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婦女端午節打秋千的風俗由來已久,此風俗形成于朝鮮半島,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清朝中后期,原居朝鮮半島的一部分朝鮮族居民遷徙鴨綠江、圖們江北岸的東北邊陲時,把這一風俗也帶到了中國。
朝鮮族把端午節稱為“天中佳節”。古時候,朝鮮族居民在端午節早晨首先要“供奉龍神”——往牛棚里撒飯粒,而后讓“棗樹出嫁”——往棗樹杈上放一塊石頭。居住在中國的朝鮮族居民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熏染,端午節早晨也上山采艾蒿往房檐上插,以“消災祛邪”;也像漢族人一樣包粽子吃,以紀念屈原——這是民族風俗的演化。
從季節來看,端午時已種完地插完秧,一年的農活干完了一半,該伸伸腰喘口氣了。于是,舉族進行大祭典活動,祈禱豐收。農家的姑娘媳婦在這天早晨要做菖蒲湯,就是把菖蒲葉放進水里煮,用煮熱的水洗頭;戴菖蒲簪,就是挖來菖蒲根,削成簪,抹上胭脂,插在兩鬢角,簪上刻“壽福”二字。“頭像菖蒲”這句朝鮮族俗語,即來源于此。
梳洗打扮后,婦女們身著絢麗的短襖長裙,歡天喜地地去打秋千。凡朝鮮族聚居的地方,多半都選擇端午節舉行秋千賽。秋千賽分單人賽和雙人賽。打秋千,古稱“空技”、“滾翻”。顧名思義,“空技”就是空中技巧,“滾翻”就是凌空高翻的動作。當她們躍上秋千高高地悠上藍天時,婉麗的身姿輕盈如云雀穿云,五彩的衣裙似蝶如箏扶搖而上。秋千架后面高高地吊掛著銅鈴,比賽規則規定,誰踢響鈴鐺的次數多誰就是贏家。每當比賽,歡呼聲和踢鈴聲響成一片。
對秋千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源于中國的唐朝,那時打秋千又叫“山戎戲”或“半仙戲”,是體育與舞蹈完美結合的運動,一個“戲”字用得極好,表明它是一種文化。這一文化傳到朝鮮半島新羅國(前57~935年)之初,只限于皇宮內嬪妃宮女娛樂,后來傳播到民間,成為端午節的一種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秋千源于古代朝鮮江原道江陵。說有一個人在夏季里為了躲避蚊子咬,便在樹枝上系了兩根繩子,腳踩兩根繩子的連接處悠起來,蚊子就不敢接近,這便是最初的秋千。
此兩種說法都可以成立,但筆者更傾向于源于中國的說法。大文豪蘇軾的《蝶戀花》便是最好的印證:“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佳人”是在“花褪殘紅青杏小”即“燕子飛時”打秋千,時令正是端午節前后(雖然詞中沒明點)。
那么,唐朝的“山戎戲”或“半仙戲”是如何傳入朝鮮半島的呢?史書上無記載,但可以做具體分析。史載,公元668年,唐朝與新羅聯合滅了高句麗,在這之前,唐朝與新羅已建立藩屬關系,兩國間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聯系密切,朝廷官員相互往來頻繁,而且新羅國每年都向中原唐朝納貢,因此唐朝宮廷文化傳入新羅是情理之中的事。李永勛在《朝鮮族姓氏漫談》一書中說,在隋唐時期,先后有49個中國漢族姓氏融入朝鮮民族血脈后成為朝鮮族姓氏始祖。如方智,奉唐高宗之命以翰林學士的身份赴新羅,成為儒學大家,被賜邑地,他在那里繁衍子孫,后代尊他為朝鮮族方氏始祖。此外,唐時還有不少文臣、武官、仁人志士赴新羅定居后歸化為朝鮮族。當然,新羅國的官員和學士赴唐朝或落腳中國的也不少。所以,在唐代把打秋千作為一種宮廷文化交流到朝鮮半島,完全有可能。
之后,朝鮮族婦女端午節打秋千的風俗,歷經王建高麗王朝(918~1392年)和李氏王朝(1393~1910年)共一千余年的漫長歲月,流傳到今天。
而打秋千作為一種文學藝術形象進入朝鮮族民眾的審美視野,是在朝鮮李氏王朝時期創作出版的古典名著《春香傳》中。《春香傳》在朝鮮文學史上的地位極高,其分量不亞于中國人心目中的《紅樓夢》。書中狀元李道令與民女春香的愛情感天動地,反封建婚姻思想光芒四射。且看春香打秋千時的天姿神韻:“兩手抓住彩繩騰空躍,一滾后聳,二滾前聳,如藍天飛虹,似云里花朵,腳踢高枝圖畫,宛若無風桃花紛紛落。”這極美的藝術形象長久以來盤桓于朝鮮族人民的心坎上,揮之不去。值得關注的是,春香打秋千并非在宮廷里,也不是在端午節,這就說明打秋千這種曾是貴族階層獨攬的運動,在李氏王朝時期已經沖破宮墻傳到民間。
至于打秋千的音樂形象從何時開始出現,尚無確切定論。不過,《打秋千姑娘》這首民歌在我國朝鮮族家喻戶曉,廣泛傳 唱,那美麗、舒緩、高亢、歡樂的旋律打動了無數人的心懷。歌詞大意是這樣的:
后山坡柳枝婀娜
五月的暖風柔絲般輕輕吹拂
頭上的花朵染紅了耳鬢
粉紅的裙子風中曼舞
哎嗨喲真快樂
五月端午真快樂
仙女也不羨慕
你我雙雙展翅蒼空
向著云天外高高飛翔
向著云天外高高飛翔
(題圖:朝鮮族婦女端午節打秋千)
作者單位:吉林通化縣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