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是社會的主體。教育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就是教育?,F在創新教育成為了強勢話語,然而“創新”則甚微。究其原因,創新教育沒有以人類學為基礎,即沒有教育的對象——信息人,沒有人的教育是沒有意義的教育。信息社會必然形成“信息人”,信息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神。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人,創新教育正是培養新人的教育。信息人是信息時代的“新人”,新人需要培養教育。創新教育與信息人本質相通。
[關鍵詞]信息人;創新教育;關系;決定;人類學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0)06-0015-06
教育培養未來的人,是人的未來。人類在向信息時代邁進,社會的主體是人,人成為“信息人”才會形成信息社會。人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人創造了一切,而人又是它者——教育創造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受教育的。教育是精神之花的盛開,人是精神的存在者。精神在發展變化。當代信息技術的巨大力量不僅改變了人類的生存世界,使社會文化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同時也使人自己發生了變化,人已經成為或將會成為“信息人”。我們需要對“信息人”進行研究,更需要對人進行信息化教育。人是實在的,實在的人發展為虛擬的人是創新教育使然。但我們當前的教育不僅大大地滯后于“信息人”的教育,而且連傳統的一般的教育已陷入重重困境之中。近年來,創新教育似乎成為了強勢話語,但是創新教育只是“在教育”而沒有“教育著”的創新。教育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就是教育。創新教育沒有找到需要創新的人,正如金碧輝煌的殿堂里沒有神像,念經的人既沒有也無法面對神。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神靈(“信息人”)已經降生,而創新教育仍然是玄外之音。
一、“信息人”與創新教育之義
什么是“信息人”?信息人可能或者已經存在著。信息人是身心數字化與心智數字化的人。目前關于信息人概念還只能是一個可能性概念,因“信息人”還是一個形成過程的“人”。信息人的形成是以數字化為前提的?,F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一切都可以數字化是完全可能的?!翱蓴底只秶臄U展正在或將要沿著如下的方向進行:首先是從對象數字化到人的數字化。對象數字化即‘物的數字化’,諸如‘數字地球’、‘數字城市’等,這是將物質對象的信息加以數字化。在此基礎上,可以將人作為對象進行數字化,目前的‘數字化虛擬人’即是其成果,它是對人的物理和生理方面信息的數字化,是人的數字化存在的一種方式。進一步,對人的數字化還可以從人體數字化到心智數字化擴展,也就是說,不僅‘物理人’和‘生物人’可以數字化,人的心智也可以數字化?!保?](P64)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發展為信息社會,那么人也就必然成為信息人。有“信息人”才會有信息社會,信息社會必然是人的信息化。
今天的“信息人”可能或者已經存在著,但現在還無法準確定義。信息技術的發展,能使心智數字化。那么“人的‘數字化發展’就進一步成為可以更加廣泛和便捷進行的‘信息化發展’,而終極的形式將是‘信息人’的產生:人可以只以信息的方式離體存在;人可以在離體的條件下作為信息人去活動,他不必處處物理性地在場,而是可以信息化地在場,……信息技術改變了人的本質,將人變成另一種人(使‘物質人’變成‘信息人’)的問題,或者意味著人從身心只能統一變成身心可以分離?!保?](p65)心智數字化是完全可能的,因為人的有機體或生命的存在就是信息或信息化的存在。但心智數字化是一定要“離體”嗎?或許心智數字化是在“身心”數字化的全息中進行。僅僅“心智數字化”是信息的問題而不是信息人的問題,信息人還包括了心智數字化之外其他數字化的存在。人也從來就不是“物質人”,完全的“物質人”是不存在的,所以沒有“使物質人變成信息人”的前提條件,只有“有機體就是信息”的條件。肉體與心智都可以數字化,那么信息人是身心更加統一的人、是身心達到了另一種境界的人。
人如果“以信息的方式離體存在”,那么人還是人嗎?離體而存在的“人”早就存在,因為他是神。心智數字化后就離開了身體,那么這“離體”的存在又是什么?離開了心智的肉體就只能是動物的存在。人只要還是人,信息人如果也還是人而不是神或動物,身心應該是更進一步發展的。信息時代人身心的發展就是數字化的境界,數字化的境界是虛實交融的境界。“信息”與“信息人”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當前關于什么是信息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如維納曾說:“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崩钭跇s等認為,“具有運動狀態和看得見變化方式的‘事物’是物質,是信息的載體,而不是信息。”[2](P41)當今關于什么是信息,信息的本質是什么,還是一個無法說清楚的問題,所以許多學者對信息存而不論,而論則說“信息”就是什么。
但可以肯定“信息人”與“信息”有本質上的差異。計算機網絡與網絡空間的形成使得個人的心智可以實現數字化生存,這還是信息問題,而不能說就是信息人。信息人還是“人”,信息人的存在仍然沒有脫離物質與信息(精神)的關系。作為人是一個世界,世界包括了許許多多的內容?!叭绻覀兂姓J,計算機和機器人中的信息是非生命信息,而生物DNA和人類文化是生命信息;如果我們還承認,生物信息是信號信息,而人類信息主要是符號信息。那么,就可能認同:從本質上說,人類精神現象不是物質現象,而是信息現象,是生命現象的一個分支。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問題是物質與信息關系問題集合的一個子集。……對文化、語言、知識、意識、精神等的追問與思索,都是一種關于信息現象的探討,是關于‘信息世界觀’及其方法論研究的一種努力?!保?](P4-5)可見,信息人只是一種新的文化人。這種文化人仍然是有血肉與精神關系的,仍然具有人的特征,即情感意識、倫理道德、價值選擇仍然存在,他們仍然是人而不是神。
什么是創新教育?創新教育是培養“信息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信息人是一種新的文化人。未來的人是信息人,那么教育就應該是培養這種人的教育。培養這種人的教育在今天就是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20世紀初期就開始出現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在我國是繼素質教育之后的又一個教育界的熱門話題。但是這些所謂的創新教育,無論在實踐中還是在理論上都不是創新。首先,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并沒有實際的創新。我們的教育活動仍然囿于“一本教科書、一張嘴、一個黑板和一支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之中,當前學校中雖然購置了大量的先進的教育技術設備,但在使用中,大多數沒有跳出‘黑板搬家’,‘教科書搬家’的思維模式,這是值得深思的!”[3]創新教育不是文件、論文等在理論上的說明,而應該在教師的實際教學活動中實現。真正的創新教育離不開教學實踐,教學實踐才是創新教育的實現。但是,今天教師的教學活動,由多媒體課件代替了寫黑板,僅僅只是減輕了教師的體力。這種把網絡教學的探索僅僅局限在多媒體和網絡上是注定要失敗的。因為這樣的教育活動既沒有超越傳統,也不是信息化的,所以是無法培養新人的。其次,在我們的理論研究中也沒有實際的創新。我們今天關于創新教育的理論,雖然提出了一系列的觀點,例如:將創新教育理解為教育哲學意義上教育轉向;創新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原則和方法、教育評價標準的變革;創新教育是人類教育進步的靈魂;創新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創新教育就是創新人才的培養;創新教育是與人的創造本質相一致的教育,等等。這些理論似乎很“新”,實際上只在“教育”二字前面加了“創新”字樣,去掉“創新”二字如之何,仍然是教育的“是”。任何離開人的教育是無意義的教育。創新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凡是沒有構建在“新人”基礎之上的教育理論都不是創新理論或理論的創新?,F在創新教育的理論最終只能是培養“信息人”的理論。沒有在信息人的基礎上的理論,其創新只能是空泛的,沒有意義的。
人類已經或將要進入信息時代,既然人是社會的主體,信息社會的主體必然是信息人的存在。信息人的形成需要教育的創新,創新教育就是培養信息人的教育。培養信息人的創新教育包括:信息人的新人文教育、信息人的新心智教育、信息人的新知識教育、信息人的新教育結構、信息人的新教育體系、信息人的新教育評估等。
二、“信息人”與創新教育的關系
“信息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神的存在。信息人的形成離不開教育,沒有一個人從母腹中降生就是“信息人”,嬰兒不是信息人。信息人需要培養教育,教育培養才有“信息人”的形成。教育信息化與信息化教育是信息人的本質規定,是信息人存在過程的存在內容。創新教育自身就是數字化教育,數字化教育是“信息人”的人性化內容?!靶畔⑷恕迸c創新教育本質上相通。
人的生命現象(基因信息)不僅具有信息化的可能性,而且是教育使它成為了現實性。人類生命現象的特征具有雙重性,是能夠接受教育的,是向教育而存在著。人類生命奇特性生成出精神生命?!叭耸请p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和動物共有的種生命,又具有自己獨特的類生命。種生命是自然的生命,是物種所先在設定的本能生命,因此是自在的生命,它為每個生命個體所承載。類生命是自我創生的自為的生命,它是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科學、智慧等在個體身上的反映,因此它是精神的生命,智慧的生命和價值的生命。”[4](P7)人作為人的存在,人在天性上是最未完成的、不完善的和未確定的。“自然只完成了人的一半,另一半留給了人自己去完成?!保?](P7)留給人自己完成的是教育,教育完成了“另一半”,所以人就是教育,教育成為了人的存在方式。人類生命現象的奇特性,在種生命之中或之上形成與能夠形成類生命。類生命是超自然的生命,是精神生命。人的種生命與類生命是統一的,人是完整的人,這是教育使然。
但是,人的類生命與種生命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類生命是精神生命,是意義性的,文化哲學家稱這種生命為文化生命。這種生命即類生命,類生命的形成離不開教育,是教育才使生命中有了“積淀的文化、科學、智慧”的內容,即有了心智活動的內容。文化、科學、智慧、語言、知識、意識、精神等,都是心智活動的內容。那么心智活動的信息化就是信息人的存在內容。人的生命現象是一種信息,“有機體就是信息”,人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人可以發展為“信息人”。發展就是創新。教育能使精神生命形成,即能使可能成為現實,人的生命現象的發展就要求教育是創新教育,是創新教育才能使信息人形成。
人成為人的過程是一個信息化的過程。人們已經認識到沒有教育人就不能成為人,“夸美紐斯把人理解為‘可以教育的動物’,‘實際上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成為一個人’。康德在1803年出版的《論教育》中說,‘人只有受過教育,人才能成為人?!保?](P31)但是他們這里所指的人是“自然人”或是“智人”,而不是信息人。信息人的形成有形成的可能性。任何個體從母腹中降臨于人世還不是“人”,嬰兒還是一條毛毛蟲,生命極為弱小,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認為,“人失去了大自然的庇蔭,而以更大的可塑性的長處得到了補償。……從我們關于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智力發展的知識來看,人的這種可塑性是人類得以發端和維持的土壤?!保?] “可塑性”正是信息化。嬰兒在社會文化母胎中發育成人,這個發育過程是一個信息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 “自然人”(“自然人”是不存在的,權且稱呼)形成的過程,也是人發展成“信息人”的過程。這個過程首先要由創新教育最終來實現,不是創新教育就只能是“人”而不是“信息人”的實現。
“信息人”是心智數字化與數字心智化的人。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心智數字化是可能實現的。從對象數字化到人的數字化,人的數字化首先是心智數字化,心智數字化過程應包括了數字心智化,否則人就不是“信息人”。信息人是發送信息也是接受信息的人,信息如果成其為信息,有發送就有接受,發送的也是接受的,信息的發送與接受都在進行數字心智化。信息的含義被接受、被理解而儲存于腦中——數字心智化,從腦中通過向機器的復制而在體外存在也是數字心智化的實現。數字心智化也就是心智數字化。人的記憶形式應該就是數字心智化(信息化)的儲存,儲存的復制于機器中,實在的人變為虛擬的人,虛擬的是心智數字化。這虛擬的人也必然是心智信息化與信息心智化。同時“虛擬人”的人也是實在的人,“數字化可使一切虛擬化。數字化時代人類的生存是虛擬生存?!保?](P256)所以人類無論怎樣虛擬人,這個虛擬的人也只能是人的“異化”,是實在的虛擬人?!靶畔⑷恕辈皇侵钢悄軝C器人,機器人也是人之“人”。信息人是指人自己發展(“自然人”到信息人)成信息人,只是信息人不同于“自然人”是由創新教育造就的。沒有這樣的創新就不能出現這樣的人。信息人必然要有創新教育,沒有創新教育人就不能成為“信息人”。
教育信息化造就有信息素養的新人。信息時代的新人就是信息人,信息人的素養是“新”。“信息人”形成需要新型的學習與教育模式的信息場域,沒有這樣一種場域,人的在場也沒有氛圍。新的學習與教育模式信息化形成教育新時空,人們在這個新時空中吮吸著創新的氣息,形成新的信息化的和諧境界。心智數字與數字心智在信息場域中似實似虛,似有似無,從而實現莊周的那種逍遙境界。逍遙境界是真正的信息化境界,信息化是真正的“逍遙”。虛擬的人是新時空中逍遙。然而新的心智數字化與數字心智化離不開創新教育,心智數字化與數字心智化本身就是創新教育的內容。創新教育離開了心智數字化與數字心智化就是一般的教育。創新教育的“新”就是信息的發送與接受,也就是信息。信息與教育相通,信息就是教育,教育就是信息。信息的本性是“新”,“新”就是信息。“一般說來,信息是消息中不確定性的排除?!薄靶畔⑹菍ο⒔邮苷邅碚f預先不知道的報道。”[7](P243) “預先不知道”就是“新”。創新教育的“新”就是信息。人們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人必然要成為信息人,信息人是“新”,“新”是信息人的信息素養。信息人與創新教育統一于“新”。
三、創新教育培養信息人的作用
人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人。哲學人類學家蘭德曼說:“由于我們絕不能在總體上創造文化,而只能歷史地創造特殊的文化,因而這種文化反過來的影響,總是歷史地造就了我們特殊的人們。”[5](P213)今天的人們將處在或正處在信息時代,信息時代也是人類漫長的歷史過程的一個特殊的時代,特殊的時代“造就了我們特殊的人們?!碧厥獾娜藗兗葱畔⑷恕P畔⑷耸侨俗约旱某?,是人發展歷史的一個新階段。恩格斯“在談到文藝復興時期以后的科學發展的歷史大趨勢時,不無激動地寫道:科學地發展從此便大踏步的前進,而且得到了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說是與從其出發點起的(時間的)距離的平方成正比的。仿佛要向世界證明:從此以后,對有機物的最高產物,即對人的精神起作用的,是一種無機物的運動律正好相反的運動規律?!保?]科學的發展,信息技術大踏步的前進,精神生命的發展的確超越了有機物的運動規律,信息技術改變身心結構。信息是真正的教育,教育是真正的信息,教育是一個發送與接受的過程,這與信息成為信息是一致的。信息人是主體本身或主體的人本身的改變而成為了信息人。信息人是自己發展的新人,新人是人的超越,人自己的超越唯一沒有超越的是教育。新人首先需要新的教育,新的教育是教育創新與創新教育。一般的教育使人成為人,創新教育使人成為信息人。創新教育對信息人的培養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創新教育使人成為新的自為的存在。動物是自在的存在,人是自為的存在。人作為“自為”的存在是生成發展著的,人不是“現成”的東西,而只能是“生成”的東西。在人的生成過程中,教育具有決定性作用。人“生成”為人,不僅使人的生命現象具有特性,即不同于被限制在無生成發展的生命力的動物狀態之中,而且人還意識到自己不是神,自己需要接受教育。是教育使人成為自為的人。人成為人需要教育并能接受教育,教育使人成為了自為的存在,自為的存在人成為自為的人的一般。一般的教育使人成為了文化人,文化人當然是自為的人,這自為的人是人之為人的一般。自為的人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屬性、不同的狀態,信息人是信息時代的“新人”。新人不是自發生成的,凡是人成為人都需要教育,新人需要新的教育。創新教育的“新”必然形成新的自為的新人。
其二,創新教育使人成為自為的新的信息人。教育使人成為人這是一個普遍規律。生物進化還有一步之遙才能出現人,這一步之遙永遠留給了人自己去走。正如埃德加#8226;莫蘭所說:“如果智人不能用積累起來的文化經驗和通過個人學習獲得知識至少部分地填補這個缺口,他將成為最貧窮的動物?!保?]這個“缺口”就是人成為人還要走的一步,這一步是由教育來走完的,教育首先使人成為了智人。人發展到今天不是成為智人,智力是自在自為的存在,是在第一次革命使自然人成為文化人的過程中形成的。信息時代的人不是“智人”,智人在遙遠的過去形成,信息人是所謂“去肉體化”而成為信息人。信息人是在本次革命使文化人成為信息人的過程中形成或將要形成的新人。人在成為什么樣的人的過程中,從同一“缺口”起步,邁向不同的場域,接受不同的教育,會成為不同的人。所以,我們這里講的教育不是嬰兒成為人的教育,使嬰兒成為人的教育是一般性的教育。信息人的教育只能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才是真正具有創新的教育。人成為信息人必然是創新教育,創新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高等教育,是大學教育中的創新教育。大學教育之中的創新教育是用智力超越體力的局限,用電腦超越人腦的局限,用知識資源超越物質資源的局限,而在一個虛擬的教育時空中培養出新的信息人的高等教育,也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信息人?,F在“信息人”的出現,已經歷史地證明了是由創新的高等教育所導致的。
其三,創新教育實現信息人的人性化。在地球上不可能出現兩個人類,也不需要兩個人類,一個人類在地球上生存還苦不堪言,小心翼翼地生活還時刻擔心有被毀滅的危險。計算機能模仿人類進行智力活動,這項活動被稱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信息人的產物,信息人是數字化的人與人的數字化。人工智能電腦、機器人這些概念只能是人屬的概念。諾貝爾獎獲得者杜伯克說:“人類的DNA序列是人類的真諦,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與這一序列息息相關?!保?](P259)電腦是人腦的異在,人類的設想,電腦不是人的“終極”,如果機器和人是一樣的也只能是人—機互動(人—機溝通、交流),那么信息人仍然是人就必然具有人的特性。自為的人成為信息人不僅是智能革命的產物,智能革命與DNA序列仍然息息相關,而且是由新的創新教育所決定的,沒有新的創新教育出現信息人是不可思議的。根據社會生物學的觀點,基因決定倫理道德,價值選擇,精神意識,“人類不同于舊大陸的猴子和猿,這只能歸因于人類有一組奇特的基因?!保?0]信息人也離不開基因,基因是心智數字化的基礎,因精神仍然是信息人的本質存在。精神是人性化的內容,沒有精神就沒有人性化。信息仍然具有人之為人的人性,信息人不是機器人,沒有人性就不能稱為信息人。信息人的人性可能不同于“自然人”的人性,信息人的人性在于他的創新性和數字性,信息倫理問題就是信息人的人性問題。信息人的人性仍然離不開教育,信息人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神。但是信息人的人性問題在今天還只是一個生存過程,信息人的人性怎樣存在著,只有信息人完全形成才有可能解決。不過,我們可以肯定創新教育與信息人的人性相關。創新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創新教育是數字化的教育,數字化教育必然決定著信息人的人性化。
其四,創新教育使信息人身心趨于統一。信息技術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虛擬世界,正是虛擬世界的出現,才有所謂身心分離的問題。所謂信息技術改變了人的本質,將一個人可能變成兩個人,精神獲得更大的相對獨立性。如果這種獨立是可能的,那肉體和精神的這種分離是信息技術造成的,沒有信息技術的出現,沒有電腦,人就無法把自己的思維轉移到計算機中去。技術造就了“肉體”與“精神”的分離,那么教育則使這種分離有可能達到統一。任何精神都是人文性的,人文精神是精神的特性也是它的內容。教育是培養人的,培養人就在于培養精神。培養人的精神不是培養人的分離。教育是發出信息使接受者接受信息,接受信息是精神進入到“肉體”之中,進入是統一而不是分離。精神與肉體在“信息人”出現之前是沒有分離的,精神是從基因結構中“培育”出來的,歷史地證明肉體與精神是統一的。沒有教育不可能產生精神。技術能使“軀體”與“精神”分離,教育則使之統一,就在于教育過程是發送與接受的過程,發送與接受是同一時空中進行的,是一種現象的兩個方面。但教育要創新,傳統的教育難于使這種新的分離達到統一。技術進入到教育之中,教育技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的教育時空的出現,教育的信息化,使信息人肉體與精神能達到統一。無論是什么人,都會追求肉體與精神的統一,沒有人想使肉體與精神分離,因為沒有人會去追求痛苦。信息人在信息的海洋中使自己的身心達到新的統一,這種統一需要教育的創新,創新教育就在于精神與肉體永不分離而達到新的境界。
四、結束語
海德格爾曾有過這樣的認識,任何涉及某一事情的學科先要有先行領悟的基本概念為它奠基。創新就是信息的本質規定,信息就是“新”。創新教育首先需要教育觀念的根本變化,沒有觀念的更新就沒有教育的真正創新。創新教育的基本概念是“信息人”。創新教育是教育的創新。創新教育是國家創新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我國,創新教育是繼素質教育之后出現的強勢話語。創新教育的意義上升到教育哲學意義上的教育轉向,上升到了民族的性格層面。但是,勿庸諱言,我們所進行的創新教育顯然是教育的搬家,即黑板、教科書的搬家,網絡教育釘在網絡工具上,而沒有從教育理念上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仨鴦撔陆逃?,教育濤聲依舊,究其原因是沒有找到受教育的人。當前雖然也有學者意識到了創新教育的人類學基礎,但人類學在他們那里卻是抽象的,停留在一般性的解釋中。他們沒有建構起信息人的人類學基礎,也沒有構建在信息人的人類學基礎之上。抽象地肯定創新是人類永恒的活動,永恒的本質,教育是人的存在方式,創新教育是教育的目的等等,但是,創新教育沒有找到教育的對象,沒有人類學的基礎,仍然是“無人”的教育,仍然是無人類學基礎的教育,所以創新教育只有設想而沒有實效。創新促進人類自身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創新教育是符合新人即信息人的本性的教育。教育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就是教育。現代創新教育是信息時代的創新教育,信息時代即信息社會的主體仍然是人,創新教育是信息人的存在方式,信息人就是創新教育。人是教育的永恒主題,人是教育的終極關懷。信息社會的主體是“信息人”,信息人是創新教育的本體。創新教育就是信息人的教育,信息人是創新教育的對象也是它的內容。教育照亮了天堂,天堂是人間,人間的輝煌——信息人。
[參考文獻]
[1] 肖鋒.從數字增強到“信息人”——人與科技的終極價值問題[A].價值與文化(第五輯)[C].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 李宗榮,田愛景.社會信息學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桑新民.信息技術的哲學與文化解讀[A].價值與文化(第五輯)[C].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88.
[4] 馮建國.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5] [德]M.蘭德曼.哲學人類學[M].閻嘉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6]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張燕,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3.
[7] 林德宏.科技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8] 段德智.主體生成論——對“主體死亡論”之超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0.
[9] [法]埃德加#8226;莫蘭.迷失的范失:人性研究[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08.
[10] [美]E#8226;O#8226;威爾遜論人的天性[M].林和生,等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2.
(責任編輯 李震聲)
On Information Man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HUANGZheng-qu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Hunan 410128,China)
Abstract:
Human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society. Education is the way that human being exists. Human is the education. Currently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mentioned frequently but there is virtually little innovation. The reason is that innovation education hasn’t been based on anthropology, that is to say, there is a lack of subject of education, the “information man”. Education is meaningless without human. Information man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ather than a heritage.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individual.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a kind of education to cultivate information man who is the “New Man” of information age.
Key words:information man; innovation education; relation; decision; anthrop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