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流量監測機構comScore日前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谷歌資訊(Google News)今年11月的全球獨立訪問用戶總數達到1億人,超越《紐約時報》網站和cNN,為全球第二大新聞網站。市場研究公司PewResearchCenter調查發現,去年出現了重要的拐點:上網免費閱讀新聞的人數超過了付費購買雜志和報紙的讀者。
盡管谷歌為新聞集團旗下的“華爾街日報”等網站帶去了點擊率,但“這些瀏覽者并不能成為網站的忠實用戶”,新聞集團CEO魯珀特·默多克始終沒有放棄與谷歌的博弈,在被互聯網抹平了的世界里,這種博弈更像是新聞應該免費還是收費的生存方向。
默多克此前曾威脅要把新聞集團旗下媒體內容從谷歌資訊和網頁搜索中撤出,禁止谷歌抓取旗下包括《華爾街日報》在內的眾多知名媒體的內容。事實上,這種做法并非是自掘墳墓,即使在極為低迷的2008年,《華爾街日報》網站的付費訂閱營收同比增長也超過7%。
不得不承認,從全球媒體的發展情況看,印刷媒體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甚至已經到了事關生存的拐點——芝加哥已成為美國第一個沒有日報的城市;金融危機讓本已經陷入低迷的傳媒業更加雪上加霜,伴隨美國幾代人成長的暢銷雜志《讀者文摘》,在2009年8月17日宣布,計劃申請自愿破產;《華盛頓郵報》也已經宣布關閉所有美國記者站。
傳統媒體不是沒有過掙扎,迫于網絡媒體發展的壓力,傳統媒體大刀闊斧開始了網上征途。
1994年,《時代》和《連線》在同一周推出了自己的網站,其后一年其他出版商也紛紛跟進。上世紀90年代后期出現的互聯網廣告熱潮,促使報紙及雜志不遺余力地將所有的媒體內容、大量的博客等免費發布到網絡上,但最大量的廣告營收卻源源不斷地流入了搜索引擎、門戶網站以及新聞聚合等實際不生產內容的互聯網公司手中。
暢銷書《免費商業的未來》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指出, “免費”的四種模式分別是“直接交叉補貼”、“三方市場”、 “免費+收費”和“非貨幣市場”模式。
有分析認為,傳媒業的“免費”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當廣告收入可以補償整個運營成本或者以廣告效應和注意力效應為重時,媒介就可以對消費者不收費,這樣的模式包括“三方市場”和“非貨幣市場”;二是當媒介不以廣告為重或者排斥廣告時,就會對消費者收費,這樣的收費包括克里斯安德森提到的“直接交叉補貼”、 “免費+收費”模式,也包括現在盛行的“微支付”模式,也就是網絡媒體追求薄利多銷的一種運作模式。
畢竟,新聞存在價值,Web2.0時代的全民新聞時代并不能代替媒體專業采集信息的能力,新聞背后傳遞的價值觀都需要專業人士來運作,進而引領輿論的方向。互聯網時代讓信息變得海量廉價,正是因為這樣,有價值的新聞才真正體現出其可貴之處。
史蒂夫·喬布斯以每首歌曲收取99美分的做法獲得了大量用戶;Kindle證明,只要購買流程足夠簡單,用戶愿意為電子版圖書、雜志和報紙付費。
“人們不一定需要報紙,但是一定需要新聞。”《時代》周刊前主編、CNN前董事長兼CEO沃爾特·艾薩克森指出。要獲得讀者的尊重,新聞業首先要將服務于讀者作為自己首要和最重要的目標,而不是全部依賴于廣告收入——這將使媒體再一次回歸新聞業的本質。
新聞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