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實踐意義。其理論意義具體表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黨在理論上更加成熟的重要標志,是批駁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重要理論武器:其理論意義集中表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但是新時期黨和人民的行動指南,而且給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重要借鑒,同時也將為全人類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理論意義;實踐意義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2—0028—0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也是我黨在新時期的重大理論創新。十七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一科學概括,內涵豐富。立意高遠,不僅有利于統一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堅實的精神支柱,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有利于統一整個中華民族的行動,使中華兒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的指引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理論意義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第—個歷史任務即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反動統治,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第二個歷史任務則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我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并誕生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就開始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道路的偉大探索。
1938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性進行了深刻論述。他指出:“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成為偉大的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一重要論述,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任務提到了黨的重要議事日程,進而才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理論飛躍,即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全黨終于在1949年完成了自近代以來的第一大歷史任務。即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及目前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完成第二大歷史任務,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繼產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指導黨和人民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同志代表黨中央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理論成果整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的理論飛躍,也為中國人民完成第二大歷史任務提供了重要的行動指南。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在理論上更加成熟的重要標志
不管是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為主要內容的毛澤東思想、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產生的鄧小平理論,都是以黨的主要領導人的名字來命名的。當然,這樣做也的確是在情理之中的,因為相比之下,黨的主要領導人在領導集體中對于理論的產生所做的貢獻比其他人要大得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用黨的主要領導人的名字來命名各個主要理論成果,實際效果或許會更好些。因為這樣的話更能體現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是全黨集體智慧與全國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將會從更大程度上發揚黨內民主,也能從更大程度上體現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從而更大程度地調動全黨和全國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此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對我國的改革開放起了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七大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戰略思想。整合并統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可以最大程度地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理論成果之間的一脈相承性和與時俱進性,這將更加有利于全黨和全國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統一思想,指導實踐。同時,進行這樣的體系整合,也便于學術界從整體著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行廣泛而深刻的理論研究。
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批駁各種錯誤社會思潮的重要理論武器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有些人以反思改革為名。提出并形成了一些與科學社會主義相違背的錯誤思潮。民主社會主義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現。誠然,在二戰之后,民主社會主義對于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曾經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方面,民主社會主義的一些合理做法也確實值得我國借鑒。然而。從根本上說,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是根本不同的,二者之間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區別。
“一是在指導思想上。科學社會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元化指導,而民主社會主義主張多元化的指導思想,并且放棄了馬克思主義;二是在如何對待革命和改良的問題上,科學社會主義既堅持革命也不否定改良。而民主社會主義只主張改良,根本否定革命,鼓吹改良主義:三是在如何對待資本主義問題上,科學社會主義堅持用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而民主社會主義則把‘社會主義’只看成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無止境的價值目標追求。即不主張超越資本主義。”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和研究,人們就能夠正確識別民主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本質區別,進一步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性的理解,從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同時,通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和研究,也可以對生態社會主義、市場社會主義以及新自由主義等各種社會思潮有一個更加清醒的認識。從而不斷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勇氣和信心。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大實踐意義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新時期黨和人民的行動指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以及“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時代重大課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最終找到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執政黨執政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這三大規律具體表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之中。
鄧小平理論通過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不懈探索,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論。即“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對社會主義本質作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科學回答。“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方面的重要體現,突出了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首要作用;“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體現了生產方式中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性質。“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重要措施,“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有別于資本主義的最終目標。從上述意義而言,這二十八個字,言簡意賅,內涵豐富,體現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指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運作方式和最終發展目標。是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集中表現,有力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時代課題。
在世紀之交,我黨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問題作出了最好的回答。的確,只要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就會無往而不勝,就會永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集中表現,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指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則指明了發展先進生產力和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價值取向。因此,只有做到了“三個代表”,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才能搞好自身建設。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并深入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則。使全國人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實惠,經濟社會得到了協調發展。歸根到底,這是因為科學發展觀找到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正確答案。同時,科學發展觀也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集中體現。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也可以這樣說,在新時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貫徹和落實好科學發展觀,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給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重要借鑒
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一度陷入低潮。為此,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政客和學者幸災樂禍,有的甚至著書立說,宣布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衰敗。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不但不像西方一些人預測的那樣悲觀,反而通過30年的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令國人振奮,讓世界折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業績。
在黨的十七大上,黨中央總結出了十個方面重要結合的成功經驗。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而且也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重要借鑒。因為早在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初步成效之時。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就已經開始了對我國改革開放經驗的學習和借鑒。例如,越南受中國的啟發,開始了本國的改革開放,提出了越南正處于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初級階段的理論。推行一系列改革并初見成效。又如,古巴對中國的改革開放經驗也很感興趣,加大了本國的改革力度,以推動經濟發展為工作重心,進一步關注民生問題。再如,朝鮮在中國的影響下,也開始了改革的進程,并取得了相應的效果。正是借鑒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越南、古巴和朝鮮等國在很大程度上少走了許多彎路。顯而易見,中國的改革開放不但使中國自己得到了發展,也促進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進程。所有這些,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經驗給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事業提供的重要啟示。完全可以相信,十七大上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一定會為越南、古巴和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提供更多的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甚至也會為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共產黨走上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啟示。
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將為全人類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容豐富、博大精深,里面雖然大多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經驗,但也不乏具有為全人類發展提供巨大推進作用的普適性因素,和諧世界的理念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成果便是這方面的最好例證。2005年9月,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全體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了我國對當前國際形勢和當前國際重大問題的看法和主張,并重點對和諧世界理念進行了精辟的論述。在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代表全黨和全國人民再次呼吁:“我們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在國際社會引起了積極的反應。并獲得了高度評價。美國有媒體認為,和諧世界理念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不亞于20世紀70年代中國提出的“三個世界”理論。還有媒體指出,和諧世界理念尊重他國選擇的發展道路和文化多樣性。的確,和諧世界理念強調民主平等,和睦互信,注重公正互利、包容協調,這一理念的提出對于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以及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理所當然地受到了世界各國熱愛和平人民的普遍歡迎,對全人類的發展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十七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整合了改革開放以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以及此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在內的一系列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是重大的理論創新,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行動指南。是全黨和全國人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顯而易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提出,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也具有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