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0年開始,西方文化重要內容之一的近代體育,隨著炮艦和鴉片一起傳入中國,中國的體育事業開始了緩慢的近代化過程。
教會學校和基督教青年會是近代體育傳入中國的重要橋梁。1890年,上海圣約翰書院舉行了以田徑為主要項目的運動會,被公認為是我國近代最早的一次運動會。
1908年,美國基督教青年會成員愛克斯納(D.T.Maxesner) 受國際基督教青年會總會的派遣,來到中國,擔任上海基督教青年會體育主任。他在向中國人介紹各種新興運動項目,諸如籃球、排球、足球的同時,還在上海興建基督教青年會體育館,創辦“基督教青年會體育干事訓練班”(中華民國成立后易名“中華全國基督教青年會體育專門學校”)。
1910年10月,愛克斯納利用在南京舉行“南洋勸業會”(中國最早舉辦世博會的雛形)之機,發起組織了一次為時五天的“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 這次運動會,是為中國最早的博展會的一個附帶集會。在封建落后的清朝末期,這次運動會無疑是新興事物,雖成績平平,但激發了人們對體育運動的重視。辛亥革命后,人們將此次運動會稱為“第一次全國運動會”。
1914年5月,由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干事、美國人侯格蘭德 (A.N.Hoagland)主持,在天壇舉行了“第二次全國運動會”。
這兩屆全國運動會有一個共同特點:全由外國人操縱,連裁判、秘書、干事等,也主要由外國人擔任。運動會期間,不僅外國人全講英語,運動會的《秩序冊》用英文,連參加運動會的中國人在涉及體育運動術語時,也要講英語。這些充分說明了當時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
擺脫外國人控制、由中國人自己舉辦全運會,是從1924年5月舉行的第三屆全運會開始。
據《東方雜志》報道:舉辦這次全運會“其原因是感受去年我國參加日本大阪遠東運動會失敗的刺激,乃于秋間有多數體育家在廣州提議發起全國運動會,并決定在武昌舉行”。
1923年5月在大阪舉行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亞運會”前身),中國選手僅獲得足球一項錦標,其他各項均大敗于與會的日本和菲律賓。這些極大刺激了一批愛國的體育人士,他們決心舉辦一次全由中國人主持的全運會。從1924年1月開始,武昌、上海分設專門辦事處,開始積極籌備此事。
鑒于武昌“地處全國中樞,交通便利,氣候溫和”,有利“萃全國體育領袖于一場,藉以揚國光而增友誼”,時任兩湖巡閱使兼湖北督軍、省長的蕭耀南“極端贊成”全運會在武昌舉行(《申報》1924年1月22日)。于是成立了由蕭耀南任名譽會長,嚴修任會長,閻錫山、黃炎培、張伯苓、肖任之、聞百川、汪精衛、陳時任副會長,王正廷任董事長,余日章、屈佩蘭任副董事長,各省長官及名流充任董事,中華業余運動聯合會秘書長葛雷(J.H.Gray)任技術顧問的組織機構。并于1924年1月22日在《申報》刊登《第一號通告》,決定:本屆全運會“本年五月二十二、三、四日在武昌舉行,現正分途接洽,以便熱心體育者屆時參加”。
由于省最高軍政當局的倡導,湖北各界積極籌備。籌備委員會設于武昌體育場內。委員長陳時(中華大學校長,湖北體育會會長),書記宋如海(武昌基督教青年會執行干事,商大體育教員),司庫張少伯(省議會議員),事務主任黃芷瑞(省模范小學校長),招待主任胡慶生(武昌文華大學教授),運動主任郝更生(漢口基督教青年會體育干事),建筑主任袁文鳳(省體育會干事長,師大附中公共體育教員),另有委員10人。
全運會所需經費,除蕭耀南個人帶頭捐款、名流捐款外,督府又撥出專項資金,終于湊足。東道主首先在原武昌武普通學堂舊址,建成有400米橢圓跑道、直徑220米的田徑場,另有足球場、籃球場、棒球場、排球場、網球場、游泳池以及磚木結構的看臺、司令臺等設施組成的公共體育場。
為迎接本屆全運會,湖北方面于當年3月召開了全省聯合運動大會(即第一屆省運會),選拔出50名運動員(包括參觀團、童子軍、國術團、西樂團共111人),于5月9日至10日參加在長沙舉行的第二屆華中運動會,再由華中運動會選拔出四省(湘、鄂、皖、贛)選手出席全運會。
5月22日,第三屆全國運動會如期在武昌公共體育場舉行。參賽的有華東(浙江、江蘇)、華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香港)、華西(陜西、四川)、華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華中(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5個區的代表隊,菲律賓、香港及南洋華僑亦有選手專程回國參賽。共有選手700多人。競賽項目主要有:男子田徑、足球、籃球、網球、排球、棒球、游泳等,女子籃球、排球、壘球等。
由于此次運動會是第一次由中國人自己主辦的運動會,頗令人注目,“開會時聚集人眾至五萬之多,會場內外,歡聲雷動”(《東方雜志》卷廿一,第十一號)。北京航空隊派飛艇兩架于22日在武昌上空散發運動會傳單,并在武漢三鎮繞行一周。
在武昌文華大學及附中、武昌師大附中、湖北女子師范學校、武昌女清真學校、江蘇體育專科學校、滬江女校、吉隆坡女基督教青年會、江西精武體育會等360余人的國術和團體操表演后,比賽正式開始。
5月22日比賽項目有:100米、200米、400米預賽,110米高欄、200米低欄預賽,擲鐵餅及跳遠決賽,排球、籃球、網球預賽,等等。
23日比賽項目有:800米及跳高決賽,100米、200米復賽,800米接力決賽,撐竿跳高決賽,擲鐵餅決賽,三級跳遠決賽,五項運動決賽,團體操預賽,籃球及女子籃球預賽,排球及棒球決賽,女子排球及女子戶內棒球預賽,足球預賽,等等。
24日比賽項目有:籃球決賽,400米決賽,精武體育會之國技賽跳足球,棒球及網球單人決賽,十項運動后五項之決賽,110米高欄及200米低欄決賽,100至200米決賽,擲槍決賽,5000米決賽,網球決賽,等等。
25日,比賽項目為各種游泳決賽。
四天比賽的結果是:華北隊總分113分,獲田徑、籃球及網球單人錦標,為第一名;華東隊總分108分,獲足球、棒球及網球雙人錦標,為第二名;華中隊總分28分,為第三名。以省計,前幾名分別為:江蘇獲101分,直隸獲83.5分,湖南獲22分,山東獲21.5分。個人獲分最高的是東南大學選手、22歲的吳德懋,得25分。
會后,有媒體總結說:各隊“優勝與失敗的關系”,是因為“華北的直、魯、豫、晉、陜及東三省運動員,于五月中旬開過了一次華北運動會,選取優勝者由張伯苓率領到會,準備頗為充分;華東的蘇、浙、閩各省于運動頗有素養;華中各省雖也一度開華中運動會于長沙,而向來成績并不好;華南則準備太缺少,頗為吃虧”。
本屆全運會除游泳與棒球外,其余各項目都由中國人自己擔任裁判。較前兩屆全運會,本屆還有一個重大突破:第一次有女運動員參加。其競賽項目為籃球、排球、壘球和武術、體操等,均為有獎品而無錦標。
本屆運動會有一個重大收獲:各代表隊為“喚起中國人對體育的興趣”,“發展國內體育,從學校、社會種種方面進行,以爭取將來第八屆遠東運動會在中國開會時的勝利”,而發起成立國人自己組成的全國性體育組織,并推選出8名委員進行籌備。會后不久,即在南京成立了由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任名譽會長,曾任北京政府外交總長兼代國務總理、時為國際奧委會委員的王正廷為名譽主席董事,上海圣約翰大學校長沈嗣良為名譽主任干事,時任《申報》衛生與體育周刊主編的蔣湘青為干事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簡稱“全國體協”)。董事會15人全為中國人。原受基督教青年會中外國人控制的“中華業余運動聯合會”即無形廢止。全國體協的成立,標志著外國人控制中國體育競賽活動的終結和中國人自己管理運動競賽的開始。
本屆運動會還有一段花絮:運動主任郝更生,乃中國留美學生最早專攻體育者。郝在美國攻讀時,與時為威斯康辛大學女子籃球隊唯一的中國中鋒、江蘇南通名媛高梓相互傾慕,卻無緣謀面。這次高梓作為國立女子師范大學體育系主任率領華東女子手球隊赴武昌參加運動會,兩人終得相見,自此兩顆心緊密相連,有情人終成眷屬,誠為一段佳話。
第三屆全國運動大會,是五四運動后中國人從外國人手中收回體育主權的結果,也是中國人自己舉辦全運會之始,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
作者單位:湖北省荊州市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