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王國,位于波羅的海到北海的出口處,有“西北歐橋梁”之稱,不僅古樸典雅,而且風景秀美。我國著名文學家、詩人郭沫若游覽丹麥后曾感慨地寫下這樣的詩句——“五月晴光照太清,四郎島上話牛耕;櫻花吐艷梨花素,泉水噴去海水平。灣畔人魚疑入夢,館中雕塑渾如生:北歐風物今觀遍,民情最美數丹京。”丹麥還是安徒生的故鄉,童話大師精心創作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美人魚》等一篇篇童話故事,至今仍在全世界廣為傳誦。
走進安徒生故居——追尋童話大師的人生履痕
我對安徒生敬仰已久,不久前終于有機會走進他的故鄉。到達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第二天,就在朋友的陪同下,驅車直奔安徒生的故鄉奧頓斯。車子經過世界第二大懸索橋——大貝爾特橋,一進入市區,一股清新古樸的感覺撲面而來。
城中有許多古老的房屋,紅的、黑的,一棟一棟整齊地排列著。這些房子標志著這座城市的年齡。我們來到安徒生故居和博物館。安徒生故居在一條散發著古老氣息、非常狹窄的胡同里,房子是尖頂的,很矮小,但很突出。里面的房間很小、很低,大個子進門不低頭會被拒之門外的。屋內很簡陋,粗糙的門窗保持了十九世紀初的老樣子。
安徒生博物館緊挨著他的故居,是丹麥人為紀念這位童話巨匠100周年誕辰獻給他的生日禮物。朋友引領我走進一間寬大的陳列室,里面展示的是安徒生當年居住的狀況,各種用具非常簡單,據說,這是安徒生的一個女仆根據記憶布置起來的。房間里的一架屏風吸引了我的眼球,上面的花紋圖案,美麗而繁雜,近前仔細觀看才發現,這些圖案是從許多畫報上剪下來粘貼在一起的。人像、山林、鳥獸、花草,巧妙銜接。組成了洋洋大觀的百衲圖。博物館管理員告訴我們。這是安徒生親手制作的。
陳列室里,有許多細小然而有趣的東西:安徒生的剪紙、小幅速寫畫。還有他繪孩子們畫的千奇百怪的圖畫、在書本里壓干了的草花……這些東西好像告訴我們,安徒生對他生活的環境、接觸到的東西,都發生過濃厚興趣,他在用各種方法記錄它們、表現它們。
在一間小陳列室里,陳列著安徒生使用過的物品:帽子、皮箱、手杖,還有一條粗大的繩子。管理員說,這些都是安徒生旅行的用具。那條繩子是安徒生旅行時必備的。目的是車、船一旦失火或者遭遇劫持時逃脫用的。看來安徒生是個非常珍惜生命的人。
博物館里有兩座安徒生塑像。一座是安徒生在朗讀他的童話,兩個小孩蹲在他的腳邊,靜靜地傾聽著。另一座是安徒生抱著一個女孩兒的肩頭,注視著另一個女孩兒,兩個女孩兒望著他的臉,神情專注。我想她們一定是在聽安徒生講小人魚騎上玫瑰色的云塊,升入天空去的故事而出神!
在一個圓廳里,畫著八幅壁畫,敘述著安徒生的經歷:幼年時在狹小、黑暗的屋子里,和爸爸一起,與破皮鞋、錘子、刀子打交道,但他不甘于永遠這樣生活,父親去世,母親嫁人后,他告別祖母,搭乘一輛貨車去了哥本哈根,立志要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作家。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在哥本哈根艱難地打拼著,遭到過許多白眼,聽到過許多嘲諷。但他不改初衷,憑借自己的聰慧不斷奮斗,后來在一位知名藝術家的幫助下,終于考進了哥本哈根大學,并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參觀結束,走出安徒生博物館,不知為何,我突發奇想:安徒生的丑小鴨是不是在這里養大的?他是不是在這座房子的墻角看到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小紅帽是不是也住在這里……站在這位童話大師的故居和博物館前,我似乎嗅到了空氣中散出的文化氣息。
目睹十字旗——感受丹麥人對國家的摯愛
凡去過歐洲旅游的人都知道,西歐國家的古樸景致最好,北歐國家的自然風光最美,此次丹麥之行。我發現此話的確不虛。不過在丹麥逗留期間,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并非旖旎的風光,而是丹麥人對國旗的那種摯愛和情感。
到達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那天,剛一走出機場海關步入接機大廳,眼前的景象立即吸引住我的眼球,熱鬧非常的大廳里,興高采烈迎接親朋好友的人們,絕大多數手里都拿著紙制的丹麥小國旗在不停地揮動著,迎接我的朋友也如此,遠遠看到我時,使勁地揮動著手里的小國旗和我打著招呼,小國旗在擺動中那嘩啦嘩啦的聲音,仿佛在提醒我們,你們已經到了美麗的國家——丹麥。
原以為這只是一種迎接親朋好友的方式,后來我才驚奇地發現,在丹麥,這紅底白十字的國旗可以說是滿城飄拂,隨處可見。走在街上,大小商店都懸掛著國旗,甚至賣面包、糖果、成魚干的小攤上都好像炫耀似的插著小國旗。可以感覺到,丹麥人對國旗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我住的酒店旁邊有一家不大的鮮花店。每天清晨,店主都要把一盆盆、一簇簇漂亮的鮮花搬出來擺到店外的架子上,那每一盆、每一簇鮮花的花朵間都插著一面制作精美的小國旗,小國旗在鮮花的映襯下格外搶眼。我一連看了兩天,發現每天根據花的大小不同,這些小國旗的尺寸也變化著,看得出,這些大小不一的小國旗是店主精心插上去的,插放的位置安排得非常細致。第三天清晨,我走到剛剛忙碌完的店主身旁,好奇地問: “您天天上市的花都要插國旗嗎?” “那當然!”店主非常肯定地告訴我。 “那您這些小國旗是買的還是自己做的?” “都是自己做的,因為每盆花每簇花的大小都不一樣,所以每天收工以后,我們都要根據第二天上市的花的大小來做小國旗,這樣才好看!”店主很熱情地回答,言語間流露出一種自豪的口氣。
在丹麥我還發現。許多有小院的人家,院里都豎著一根長長的旗桿,上面掛著一面細長的旗幟。這旗幟長約兩三米,寬不過二十厘米,紅底白十字,與丹麥國旗的圖案別無二致,只是形狀不同。我曾問朋友: “它是風向標,還是從國旗演變過來的一種裝飾”,但他說不清楚。出于好奇,我又向其他丹麥人打聽,有意思的是問了好幾個人,他們誰也說不出所以然,只是聳聳肩告訴我:這是一種流傳已久的習慣。
最讓我吃驚的是,國旗還被丹麥人廣泛地用在各種商業性宣傳廣告中。商店里,會有人派發滿紙印著國旗的商品廣告,琳瑯滿目的商品圖片中大都有國旗的身影;打開電視,各個電視臺節目間穿插的廣告。會頻頻出現內容與國旗交疊在一起的畫面。視覺沖擊力十分強烈。
朋友告訴我,由于歷史原因,丹麥人對國旗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們將6月15日定為“國旗日”,每到這一天,丹麥舉國會成為國旗的海洋,旗桿上掛著的,手里擎著的,大大小小的國旗迎風飄揚。而平時懸掛、擎拿國旗也是丹麥人的一種習慣,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人參加一些熱鬧的社會活動時,出門一定要拿上小國旗。在丹麥期間我還發現,無論是在機場、車站,還是旅游景點,遇到外國人,尤其是容易區別的歐洲以外的外國人,一些丹麥人會揮動手中的小國旗主動和他們打招呼,那充滿微笑的臉上洋溢著熱情和友好,儼然一副主人才有的自信神態。最令人驚嘆的是,一些丹麥隊參加的國際比賽中,丹麥人不僅手里舉著小國旗,很多人還用鮮艷的水彩把國旗圖案認真地繪制到臉上,連一些年輕的姑娘也不吝嗇自己漂亮的臉蛋,他們組成啦啦隊,竭盡全力為自己國家的隊伍吶喊助威。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丹麥人每天隨時都能看到國旗,國旗已經融入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我的心目中,國旗一直是莊嚴的、神圣的、凜然不可侵犯的,而在丹麥,除了這些以外,人和國旗之間似乎更多了一些親密、一些深情。我問朋友: “為什么您們與國旗這樣親密?乃至國旗在您們生活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朋友告訴我:“丹麥人認為,國家是難以看到和觸摸到的,國旗是國家的象征,看見它就好像非常直觀地看到了國家,把國家攥在了自己手里,心里踏實的同時也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個丹麥人,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國旗的熱愛,可以最直接地把自己對國家的熱愛表達出來!”
看來,丹麥人是通過對國旗的愛,把國家深深地印在了心里。我想,這恐怕已經是不能簡單地用東西方文化差異來解釋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