也不能離開民族來談地域文化,二者是疊加甚至交織在一起的,是一個整體的兩個側面。特別是,同一地域跨民族、同一民族跨地域的現象還會形成跨民族、跨地域文化。例如,草原文化與蒙古族文化。草原是地域(其中還包含生態環境內涵)概念,蒙古族是民族概念。從地域文化的角度上說,蒙古族文化具有草原文化的鮮明特征(即民族文化的地域特征),但草原文化并不只為蒙古族所獨有,歷史上的匈奴、鮮卑、女真、突厥以及現在的哈薩克族、西藏草原地區的藏族等民族的文化同樣具有草原文化的鮮明特征。因此,草原文化是一種跨民族的文化。同樣,從民族文化的角度說,盡管漢族有最基本的共同族群記憶、語言(書面文字)、習俗(如節慶、禮儀),但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漢族,因氣候、自然環境、生存條件和生存方式的不同,在文化上亦有很大的差別。僅漢語就有七大方言區,如果沒有漢語普通話作媒介,不同地域的方言因語音不同便很難溝通。這些因素,形成了同一民族的跨地域文化。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以及跨地域、跨民族文化是中國文化多樣化的復合性表現形態。而且,這種復合性又隨歷史上中國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沖撞、民族融合、遷徙而具有更為復雜的歷史形態。

文學是文化最集中的載體。在過去的文學史研究中,人們或者從單一的地域文化角度、或者從單一的民族文化角度來認識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很少將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綜合起來,研究中國文化及對中國文學發展的深刻影響,這也是現今中國文學史的一大缺失。

以楚辭為例。宋代黃伯思在《校寫楚辭序》中說:“屈原諸騷皆書楚語,作楚志,紀楚地,名楚物。若、些、只、羌、誶、蹇、侘傺者,楚語也;悲壯頓挫或韻或否者,楚聲也;沅、湘、江澧、修門、夏首者,楚地也;蘭、茞、荃、藥、蕙、若、芷、蘅者,楚物也。”這里的“楚語”、“楚志”、“楚物”顯然已經注意到了楚辭中所蘊涵的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雙重元素。早在1932年,陸侃如、馮沅君就在其《中國文學史簡編》中明確指出:“楚民族……是周民族的勁敵,只是一向誤認作周天子屬下千百諸候國之一而湮沒了。雖此時尚少科學上的確證,然古籍中卻有許多史料可考出周楚異源:一,周稱楚為‘蠻夷’(如《國語》;二,楚自稱亦曰‘蠻夷’(如熊渠);三,官制不同(司敗);四,方言不同(如‘於菟’);五,服飾不同(如南冠);六,音樂不同(如‘南音’)。根據這些,我們假定楚為獨立的民族,在楚民族的范圍以內去尋求個文學起源和演進。”⑥ 近年來,很多學者從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的角度來研究楚辭的發生與風格,取得了許多突破性成果⑦,但遺憾的是,這些成果并未能被吸收進文學史之中。

不僅如此,在中國文學史上,老舍的京味小說、沈從文的湘西文學、張愛玲的海派文學、當代的蒙古族草原文學、鄂倫春族的森林文學、藏族的雪域高原文學等等不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結晶,同樣未能得到科學全面的闡釋和解讀。

此外,中國的地理位置、地域特點和歷史上的民族遷徙、政治流民,特別是中華民族不斷凝聚的歷史進程,還使中國文學呈現出鮮明的跨民族文化、跨地域文化的特征。這種特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漢族以外的其他具有自己民族母語的民族作家,使用漢語進行的跨語種(用漢語描寫本民族歷史生活)和跨文化(用漢語描寫其他民族的歷史和生活)的文學創作,這種現象是人們所熟知的中國文學史的普遍現象。二是漢族作家的跨民族寫作,如聞捷的《復仇的火焰》、遲子健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等等。三是同一民族的跨地域文化的文學寫作,如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的蒙古族的文學寫作、漢族不同地域風格的文學寫作等等。

但是,上述不同民族、地域文化以及跨民族、跨地域文化使中國文學整體特征呈現出的復雜化和多樣化的特點,在現今通用的中國文學史中卻根本找不到蹤影。

缺失之三:多種文學傳統與多種文學形式

在文學史中的合法性

在文學傳播介質方面,人類文學總體上經歷了口頭文本——紙質文本——多媒體文本三個發展階段。雖然這三個階段在各民族的文學發展歷史中是極不平衡的,但是,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學傳統和文學形式,如漢族的詩賦傳統和詩歌的比興傳統,藏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彝族、壯族等民族的“口頭傳統”(Oral Traditions)以及中國南北方各民族的活態史詩,各民族經久不衰的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謎語、敘事詩、說唱文學,特別是那些為某個民族所獨創的文學形式,如維吾爾族的柔巴依,蒙古族的祝贊辭、好力寶,藏族的藏戲,壯族的大歌,赫哲族的伊瑪堪,薩克族的阿肯,傣族的贊哈,侗族的多耶等。

在民族文學的發展過程中,無論該民族受到其他民族文學怎樣的影響,但是,本民族文學傳統的血脈是難以割斷的。例如,蒙古族現代英雄史詩《嘎達梅林》,就是蒙古族口傳史詩傳統的現代延續。而且,這種情形在其他民族中都可以找到鮮活的例證。

在中國文學史中我們還發現,雖然有些民族的文學傳統相同,但在具體的表現形式上卻各不相同。譬如,同為口頭傳統,不同民族在語言、腔調、風格、結構形式、說唱方式等方面就存在著較大差異。如藏族史詩《格薩爾》的敘事結構是天上→地界→天上的圓形結構;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是英雄在人間誕生→立功→犧牲→死而復生的半圓形結構;蒙古族的《江格爾》中的英雄在不同的章節中與不同的敵人斗爭,人物是中心,用人物串起時間和空間不連貫的事件,形成以線串珠型結構⑧。在演唱方式上,有的史詩使用樂器伴奏,如《江格爾》在演唱時用陶布舒爾琴伴奏,有時還跳衛拉特蒙古族單人舞“貝葉勒格”伴舞,而有的史詩在演唱時卻沒有樂器伴奏等等。再如,在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詩、歌、舞三種元素是結合在一起的。《呂氏春秋#8226;古樂》所載的“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便是詩歌舞三位一體表現形態的真實記載。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詩、歌、舞彼此分離,并分歸于不同的文學藝術門類。今天所說的詩歌,基本上有詩無歌,更沒有舞蹈元素。但是,在有些民族,卻始終完整地保存著早已在漢族和世界許多國家地區消失了的詩、歌、舞三位一體,甚至詩、歌、舞、樂四位一體的復合形態。以維吾爾族為例,文學發生初始時期的“原生形態”──詩、歌、舞、樂四位一體的文學形式仍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并深受本民族人民所喜愛,如《十二木卡姆》。這說明,詩作為維吾爾族作家書面文學的現代形態,與《十二木卡姆》的詩的原生形態(詩、歌、舞、樂一體)處于多元并存的格局。這種現象為我們認識中國多民族文學的多傳統和多形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案例。

有意味的是,中國許多民族的文學傳統和文學形式,早已引起國外學者的高度重視。以少數民族口傳活態史詩為例,1776年,俄國的帕拉斯就將藏族史詩中的格薩爾稱為“中國的阿喀琉斯”。德國、法國、俄羅斯、英國、美國等國家,以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為核心的東方史詩研究蔚為壯觀。在這些“文化他者”的眼中,“在東方的這一國度中,活形態的口頭傳統是一個極為宏富豐贍的寶藏”⑨。然而,在國內,各民族的口頭傳統卻一直未得到主流學界的普遍重視,甚至在現今高校任何一部冠以“中國文學史”的教科書中,這些讓世界震驚的東方文學奇觀,都了無蹤跡,從而出現了活態史詩在中國,而活態史詩學(或稱口頭詩學)在國外的類似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滑稽而令人遺憾的局面。

可以說,中國文學史研究中少數民族文學傳統和優秀成果的漠視,不僅剝奪了少數民族在國家文學史中的展示權利及文學史的合法性地位,而且也在事實上造成了少數民族文學傳統的斷裂和文學遺產的流失。正如西藏門巴族作家多布杰在談到自己民族的文學時所說:“門巴族文學也是通過口耳相傳的,現在流失很嚴重,我平時一直堅持搜集整理門巴族民間文學、詩歌、故事,并搶救出了門巴戲,但是自己的力量很微薄,整理后的作品翻譯和出版也很困難,現在門巴族在做這個工作的只有我一個人,我會堅持下去的。”⑩ 多杰的舉動固然可欽,但門巴族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一員,其文學傳統自然是中國文學傳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尊重、保護其文學傳統并在中國文學史這一各民族共享的公共空間中展示,本來是門巴族文學應有的文學史的合法性,但遺憾地是,許多民族的文學傳統和獨特的文學創造成果并未能在所謂的中國文學史中獲得和擁有這種被講述和展示合法性,這不能不令人深思。究其原因,我以為,文學史國家知識意識的缺失,使研究者很難從國家多民族構成的角度來認識中國文學傳統多元一體的結構特征和各民族文學傳統對中國文學傳統的結構性價值,也不可能從中華民族形成歷史的角度來認知中國文學的發展歷史并將各民族文學傳統歷史化、知識化,更不可能從國家文化公平和軟國力以及文化多樣性基因保護的戰略高度角度來認識對各民族文學傳統尊重、保護與整合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缺失之四:多種母語、跨語種與雙語文學寫作

在中國文學史上,各民族母語文學極為發達。突厥、契丹、蒙古、藏族、滿族、壯族、朝鮮族、傣族、彝族等眾多民族都有(或者曾經有過)自己民族的語言和文字,不但有發達的民間文學,同時還產生了自己民族的作家文學。如維吾爾族尤素甫#8226;哈斯#8226;哈吉甫用回鶻文創作的《福樂智慧》,蒙古族尹湛納希的《一層樓》、《泣紅亭》,契丹族寺公大師的《醉義歌》{11} 等等。現今,中國大陸五十六個民族的作家除了用中華民族共同母語——漢語進行文學寫作外中,另有二十一個民族的作家能用自己民族母語進行寫作。特別是近年來,各少數民族母語寫作顯現出十分繁榮的局面。僅新疆在近十年中用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柯爾克孜文、錫伯文等文字創作的長篇小說就達一百二十多部。其中維吾爾族阿布都熱依木#8226;烏鐵庫爾的《足跡》、《蘇醒的大地》,祖爾東#8226;薩比爾的《探索》、《母鄉》,帕爾哈提#8226;吉蘭的《麻赫穆提#8226;喀什噶里》,哈薩克族朱瑪拜#8226;比拉勒的《深山新貌》,奧拉孜汗#8226;阿合買提的《巨變》都產生了較大反響。祖爾東#8226;薩比爾等作家的作品還被翻譯成土耳其等國的文字。在已經舉辦的九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評獎中,僅近三次評獎中就有維吾爾族、壯族、景頗族、蒙古族、藏族、回族、朝鮮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傣族、彝族等十個語種的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評論等作品獲獎。這從一個角度證明了中國文學多語種文學寫作的存在和廣泛性。這些不同民族語言文字的文學寫作,展示了中國文學多語種的重要特征。

作為母語文學創作的重要基礎,許多民族很早就創辦了自己民族語言文字的文學期刊,如創刊于1951年的朝鮮文《延邊文學》、創刊于1955年的蒙古文的《花的原野》等。有的民族甚至辦有多種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文學期刊,如蒙古文的《花的原野》、《呼倫貝爾文學》、《西拉木淪》、《敕勒格爾塔拉》、《陶茹格薩茹娜》等;藏文的《西藏文藝》、《邦錦梅朵》、《拉薩河》、《雪域文化》、《珠峰》、《山南文藝》、《羌塘》等,僅《西藏文藝》自1980年創刊以來,就發表了一千多名作者的二千四百多萬字的藏文文學作品。在民族較多的省區,還形成了多語種文學期刊并存的局面,如新疆就有維吾爾文的《塔里木》、哈薩克族文的《曙光》以及漢文、柯爾克孜文、蒙古文、錫伯文六種文字三十多種文學期刊。

在民族文化高度融合、中華民族高度認同的今天,各民族母語文學寫作保持如此旺盛的發展態勢,可以想見,在各民族分散、隔絕的時代,中國各民族文學母語寫作是何等的景觀?遺憾的是,由于諸多歷史原因,不同語種文學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中留存較少。即便是現在,由于翻譯滯后、研究薄弱等諸多原因,各少數民族母語文學作品的影響仍然局限于本民族內部,無論是中國文學研究還是主流中國文學史的書寫,對中國文學多語種的特征并沒有應有的重視。

此外,在中國文學中,跨語種寫作和雙語創作現象十分普遍,這也是為過去文學史所忽略的一個現象。跨語種寫作指能夠使用自己民族的母語,卻用其他民族的語言寫作以及同時用兩種文字進行文學創作的作家和文學現象。其中,用漢語進行跨語種寫作的現象最為普遍。如古代契丹族的耶律楚材、蒙古族的尹湛納希,當代蒙古族的瑪拉沁夫、哈薩克族的艾克拜爾#8226;米吉提等、藏族的扎西達娃,等等。在民族雜居地區,也有用其他民族文字進行跨語種寫作的現象,如新疆維吾爾族在古代就有用漢文、阿拉伯文、波斯文等多種文字進行寫作的作家,如魯提菲。雙語寫作在當今的文學中也較為普遍,如蒙古族的巴#8226;布林貝赫、維吾爾族的克里木#8226;霍加、哈薩克族的艾克拜爾#8226;米吉提、彝族的阿庫烏霧、阿蕾等。但是,對多種母語、跨語種、雙語寫作現象以及這些創作成果的研究,同樣是現今中國文學史中的空白。

我以為,多語種、跨語種以及雙語寫作,不僅是中國文學的又一個重要特征,而且,在全球化的情勢下,在許多民族語言文字被“共同語”“世界語”文化不斷侵蝕、瀕臨滅絕的今天,許多依然堅守在母語寫作孤島上的作家們,表現出難能可貴的對本民族文化的堅守姿態,他們不僅會為中國文學史留下有關自己民族心靈、命運的真實記錄,同時,從國家的高度,他們的寫作對保護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基因,增強國家的軟實力,顯然具有超出文學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注釋】

{1}何其芳:《少數民族文學史編寫中的問題》,載《文學評論》1961年第5期。

{2}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主持編寫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叢書》, 五十五個民族的文學史均獨立編寫和出版。

{3}曹瀅、李倩:《我國少數民族全有了書面文學作家——一支多民族、多語種、具有創作實力的少數民族作家隊伍已形成》,載《人民日報》2003年9月2日。

{4}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上卷),322—323頁,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

{5}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學》,235—245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陸侃如、馮沅君:《中國文學史簡編》,29頁,大江書鋪1932年版。

{7}參見龍海青、龍文玉:《屈原族別初探》,載《學術月刊》1981年第7期;藍瑜、肖先治:《屈原族別考辯》,載《貴州師范大學學報》1981年第2期; 龔維英:《關于屈原族別之我見》,載《貴州師范大學學報》1982年第6期;龍海清:《屈原族別再探——并答夏劍欽同志》,載《江漢論壇》1983年第2期;婁彥剛:《〈離騷〉命題新探——兼對“屈原族別初探”的質疑》,載《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8}熊黎明:《中國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的敘事結構比較》,載《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9}約翰#8226;邁爾斯#8226;弗里著:《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10—11頁,朝戈金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10}張紹鋒:《中國作協組織人口較少民族作家到東部采風》,載《中國民族報》2009年5月1日10版。

{11}現見漢文《醉義歌》為耶律楚材由契丹文所譯。

(李曉峰,大連民族學院中文系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及相關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7BZW06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久久婷婷六月|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国产精品v欧美| 国产99精品久久|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日韩av在线直播|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国产毛片一区|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高清|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国产一区成人| 伊人91在线|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不卡无码网|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久久视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性视频久久|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欧美|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99|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嫩草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性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国产91在线免费视频|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高清成人|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