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14日至18日上海世博會河北活動周期間,唐山皮影劇團將在中國元素活動區的小舞臺,為來自全世界的賓朋奉上精彩絕倫的皮影戲。專門為世博會量身排演的《鶴與龜》等3個劇目,屆時每天以中文、英語等語言演出數場,游客白天、晚上都能現場欣賞這門既傳統又現代的“東方魔幻藝術”。
采訪中,唐山市演藝集團董事長王俊杰介紹,唐山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這次機會,明確要求劇團針對上海世博會對該劇種進行全新包裝,要規模性地對外展示皮影藝術豐厚的文化含量,獨到的藝術魅力。2009年春節之前,在繁忙的市場演出間隙,劇團就已經布置一批臺柱子演員,開始了緊張有續的排演。
作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唐山皮影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門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在全國各路皮影中獨樹一幟。它起源于宋代。當時“弄影人”隨金兵北徙,影戲傳入灤州、樂亭一帶,所以又叫“灤州影”“樂亭影”。 歷經金元明清,皮影戲在唐山這塊新的土壤上逐漸成熟和發展起來。清中期到民國年間,影社眾多,名角云集。唐山皮影的影人制作、唱腔藝術、場景道具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制作影人的原料是驢皮,從選料到完成驢皮影人,要有幾十道工序。唐山皮影的影人,雕刻技藝精湛,色彩十分鮮艷,人物造型頗具趣味性和節奏美,本身就是特別美的工藝品。唐山皮影的唱腔、對白,則具有十分濃厚的冀東鄉土韻味。
唐山皮影劇團,是唐山皮影戲的優秀傳承者,其前身是1943年7月建立的“新長城影社”。新中國成立以來,唐山市皮影劇團改革演出方式,積極參加演出交流,不僅于1949、1952、1957年參加了本地區的皮影戲匯演,而且還參加了1955、1960、1975、1981年全國木偶皮影戲匯演。與此同時,多次承擔為國家元首演出的任務,如1973年赴北戴河為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賓努首相演出。1984年,唐山皮影劇團隨河北省藝術團應邀出訪美國;1985年受法國、摩納哥邀請,在法國第七屆木偶節、摩納哥第八屆世界戲曲節進行表演。從此,他們帶著這門古老的東方藝術走出國門。至今,該團已經出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到之處,受到了各國際友人的高度贊譽,他們稱唐山皮影為“魔術般、閃電式的藝術”。
新時期以來,劇團根據觀眾需求變化,在老藝人的支持下,對劇目創作、唱腔設計、舞臺燈光、表演方式、樂器配備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革新。劇目方面,一是大力改編傳統劇目,適應快節奏生活,二是新編創一批描寫人們日常生活的劇目、童話劇目,如《五子蹬爹》、《婆媳之間》、大鬧天宮》、《三個猴子》等。唱腔方面,根據當今觀眾對音樂的審美取向,在創作新唱腔時立足于傳統唱段,以其為基礎將演唱速度加快,簡化復雜的甩腔,并加入京劇、評劇、樂亭大鼓等音樂元素,使創作出的新皮影音樂豐富多樣,表現力更強。此外,在舞臺燈光、表演方式、影人制作等多個方面,也進行了大膽突破和創新。
以2005年該劇團為準備“首屆國際皮影展演”編演的《觀世音傳奇》為標志,其舞臺燈光和表演方式的設計理念改革,開皮影戲演出之先河。燈光上,后臺使用高瓦日光燈,并用柔光紙篩光,這使觀眾看到的影人色彩和光的對比度更加協調,具有立體感。另外,在演出時使用多種特效燈,如雨燈、火燈等,使演出更加形象化。舞臺布局上,劇團人員利用劇場可以拉幕式的變換背景這一優勢,設計出了不同的背景圖層,可在不同時間拉幕變換演出場景,加快了表演時的場景變換,使演出更加緊湊、順暢。表演方式上,設計人員更是煞費苦心,突破了傳統皮影戲的表演限制,不但利用傳統影窗作為表演舞臺進行演出,還利用熒光粉做出特效影人走到影窗前直接為觀眾表演。
而今,沿襲多年的小影窗、小影幕也已變成寬可達十幾米的大影幕,原來尺把高的影人則變成了1米多高大的影人,舞動起來藝術形式更加變幻莫測,逼真引人。王俊杰說,唐山皮影劇團的表演,完全實現了三大結合,即熒光與影光結合、窗內與窗外結合、人偶結合。
王俊杰認為,唐山皮影之所以能夠走入世博會,主要得益于兩大因素:一是它在國內外多次演出獲獎,受眾廣泛;二是傳統民族特色突出,較之現代藝術在國際舞臺更具魅力。 (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