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的民事訴訟的目的決定了不同的訴訟觀,不同的訴訟觀又決定了不同的裁判構造。從法律與訴訟的邏輯先后關系來看,可以歸納為事實出發型與規范出發型訴訟,這兩種訴訟思維又對應了不同的裁判邏輯推理的過程與構造。事實出發型訴訟的裁判構造是事實——規范——事實;規范出發型訴訟的裁判構造是規范一事實。堅持依法裁判必然堅持規范出發型訴訟,認可權利先于訴訟,在訴訟制度的目的上就會選擇權利保護說。我國當前民事審判方式的改革的實質就是裁判方式的改革,裁判方式改革的核心內容就是裁判構造體系的改革。而裁判構造體系受訴訟觀的影響,訴訟觀又是由民事訴訟目的決定的,因而選擇正確的民事訴訟目的,構建合理的裁判構造就是我國民事審判改革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民事訴訟目的;裁判構造;規范出發;要件事實
中圖分類號: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0544(2010)02—0111—03
民事訴訟制度的存在理由是民事訴訟目的理論必須予以回應的問題。目前,民事訴訟制度目的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此前學界討論民事訴訟目的論更傾向于關注目的論與訴權、既判力等既存的民事訴訟理論的體系化以及既存制度、理論與民事訴訟法規之間的整合,以做出合目的性的說明和解釋。這種做法可以說是民事訴訟內在的目的論,沒有跳出注釋法學的范疇。如要探求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指導理論,而我們需要將視角擴展至民事訴訟理論體系之外,探求民事訴訟制度目的論視角下隱藏著怎樣的訴訟觀,而在不同的訴訟觀之下,又會產生怎樣的裁判構造。本文所要說明的正是透過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所能折射出來的法律與訴訟之間的相互關系。繼而產生的兩種不同訴訟觀以及在這兩種不同訴訟觀支配下的裁判構造。
一、民事訴訟制度目的論的理論變遷與現狀
一般我們提及民事訴訟的目的與機能時,并不會刻意區別目的與機能,有些學者在論及民事訴訟的目的時根本不予以區分,將此二者等同視之的觀點也是司空見慣。但是此處所謂“目的”乃是民事訴訟制度的存在理由。換言之,民事訴訟目的就是民事制度存在的正當化根據。相反,所謂“機能”乃指民事訴訟制度在現實世界中所發揮的實際效果。目的與機能迥然不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機能就是事實上的效果,因此不論從哪個角度論及這個問題似乎都無可厚非,甚至可以不論及民事訴訟整體,僅就其部分談論民事訴訟的機能。所以,民事訴訟的機能可以有權利保護機能、糾紛解決機能、法律秩序維持機能等等,民事訴訟法的制度設計可以側重于上述的某一機能,也可以平等地對待上述機能。不同的民事訴訟目的,就會形成不同的訴訟觀,對于民事訴訟具體制度的設計有所不同,對于上述機能的體現就有所不同。
所謂權利保護說,即當真正的權利人受到不法侵害時,以民事訴訟制度保護公民受侵害的權利。民事訴訟制度作為私人權利保護的制度,當事人必須積極主動地啟動訴訟與推進程序。在“權利保護說”的目的觀的支配下,訴訟程序的方方面面都是當事人主義處于優越地位。但是。這種思想很快造成了民事訴訟的遲延。因此,民事訴訟中出現了強調國家因素的契機。隨著職權主義傾向的加強。民事訴訟目的觀也隨之發生變化,即由私人權利保護轉化為通過裁判實現國家的法律秩序。所謂私法秩序維持說亦即國家設立民事訴訟制度旨在保障自己制定的私法法規的實效性。上述兩種學說的對立與更迭突出的表現在德國。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的土崩瓦解,使得一度受到全面驅逐的權利保護說重獲新生。日本的民事訴訟理論在戰前一直追隨德國。在戰后,權利保護說在德國重獲新生后也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日本民事訴訟目的學說的動向。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對于日本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德國。兼子一博士倡導回到民事訴訟的起點,提出民事訴訟的目的乃是解決私人之間生活關系方面引發的糾紛,是謂糾紛解決說。該說深得美國人學者的青睞,但卻沒有進人過德國學者討論的視野,卻在法系和時代不同的日本扎根,與權利保護說、私法秩序維持說三足鼎立。該說受到三月章教授的支持逐漸發展為日本的通說。在所有的糾紛解決制度體系中,每一種制度所具有的強制程度各有不同,具體來說,就是從和解—調解一仲裁—訴訟乃是從自主性解決到強行性解決的過程。日本與其他西歐國家相比,每一種糾紛解決方式的利用方法均有不同。這個問題又與日本和西歐的法律文化史不同有關,東西方法律文化迥異,西方法律的歷史與民事裁判的歷史密切相關。日本沒有西歐型民事訴訟的傳統,與之相聯系的私法上的權利意識的成長也明顯弱于西歐。同時,與西歐相比。日本社會中類似西歐民事裁判制度的基礎非常薄弱。雖然較早引入了西歐的裁判制度,卻明顯帶有日本傳統法律文化的痕跡。與西歐社會糾紛解決的基本制度——民事裁判在社會中發揮巨大作用相比,日本的民事裁判利用率較低。對于日本國民而言,自主解決糾紛的愿望強烈。即便最后不得已選擇了訴訟或者仲裁制度,在糾紛解決的過程中。卻深藏和解的契機。
以上觀點都是傳統的民事訴訟目的論,近來,學說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針對通說,行政法學者藤田宇靖教授提出了詰問,如果民事訴訟僅僅是為了解決糾紛而絲毫不用理會其內容的話。則與濫觴于近代法治國家思想的依法裁判理念背道而馳。以此批判為契機,學界對關于民事訴訟目的的學說開始進行檢討。在糾紛解決的陣營中。出現了經過修正的“依法解決糾紛說”。該說修正之處旨在符合依法裁判的要求。除此之外。還出現了主張糾紛解決、權利保護以及私法秩序維持相結合的多元說。在權利保護說的系列中,也出現了在自我批判的基礎上新權利保護說,該說強調當社會關系中的實質性價值和利益受到侵害時也應給予救濟和保護。換言之,民事訴訟的目的乃是保護“法律上的利益”。尤為引人矚目的新觀點還有程序保障論,亦即民事訴訟的目的不僅要實現雙方當事人的實質性對等。還要根據各自作用的分擔規則實現程序中的交流和對話。
二、權利保護說——民事訴訟目的論的歸位
(一)訴訟目的論背后的訴訟觀
民事訴訟目的論并非僅僅是特定歷史時期純粹的民事訴訟理論體系化的問題。在每一種民事訴訟目的論背后。都能折射出各路學說對于法律與訴訟之間邏輯關系的認知。具體而言,每一種民事訴訟目的論在訴訟與法律的先后關系上,或堅持訴訟在前。或堅持法律在前。持權利保護說的民事訴訟目的論者認為法律先于訴訟,而與權利保護說并駕齊驅的私法秩序維持說雖然在目的論上針鋒相對。但是對于法律與訴訟之間邏輯關系的認知上卻達成了共識,同樣堅持法律先于訴訟。占據日本通說地位的糾紛解決說則與前兩種學說不同,在法律與訴訟的關系中堅持訴訟優位主義,認為訴訟在前,法律置后。法律糾紛解決說對于法律與訴訟之間關系的認識較為復雜。乃是一個從法律到訴訟再到法律的過程。不難發現。各種訴訟目的理論對于訴訟與法律關系的不同認識可以大致歸為兩類:法律優先型與訴訟優先型。而這兩種訴訟觀又可以直接演繹為兩種截然不同的裁判思路,亦即事實出發型與規范出發型。事實出發型訴訟在對待權利與訴訟之間的關系上也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事實出發型訴訟強調訴訟過后最后確定的權利方為當事人真正享有的權利,即認為訴訟之前根本無所謂權利的歸屬。而法律出發型訴訟認為權利先于訴訟,權利在訴訟之前業已存在。訴訟的構成要件是必須具備實體權利。我國民事訴訟法108條規定的起訴要件就體現了規范出發型的訴訟觀,規定原告須與本案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既要求原告必須有實體法上規定的權利,如原告與本案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不具備實體法上的權利),則不符合民事訴訟法108條規定的起訴條件,人民法院將不予受理,受理以后發現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將裁定駁回起訴,使得案件不會進入實體審理程序。
(二)權利保護說的回歸
民事訴訟的目的乃是民事訴訟制度存在的理由。更準確的說。乃是當下民事訴訟制度存在的理由。我們所要談論的問題,并非從古羅馬輾轉至今,橫亙歐洲大陸諸國以及英美的民事訴訟目的,而是當下這一特定歷史時間內的民事訴訟目的。換言之,就是在我國憲法規定之下,當今社會主政者建構民事訴訟制度的理由,也是當下我國社會中存在民事訴訟制度的正當化根據。
如是探求民事訴訟目的的意義在于可以不斷檢驗既存的民事訴訟制度是否能夠達致其目的,當現行制度不能實現其目的時就要進行必要的改革,此外還可以做出有助于實現目的的法律解釋。換句話說,這樣做的意義在于可以為不斷改進民事訴訟制度提供動力。因此。我們探討民事訴訟目的的時候,必須立足于憲法所確立的各種原則,立足于國民生活的現存社會。
就憲法規定來看,民事訴訟乃是行使審判權的一種活動。同時,憲法還規定所有法官在行使審判權的同時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裁判原則來源于這樣一種近代法治國思想,亦即排除來自外部的因素對于司法的干涉以保證審判的對立性,同時獨立行使司法權的法官也要受制于國民代表意思。因此,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必須依托憲法所規定的司法審判權所承載的功能,特別是在與立法的相互關系中被期待發揮的功能。
作為司法審判權與國民之間的紐帶,憲法規定并保障了國民接受裁判的權利。所謂接受裁判的權利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就民事案件而言,當權利和利益遭受侵害的時候,權利人可以向法院請求救濟的積極內容。另一方面。意味著當事人沒有義務承受未經裁判便被剝奪其權利、利益的消極內容。論民事訴訟的且的不得不考慮國民接受裁判權利的保障問題。法官在民事訴訟中應當適用的民事實體私法等法律一般具有行為規范的性質。而且上述實體私法以近代人權宣言的理念為基礎,通過賦予特定的個人某項權利并要求其他人予以尊重的方式調節和規制私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這個意義上,私法上的權利在訴訟之前的社會中便已經存在。這種觀念是社會上普通人的共識。所以,在討論民事訴訟目的的時候,就必須以這種權利既存的觀念為前提。因此,堅持權利保護說乃是當下民事訴訟制度存在的理由,也是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三、權利保護視角下的民事裁判構造體系
構造是指各個組成部分的安排、組織和相互關系。根據憲法所規定的司法的作用、保障國民接受裁判的權利、依法裁判原則所揭示的立法與司法之間的關系、規定市民社會內部權利義務的實體私法所具有的行為規范屬性,那么最能表達民主社會民事訴訟目的的學說應該是權利保護說。民事司法的核心作用乃是通過對審構造的程序確定實體私法所規定的權利并提供必要的救濟。國家取私力而代之以民事訴訟制度,必須切實有效的保障國民接受裁判的權利。而民事訴訟所應保護的權利。只能是國家權利機關所預先制定的實體私法所認可的權利,即訴訟之前已經存在的權利。需要注意的是,實體法上的權利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的權利,一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包含實質性價值和利益的實質權,各種物權及知識產權為其典型,其中也包含債權;另外一類權利便是當上述實質性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候,予以救濟的手段性權利,即請求權,包括各種物上請求權等。由于上述兩種權利在法律秩序中所承載的功能不同,應當區別對待。民事訴訟制度的目的實際上就是給予上述實質性權利切實有效的保護和救濟。換言之,權利保護說中所要保護的對象應該理解為類似上述“實質權”意義上的權利。比方說在所有權遭受侵害時原告提起損害賠償請求的案件中,所要保護的乃是所有權本身而不是損害賠償請求權。
以權利保護為出發點的訴訟類型正是規范出發型訴訟,要求在民事審判的邏輯構造上以法律為大前提。以事實為小前提,最后判斷事實是否“該當”法律以得出審判的結論。在某種意義上。法律生成發展的過程就是法律中的事實要素與法律要素相互分離的過程。而三段論式的裁判構造正是孕育于法律中的事實要素與法律要素相互分離的這個過程當中。中世紀后期,注釋法學派從具體的事實中組建了抽象的法律理論。由此。不僅開創了后世概念法學,而且促進了事實與法律規范的分離。裁判的過程由此也分為“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兩個階段,裁判也從在事實中發現法律轉變為將“法律”適用于事實。法規出發型訴訟要求訴訟制度所保護的權利乃是法律預先規定的權利,而不是天賦的自然權利。但凡訴訟之前沒有被規定在實定法當中的權利一概不能獲得法院的救濟,甚至根本不能踏入法院的大門。實體法規定權利的條文構造主要采用法律要件與法律效果的模式。具體而言,法條編撰者從大量的自然事實抽出共同點,作為法律要件,同時賦予要件充備時相應的法律效果。而當法官裁判的時候,則需要將法律要件釋放到具體的自然事實上,從而形成一個嶄新的既不同于純粹抽象的法律,也不同于純粹自然事實的“法律事實像”。這個法律事實像是法律規定要件在具體案件事實上的投影。是自然事實身上所披掛的抽象法律要件的隱形披風。抽象的法律要件所對應的具體案件事實,正是“要件事實”。因此。法官裁判的過程也就相應變為以“法律要件”為大前提,以“要件事實”為小前提的邏輯推理過程。具體而言。裁判的過程乃是從法律——法律要件——要件事實——法律要件——法律效果。正是以要件事實為媒介,法律與事實分道揚鑣之后,方才在裁判中得以重新結合。相反,事實出發型訴訟并非不采用邏輯三段論,因為對于判例法國家而言。并非沒有法律,而是沒有整體意義上的成文法,甚至不排除存在個別的成文法。
不同的訴訟目的論反映了不同的訴訟觀。對于法律與訴訟之間邏輯關系的理解也大相徑庭。法律與訴訟之間的邏輯先后關系恰恰可以用來描述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兩種訴訟制度裁判構造的邏輯起點。在憲法所規定的人權保障理念的支配下,以權利保護為訴訟制度的目的將成為我國民事訴訟目的論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和諧法制建設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