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風云變幻的近代歷史上,河南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京津較近,深受封建政治的影響;南瞰湖廣,又浸潤著開放地帶的氣息。不知不覺中,河南也踏上近代開放的旅途,出現(xiàn)了一些影響近代化進程的人物。
在河南安陽有一個大家族不能不提,這就是安陽縣的馬丕瑤家族。這個家族雖沒有曾國藩家族、李鴻章家族顯赫,但在晚清、民國年間,不論是政界還是實業(yè)界,都是當時顯赫的大家族。尤其是保存至今的“馬氏莊園”,不僅號稱為“中州第一名宅”,而且其規(guī)模、規(guī)制乃至內(nèi)容,都是一部近代家族興衰史的寫照。
解讀“馬氏莊園”,能讓人感受到百年歷史的滄桑巨變。
深得清帝賞識的馬氏家族
安陽馬氏之所以顯赫,首推馬丕瑤。馬丕瑤身居要職,是當時有一定權(quán)勢的官員,不論是慈禧太后,還是光緒皇帝,都對他贊賞有加。也正是他和清廷的這種關系,使得馬氏家族成為顯赫一時的大家族。
馬丕瑤,1831年出生于安陽縣蔣村,他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數(shù)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種大變局的時代就是鴉片戰(zhàn)爭帶給中國的震蕩。1862年,他考上進士,從此走上仕途。先后擔任過山西平陸縣、永濟縣知縣,解州、遼州知州,太原府知府,山西按察使,署山西布政使。從考上進士,就一直在山西做官,直到光緒十三年(1887年)才調(diào)任貴州按察使。同年八月,任廣西布政使。光緒十五年(1889年)秋天,授廣西巡撫。在甲午戰(zhàn)爭開戰(zhàn)之際,他擔任廣東巡撫,大力修復海防設施,選拔得力將領興辦團練,加強武備。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九月病死于任上,享年65歲。馬丕瑤死后,兩廣總督譚鐘麟奏報朝廷,誥授其“光祿大夫”、“武威將軍”。馬丕瑤一生克己守禮,為官勤政愛民,政績顯著,多次受到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賞賜。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帝御賜“福”字、賞給他頭品頂戴;光緒十七年(1891年),光緒帝御賜“福”字;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賞給他御筆“福”字、“壽”字各一方,如意一柄,蟒袍一件,尺頭二匹;光緒二十一年,光緒帝御賜“福”字一方。作為一個地方官,馬丕瑤能得到當政者的賞識,不僅在晚清官員中不多見,而且也為馬氏家族帶來了極大的榮耀,使馬氏家族一躍成為當?shù)仫@赫的大家族之一。
馬氏家族和清廷的關系之密切,除了馬丕瑤外,就是馬丕瑤的次子馬吉樟。這位馬家的二公子,因為和光緒的關系密切,給馬家?guī)砹藷o限榮光。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光緒九年(1883年)中進士,選為庶吉士,長期在京城為官,擔任過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xié)修、會典館總校、侍講、侍讀、日講起居注官、河北按察使等職。任職的特殊性,使得他能經(jīng)常陪侍于光緒帝和慈禧身邊,深得光緒和慈禧的賞識。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慈禧帶著光緒等一班大臣逃離北京,到西安避難。馬吉樟作為隨扈官員一并逃到西安。《辛丑條約》簽訂后,慈禧和光緒等人才從西安回到北京。1902年1月1日,慈禧和光緒等人返京途中,途經(jīng)彰德府,彰德府就是現(xiàn)在的安陽,離馬氏莊園很近,在馬吉樟的預先奏請下,慈禧和光緒下榻馬氏莊園。當朝皇帝和太后下榻一般官員家里,這在當時是何等榮耀,馬氏莊園也因為這層關系成為一般官員羨慕的對象。至今在馬氏莊園里,還懸掛著慈禧和光緒賜給馬家的字幅,這也成為馬家的榮耀。
走在時代前列的馬氏風尚
馬丕瑤和馬吉樟帶給了馬氏家族閃亮的政治光環(huán),誠如近代中國的命運一樣,在清王朝滅亡之后,許多封建大家族也隨著封建王朝的滅亡而衰敗,但安陽馬家不但沒有衰敗,反而走向了輝煌。他們憑借著雄厚的政治資本,在歐風美雨的浸潤下,走在了時代的前列,成為那個時代家族發(fā)展的榜樣。
誠如近代許多大家族一樣,面對西方列強的強取豪奪,許多人為了追求強國夢大肆興辦近代工業(yè)。安陽馬家的長子馬吉森在為官期間,深感國家落后遭人欺凌的痛楚,毅然走在興辦近代工業(yè)的前列。他一生創(chuàng)辦了很多企業(yè),最著名的就是安陽六河溝煤礦和安陽廣益紗廠。六河溝煤礦開辦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后經(jīng)清政府批準成立了六河溝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經(jīng)過六年的開發(fā),生意興隆。1909年,清政府決定大力強化六河溝煤礦的開發(fā)力度,采取競標的方式開發(fā)六河溝新煤礦。為了不使新煤礦的開發(fā)權(quán)落入英人之手,馬吉森的妹妹馬青霞出資180萬兩白銀中標,一舉挫敗了洋人的威風,大張國威。安陽廣益紗廠,創(chuàng)辦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全盛時期達到紗錠2.1萬枚,工人1300多人,是當時河南最大、最早的紗廠。
馬家兄妹不僅對近代工業(yè)情有獨鐘,對近代革命也是滿腔熱情,馬丕瑤的三女兒馬青霞更是晚清乃至民國年間的奇女子。因為她為人寬厚、樂善好施,熱愛公益事業(yè),光緒帝誥封其為“一品夫人”,賜“一品夫人服飾”。她對教育特別鐘情,為近代教育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1905年,捐款30000兩白銀,與兄馬吉樟及袁世凱等人在北京創(chuàng)辦“豫學堂”。安陽馬家雖與清廷關系緊密,深受皇帝寵信,但當晚清革命浪潮蜂擁而起的時候,馬家的小女兒馬青霞毅然走上革命道路。1906年她東渡日本考察,結(jié)識了孫中山、黃興、魯迅、宋教仁等,加入同盟會,走上反清的道路。辛亥革命后,積極追隨孫中山,投奔革命。1913年,兩次到上海拜會孫中山,愿將家財全部捐出,支持孫中山的實業(yè)救國。孫中山大為感動,揮毫題寫“天下為公”和“巾幗英雄”,贊其愛國壯舉。袁世凱復辟,馬青霞捐款支持“討袁護法”運動;五四運動爆發(fā),她又積極參加學生的愛國大游行。傳奇而坎坷的經(jīng)歷使馬青霞贏得了“南秋瑾、北青霞”的美名。
濃郁的家族文化
馬氏莊園在馬丕瑤及其子女的經(jīng)營下,從清末到民國,前后經(jīng)歷五十余年,成為顯赫一時的地方紳士大莊園。隨著馬丕瑤及其子女的一個個離世,這座大莊園靜靜地安臥在太行山、洹水之間。如果細致觀察這座封建大莊園,從它的建筑規(guī)模、建筑布局以及所展現(xiàn)的恢宏氣勢,依稀能分辨出這座莊園以及莊園主人的昔日風華。
馬氏莊園的主要建筑分為北、中、南三區(qū),共六路。北區(qū)一路,由兩個四合院組成;中區(qū)四路,除西三路為住宅區(qū)外,每路前后又均建四個四合院,每條中軸線上各開九道門,俗稱“九門相照”。東一路為馬家家廟,前后兩個四合院。南區(qū)一路,其中軸線上也是九門相照格局,前后由四個四合院組成。這三個區(qū)的建筑形式基本上是廳、堂、樓、廊、房、門等,有308間。在三區(qū)周圍還有馬氏義莊、文昌閣、馬氏祠堂等建筑,北、中、南還有三個花園。整個建筑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前低后高,錯落有致,是典型的封建官僚府邸。
馬氏莊園不僅是典型的官僚府邸,而且還是官僚家族文化的縮影,我們且不說整個建筑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封建建筑的格局和特色,也不說其建筑特點既有北京四合院特色、也有中原地方民間建筑特色和山西雕刻藝術特色,單就其所保留的一些文化遺存就能說明整個家族在那個時代的影響。從馬家人的居室來看,馬丕瑤的舊居留存有自己親撰的“澹遠樓”、“修身堂”匾和“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楹聯(lián),反映了馬氏一家的家族文化的底蘊,就是要讀書耕田,做忠臣孝子。馬丕瑤的“進士第”匾、馬吉樟的“太史第”匾,昭示著這個家族曾有過的輝煌。馬氏家廟,不僅供奉著四代祖先的牌位,而且在家廟內(nèi)設有“東塾”、“西塾”,是專門供馬氏子孫讀書的學堂。家廟東西門洞上面是讀書樓,凡是馬家子女成績佼佼者需在此苦讀,以迎科舉考試。作為官僚大家族,馬氏很重視家族教育,制定有馬氏家訓,并刻在中區(qū)中路二門內(nèi)的門扇上,其大意是:女主內(nèi),男主外,老幼有序。家長對家人要嚴格要求,不失法度。全家人都要誠信莊重,各盡其職,各盡其道,和睦相處,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的思想。
馬氏莊園在晚清到民國間輝煌一時,世事變遷,當一個個馬氏家人走出馬氏莊園后,馬氏家族淡出了歷史的視野,無法再續(xù)曾有過的輝煌。但這座建筑、這個家族、這個家族文化留給了人們太多的記憶。當你徜徉在馬氏莊園,欣賞著一件一件歷史的遺物的時候,該記起那個時代,那些曾了不起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