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產業組織理論,市場結構對市場績效有著重要的影響。而產業集中度是衡量市場結構的重要指標,因此,論文將從石油產業集中度與市場績效這一全新的視角對石油產業進行研究,結合我國石油產業的現狀,對中國石油產業的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績效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我國石油產業集中度對市場績效有著線性相關性的結論,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具有切中現實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石油產業;產業集中度;市場績效;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F4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2—0153—04
廣義的石油包括埋藏在地下的所有的碳氫化合物(烴類),烴類由于所含的碳和氫原子的數目不同,在常溫下分別呈現為氣態、液態、固態三種形態。狹義的石油在商業上一般是指液體狀態的原油。從產業組織的角度而言,石油產業是指勘探、開發、生產及儲運、加工和銷售石油及其石油產品的企業集合。石油被喻為經濟活動的血液,石油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因此理性的對待石油產業并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以促使其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產業集中度與市場績效的關系
產業集中是指在特定產業之內,生產要素投入和產出被少數大企業控制的程度。市場績效是指在一定市場結構的基礎上,企業的市場行為影響資源配置效率和利益分配等所達到的現實狀態。
現代經濟學認為,一個產業競爭和壟斷程度極大地影響著這個產業的企業行為,從而影響產業的績效。在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SCP范式中,產業集中度與產業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處于最重要的核心地位,貝恩在對美國制造業的集中度與利潤率關系所做的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集中度一利潤率假說”,認為在集中度高的產業中,由于少數企業間的串謀、協調行為的發生以及高進入壁壘的限制,削弱了市場的競爭性。其結果往往是產生超額利潤。此外,根據產業組織理論的觀點,在某些產業中,生產和銷售的適度集中(與規模經濟、制品差別和進入壁壘高度有關),可以提高企業的RD和技術進步速度,增強企業對有名品牌的孵化能力;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進一步提高規模經濟水平;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總之,有利于提高產業資源的效率與效益。
表面上看,影響產業集中度的因素很多。且每個產業都有所不同,但仔細加以分析后就可發現。影響產業集中度的因素均可歸結為產業進入壁壘。一般來說。進入壁壘高的產業有利于形成比較高的集中度。同時高產業集中度也會提高進入壁壘。相反,較低的進入壁壘使產業很難形成比較高的集中度。事實上,進入壁壘是通過產業集中度間接影響產業利潤率的,即進入壁壘是決定產業集中度的重要因素,產業集中度又是影響產業盈利水平的關鍵要素。
二、中國石油產業集中度與市場績效關系的實證分析
1 中國石油產業國內集中度分析
我國加入WTO后,由于市場的開放,石油進口和外國直接投資的進入對我國石油產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貿易壁壘的逐步取消將會使國外的產品和服務大量進入到我國。同時,其他各成員國的市場也向我國市場開放,企業面對的不只是國內市場,而是世界市場。因此,研究開放條件下我國石油產業的集中度對我國石油資源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下面采用尤頓(Utton})和摩根(Nirgan)提出的考慮到國際貿易因素的絕對集中度測定模型:

在上式中,取n=4,CR,即我國四家最大石油資源企業的絕對集中度;Q4為這四家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銷售額;X4為這四家企業的出口額;Q為整個產業的銷售總額;X為整個產業的出口總額;M為整個產業的進口總額。
根據2003至2005年四大石油公司(中石油集團、中石化集團、中海油集團和中化工公司)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總銷售額和總出口額,對我國的石油資源產業進行市場集中度分析,計算結果如下。

植草益依據市場集中度將市場結構劃分為4種:極高寡占型:CR4>70%,高、中度寡占型:40%CR4<70%,低集中競爭型:20%
2 變量的選擇與模型建立
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假設我國石油產業集中度與市場績效之間存在著線性關系。以市場績效為因變量。以影響產業集中度的一些進入壁壘因素為自變量,建立回歸模型,進行定量分析。
(1)期初集中度(cR)。等于上一年的產業集中度。該變量對市場結構的影響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Bain(195g)指出,有些領導廠商會采取防止加入的價格策略,故預期期初集中度的系數為正,但有些學者卻認為,由于產業中領導廠商通常無法完全掌握各種不確定因素,也不一定能阻止新廠商的加入,所以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其市場占有率會下降,即預期系數為負(Stigler 1963;MueUerHamm 1974;Jenny&Weber 1978)。我國石油產業情況屬于前者,故我們預期的系數為正。
(2)市場容量增長率(M)。用石油消費量的增長率來表示。該變量的影響方向不確定。當需求成長快速時可能使加入障礙較小而集中度較低,但也可能隨著需求擴張。大企業更容易擴張而占有市場,使集中度提高,所以其系數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具體數據見表3-4。計算公式為:
消費量的增長率=第n年的消費量-第(n-1)年的消費量/第(n-1)年的消費量
(3)企業進入率(Q)。用年度間企業個數的變化率來表示。由于進入壁壘的存在直接影響了潛在企業的進入。所以該變量反映了我國石油產業的進入壁壘高度:其對市場結構的影響預期為負。計算公式為:
企業進入率=(期個數-(t-1)期個數/(t-1)期個數
(4)生產擴張能力(S)。用石油產業的產量變化率表示。預期系數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計算公式為:
生產擴張能力=第n年生產量-第(n-1)生產量/第(n-1)生產量
(5)進口依存度(E)。用石油凈進口量和國內石油生產總量的比值來表示,預期系數為正。計算公式為:
進口依存度=第n年石油進口量/第n年石油生產總量
(6)產業政策(P)。將其設為虛擬變量,在明顯發揮作用是值為1,否則為0。1998年國家對中國石油產業進行總體改組,通過資產劃轉,新組建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2000年3月,國務院將新星石油公司整體并人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與原有的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構成了中國石油產業組織的新結構。實現了中國石油夢寐以求的上下游一體化。所以,1998年以后取值為1,以前為0。預期指數為正。
因變量為我國石油產業市場績效。根據有關的數據和前面的研究思路,我們用銷售利潤率來表示。數據的時闖起止為1994-2005年(見表2)。

結果表明,在二次回歸中,整個方程和各變量系數都通過了t檢驗,因此我們可以設定石油產業經濟績效與產業集中度影響因素的回歸方程為:
Y=0.953-0.950 CR+4.283 S-0.704M
三、結論
1 期初集中度對石油產業市場績效的影響是負的。由于長期以來中國石油產業管理體制是部門封閉、區域分割。石油產業總體壟斷程度較高。但這只是客觀上有這樣一種市場結構。為市場機制的形成營造了較好的宏觀框架條件,有利于產業集中度的提高。由于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大而全。這些大而全的石油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影響國家石油產業政策的制定,使其在事實上擁有一定的超市場能力。也就是說,我國石油產業較高的期初集中度并不是市場作用的結果。企業的規模也不是有規模效益長期積累轉化而來的,就此而言,大的規模也就不意味著高的利潤回報。明確了這一點,對于我們理性的認識中國石油產業現實的結構狀況和討論其發展演變的趨勢具有重要的作用。
長期的管理體制造就了這樣的市場結構。而改變這種結構,提高市場績效,也必須到管理體制中去尋找答案。提高我國石油產業市場績效的工作,實際上就是在政府和石油企業的合力作用下進行的,而集中度與績效的高低也必定是兩方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原則進行博弈的結果。
2 生產擴張能力對石油產業市場績效的影響是正向。從理論上很容易理解,生產能力越大可以產生規模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管理成本和各種費用,從而促進銷售利潤率的增長。我們也能看到,企業進入率逐年增高,因此進入壁壘變低,導致了集中度的下降。而在生產能力擴大的同時,集中度卻在下降,更加突出了我國石油產業的寡頭壟斷市場結構。這種寡頭壟斷結構。不同于我國過去石油產業的行政壟斷,基本是由市場競爭形成的,因此具有較高的效率,使得市場績效提高。但是。中國加入WTO后,貿易壁壘的逐步取消將會使國外的石油產品大量進入到我國,同時,其他各成員國的石油市場也向我國市場開放,我國石油企業面對的不只是國內市場,而是世界市場。勢必對我國石油產業的市場績效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借助生產擴張能力對市場績效的正面影響,鞏固和完善我國石油企業的市場地位,促進石油企業的規模經濟效益明顯的提高,進一步提高整個石油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績效。
3 市場容量增長率對石油產業市場績效的影響是負。可以看出,由于我國原油需求的增長能力變強,而我國原油生產能力增長乏力,國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下降,從而使集中度與市場績效降低。因此,如何提高生產能力,解決供需矛盾是提高市場績效的途徑之一。
總而言之,生產擴張能力、期初集中度和市場容量增長率對我國石油產業的市場績效有著重要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生產擴張能力。據此,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側重,從以上三方面來探討優化我國石油產業市場結構,提高石油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績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