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人類較早馴化的家畜之一,隨著動物考古學理論和方法的日趨完善,田野出土的牛遺存和遺物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遺址和墓葬中出土牛骨骼是經常見到的,還時常可以見到各種材質的牛俑及牛模型器。目前,在牛的起源、馴化等問題上已經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與牛相關的各種遺跡、遺物所包含的文化尚未被完全揭示。本文將考古發現的各種與牛相關的遺物稍作分類,并對其所包含的文化予以簡單探討。
1.食用遺存
“民以食為天”,人類馴化牛的直接目的就是食用,食其肉,用其皮骨。在距今6000年前后,馴化的黃牛和水牛已普遍出現在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姜寨、下王崗、白家、半坡、北首嶺、河姆渡、馬橋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黃牛和水牛骨,往往與豬、狗、羊、雞骨伴出就是明證。后來人們也開始喝牛奶并用其制作食品,如《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興古郡,建興三年置……自梁水、興古、西平三郡,少谷,有桄榔木可以做面,以牛酥酪食之,資以為糧。”牛作役畜,先用于拉車,后用于挽犁耕地。至少在新石器時代后期已用牛拉車,此后相沿不絕。相傳夏代時,商王亥開始用牛拉車。春秋時代,“宗廟之牲,為畎畝之勤”,牛始用于耕田。戰國時,以牛耕田在秦國已很普遍。漢代趙過推廣牛耕,牛耕逐漸普及全國。
2.祭祀、占卜遺存
祭祀在古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左傳·成公十三年》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弭災、求福、征伐、田狩、報謝等都要舉行祭祀。夏商周時,牛大量用作犧牲, 《禮記·曲禮下》記載:“凡祭……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又記:“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禮記·王制》說:“天子社稷皆大牢。”天子所用的大牢一般指牛、羊、豕三牲,也單指牛牲。牛牲為上品,只有天子、諸侯和大夫才有權享用,地位較低的人只能祭以羊豕。在偃師商城、鄭州商城、安陽殷墟等遺址的祭祀區內發現有大量的祭祀坑,多種動物共存的組合多為豬、牛、羊,也有單獨使用牛骨架或牛頭的,說明牛在中國古代祭祀物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征作用。與牛相關的占卜遺存主要是用牛肩胛骨制成的卜骨,骨板上殘存鉆灼痕跡。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等多用牛、羊、豬的肩胛骨。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夏代卜骨中也有一些牛的肩胛骨,骨上有灼痕,多數未曾鉆鑿。至商代開始兼用龜甲,商代用牛胛骨作卜骨時,先要經過細致的整治,然后加以鉆鑿、燒灼、記錄并收藏,這在鄭州商城、安陽殷墟等地都有發現。
3.生肖牛遺存
在中國古代,牛被列為十二生肖之一,而十二生肖分別指代十二地支。牛被用來指代丑。文獻中關于十二生肖最早的記載是《詩經》。《詩經·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既差我馬”,這是將午與馬相對應的例子。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竹簡的《日書》甲種記載有:“子,鼠也,盜者兌口希須……丑,牛也,盜者大鼻長頸……寅,虎也,盜者狀,希須,面有黑焉。卯,兔也,盜者大面頭。辰,〔原文脫漏〕盜者男子,青赤色……巳,蟲也,盜者長而黑蛇目。午,鹿也,盜者長頸小,其身不全……未,馬也,盜者長須耳。申,環也,盜者圓面……”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關于十二生肖的最早的系統記載,證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而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說法完全一致的是東漢王充《論衡》的記載。《物勢》篇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 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言毒》篇又說:“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漢代以后,用十二生肖隨葬的習俗也日漸普遍,有的墓室壁畫的四壁繪有生肖圖案,甚至石棺、石墓志的四邊也以線刻出生肖圖案。尤其是中唐以后,有的專門在墓室四壁下部掏挖出12個小壁龕,以擺放十二生肖俑。按照材質的不同,生肖俑可分為陶俑、釉陶俑、瓷俑、鐵俑、木俑等。比如,偃師杏園唐墓出土的鑄鐵生肖俑,獸首人身,雙手拱于胸前,身著寬袖袍,下裳長垂,腳著如意頭靴,腳下無托板。
4.牛形器
指模擬牛的形狀鑄造、雕刻而成的實用器,歷代均有發現。日常生活用品發現較多,比如湖南衡陽出土的商代青銅牛觥,由觥體與蓋構成水牛形象;陜西岐山出土的西周牛尊,整個器皿作牛形;河南南陽出土的漢代銅牛燈,呈正面臥姿的黃牛形象;江蘇出土的東漢錯銀飾青銅燈;陜西唐墓出土的牛首形瑪瑙杯;河南三門峽出土的清代石雕水牛壺;等等。還發現有少量體量比較大的鐵牛,充當“固地錨” 以維系浮橋兩端。如山西永濟縣蒲州古城西曾發掘出唐代鑄造的四尊鐵牛,大小一致,造型各異,鑄于長方形鐵板上,鐵板皆長3.5米、寬2.3米、厚0.7米,鐵牛身長3.3米、體高1.5米、脖圍2.24米,重達1萬余公斤。
5.裝飾遺存
與牛相關的裝飾遺存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牛形象的裝飾品,主要有玉牛、銅牛小件,歷代均有發現。玉牛有殷墟婦好墓、河南羅山天湖及蟒張出土的商代玉牛,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西周青玉牛,陜西蒲城出土的漢代玉牛,洛陽出土的唐代玉牛等。銅牛有安徽出土的戰國錯金銀銅臥牛、河南出土的漢代鎏金銅立牛、甘肅出土的明代銅立牛等。尤其是虢國墓地出土的玉牛,呈側首臥姿,雙角盤至脊,雙眼圓睜,鼻下嘴部有一斜穿孔,腿屈于腹下,垂尾,長5.8厘米、寬4.1厘米、高2.2厘米,圓雕兼線刻而成,顯得相當活潑、靈巧。另一類是將牛的形象用于容器、兵器、飾品和壁畫、畫像石等的裝飾上。用于容器的裝飾,如江蘇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時代陶罐,腹部貼塑有牛首像;北京出土的周墓伯矩鬲,器腹飾牛首紋;河南鄭公大墓出土、現藏于臺北歷史博物館的春秋晚期周牢鼎,腹部裝飾一牛首。用于兵器的裝飾,如河南鶴壁辛村衛國墓地出土的一件鉤戟上飾有牛首正面像。用于飾品上的裝飾,如云南出土的銅扣飾上有人牛相搏的紋飾。壁畫和畫像石上出現的牛形象則多為牛耕圖,如山西平陸壁畫墓中發現的東漢牛拉耬播種圖,陜西米脂出土的東漢雙牛犁田畫像石,江蘇睢寧出土的漢代牛耕畫像石,甘肅魏晉壁畫墓中發現的牛犁田、耙田、耱田圖,陜西唐代李壽墓發現的牛播圖等。
6.模型明器遺存
指專門為隨葬而制作的各種牛形器物,主要有各種材質的牛俑、牛車和反映牛耕的模型。用牛俑隨葬起源很早,至少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以后歷代也都有發現。按照材料的不同,又可分為陶牛、木牛、釉陶牛、瓷牛、滑石牛等,其中陶牛出現得最早,數量也最多。安徽曾出土過一件新石器時代的陶塑水牛首。漢代更加盛行用陶牛隨葬,長沙一座漢墓就出土數十件陶牛。三門峽出土有陶牛車,云南一座唐墓出土陶黃牛14件、陶水牛3件。木牛的發現比較少,且主要在西部地區,這可能與西部干燥的環境較適宜于木制品的保存有關,在青海、西寧都曾發現漢代的木牛車。釉陶牛主要見于隋唐,如洛陽唐安菩墓就出土了5件黃釉牛,甘肅秦安唐墓發現有三彩牛。瓷牛也比較少見,湖北鄂城東吳墓出土過,江西瑞昌西晉墓也發現有青瓷牛。洛陽偃師杏園唐墓中還發現有滑石牛。
7.鎮墓遺存
與牛相關的鎮墓遺存主要是晚唐以后墓葬中隨葬的鑄鐵牛豕。《大唐新語·記異》載:“墓欲深而狹。深者取其幽,狹者取其固。平地之下一丈二尺為土界,又一丈二尺為水界,各有龍守之。土龍六年而一暴,水龍十二年而一暴。當其隧者,神道不安,固深二丈四尺之下,可設窀穸。”又載:“鑄鐵為牛豕之狀,可以御二龍。”唐尺二丈四尺約合8米,當時的堪輿師認為8米以下才是適合人們百年之后的安息之所,并且要有鐵牛、鐵豬鎮守才能保佑死者,防御土龍、水龍對死者施暴。考古發現的唐墓大多埋藏在8米以下,晚唐以后的墓葬中也多隨葬有鐵牛、鐵豬。
牛性情溫順、善良,終生默默勞作,在人們心目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炎帝神農氏是上古五帝之一,他的形象據《史記·五帝本紀》張守節正義記載,是“人身牛首”。 我們的人文始祖被描繪成“人身牛首”,足見人們對牛的愛惜和崇拜之情。千百年來,人們也在通過各種方式來表達這種感情。比如地支中以牛代丑,而豐富多彩的牛文物, 不但極大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而且更直接地反映了社會的某些側面,為我們探討農業、宗教、貿易、民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