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家譜的定義,簡單地說,就是舊時家族記載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它與正史和方志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不僅具有歷史學、經濟學、人口學、社會學、教育學和民俗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而且還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認祖提供了有案可查的文字根據。
家譜中的“世”,即父子相傳,把父子相傳的血緣關系依次排列,就叫“世系”。人物事跡包括為官、德行、義舉和節烈。記載人物事跡好理解,父子相傳的血緣關系為什么還要詳細記載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談起。
大約在5000年以前,中國處于上古時期。那時沒有君王,人們成群地聚居生活,由氏族,而部落,而部落聯盟。部落聯盟的首領由民主推選產生,一個首領老了,根據多數人的意見,推選出有功德的人作為繼承人。這種更替首領職位的制度,歷史上叫“禪讓”。根據這種“禪讓”制度,黃帝以后的杰出首領先后有堯、舜、禹。
禹年老的時候,準備把職位讓給治水有功的伯益??墒?,禹的兒子啟利用手中的權勢殺死伯益,未經民主推選,自己直接繼承禹的首領職位,開創了第一個“父傳子、家天下”的奴隸制社會—夏朝。從此,“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
在“禪讓制”的氏族社會時期,首領的更換是通過民主推選產生的,與父子相傳的血緣關系搭不上邊;而在“父傳子、家天下”的社會里,卻要排世系記家譜,以確認一代代的上下血緣關系,從而維護一家一姓的家族專制統治。
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收錄于《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序號為“庫1506”號的甲骨,所載文字是一極為完整的、典型的殷商時期倪氏家族世系。這件甲骨一共記錄了兒(倪)氏家族13個人名,其中父子關系的11人,兄弟關系的2人??脊艑W家陳夢家在其《殷墟卜辭綜述》一書中,將這件甲骨片定為武丁時期所刻。武丁是商代第10世第23 任國君,距今大約有3200年。也就是說,這件家譜實物年代之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商朝除甲骨文外,在青銅器上也刻有文字,叫“金文”。金文也叫“銘文”,??淘阽?古代樂器)或鼎上,又叫“鐘鼎文”。銘文的內容除了記載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情況外,還有不少是記述器物主人功德的。周朝青銅器上的銘文有的多達四五百字。2003年2月在陜西省眉縣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上,就有文王至孝王九代周天子的家譜。
戰國時,有位史官撰寫了一本書,書名叫《世本》,記述從黃帝到春秋時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都邑等。該書的體例對后代的家譜影響很大,被視為封建社會家譜的起始之作。
兩漢時期,家譜得到完善。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有一段漢獻帝和劉備關于家譜的對話:
獻帝設朝,操(曹操)表奏玄德(劉備)軍功,引玄德見帝。玄德具朝服拜于丹墀。帝宣上殿,問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閣下玄孫、劉雄之孫、劉弘之子也?!钡劢倘∽谧迨雷V檢看,令宗正卿宣讀曰: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劉備乃劉弘之子也。
帝排世譜,則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請入偏殿敘叔侄之禮。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一、當時的家譜(世譜),是排世系的譜牒,世譜上還沒有班輩用字,查世系才能知道輩分;二、世譜中只有男性,沒有女性;三、從西漢景帝劉啟到東漢獻帝劉協,時間雖然已長達300多年,但世系排列一點不亂。劉備的“皇叔”身份,是他日后打天下的重要政治資本。
但在三國之前,家譜還是帝王之家的“專用品”,魏晉以后,才逐步“開放”到一般官宦人家。當時仕族記錄家譜,是為了光宗耀祖、顯示門庭的高貴。到了唐朝,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諱,世譜便被稱作家譜或族譜。兩宋時期,家譜盛行開來。近幾年陸續發現的宋代名人家譜很多,如包拯家譜、洪皓家譜、蘇東坡家譜、陸游家譜、岳飛家譜、文天祥家譜等。這些名人的后代為了銘記祖先的功德,千方百計續修家譜,保存了大量極有價值的史料。
到了明清兩代,家譜進一步普及到平民百姓之家。隨著人口的增多以及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各個姓氏都在編修家譜,整個中國社會進入了家譜編修的高峰時期。
那時候,由于交通和通訊條件的限制,各個姓氏在編修家譜時,往往都以村落居住地為范圍。為了相互區分,通常都給本家族取一個“堂號”,如王姓的“三槐堂”、李姓的“隴西堂”、唐姓的“晉陽堂”、徐姓的“東海堂”等。以上四個堂號,都是以祖籍地為名的。同一地方、同一姓氏也有不同堂號的,如安徽績溪的胡姓,就有三個不同堂號的“胡”。
為了分清輩分,明清時期的家譜還多了一項“班輩用字”?!鞍噍呌米帧庇纸小罢涯隆?,即父子排列次序,通常都是四字或五字句的順口溜,押韻好記。從家族始祖開始,一代一代人的取名用字,都按班輩用字順序,因此,一看或一聽到對方的名字,即知是哪一輩分的。
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家譜已越來越被國人所重視,但愿家譜這一珍貴的中華文獻資料在新世紀發揮它應有的歷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