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227年,易水河畔那段荊軻刺秦王的千古悲歌,至今道來仍讓人回腸蕩氣、熱血澎湃。這是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于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以及知道這件事的賓客,都身穿白衣,頭戴白帽在水急風寒的易水河畔為荊軻送行。荊軻的好友高漸離擊起了筑樂,荊軻和著曲調唱起歌來,歌聲凄厲悲愴,所有人聽了都淚流滿面。當荊軻唱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時,高漸離的筑樂又變作慷慨激昂的羽聲,人們聽得虎目圓瞪,怒發沖冠。
荊軻刺秦失敗后,高漸離的故事也就開始了。
太史公《史記#8226;刺客列傳》有這樣的記載“秦并天下,立號為皇帝。于是逐太子丹,荊軻之客,皆亡。高漸離變名姓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元代納新的《河朔訪古記》里則有“趙州城東北三十里,平棘縣境上,宋子故城……即秦高漸離,匿作宋子而歌之所也。”可見,2200多年前,今天的趙縣便是高漸離逃亡藏身之地。
往事越千年。當年高漸離藏匿的宋子故城,早已淹沒在歷史的煙云里,蜿蜒在原野上那一段段殘墻斷垣,猶如發黃發脆的舊書,依稀還能斷斷續續地辨別出當年高漸離留有的文字。
農歷丁亥年冬,我重讀了《史記》里有關章節后,突發奇想,決定到縣城東北部的古宋子城址去看一看,重溫一下歷史上與趙縣有緣的高漸離的故事。于是,約上好友,驅車前往古宋子城址所在地——趙縣韓村鎮宋城村。宋城村即當年的宋子城,鎮政府一位干部將我們引至這里。這天,剛剛落下2007年入冬后的第一場雪,廣袤的原野完全被白雪覆蓋,數株作為地界標志栽種的樹木,靜靜地依偎在粉妝玉砌、皓然一色的大自然懷抱里,像披著婚紗的新娘,潔白無暇,儀態萬方。我們渴望一見的古宋子城址同樣就在這銀裝素裹的世界里。鎮干部介紹,古宋子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700米,南北寬550米,總面積約38.5萬平方米。我們看到,城垣西北角傍宋城村。城址一帶地勢平坦,已辟為良田。盡管土城垣在早年間大部分坍塌,但從僅存的斷續殘垣部分仍可看出城之輪廓。西南城垣遺存較好于其它墻段。高若當地的農舍,厚七八米左右,黃土夯筑,夯層清晰。仔細端詳有明顯的板筑、夯打及柱洞痕跡。鎮干部說,宋子城歷史久遠,幾度興廢,自戰國至隋朝,歷史相沿不曾中斷。城郭遺址中曾出土戰國劍飾、唐代瓷小盂,在宋城村民家中還發現過古代陶罐、陶盆等器物。1956年,古宋子城址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趙縣有關志書上我了解到,歷史上的宋子城是相當繁榮的,戰國時曾是鑄幣之地。前些年,山西平朔安太堡煤礦開發過程中考古發掘,曾發現一枚“宋子”三孔布幣,成為稀世孤品。西漢時,宋子城愈發重要。高祖八年(前199年)劉邦封許瘛為宋子侯,宋子遂為侯邑。傳三代至其孫許九,因許九使人到匈奴買塞外禁物而被廢侯爵,宋子降為縣治,隸屬鉅鹿郡。王莽新朝改宋子為宜子。后漢廢。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復置宋子縣,仍屬鉅鹿郡。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又廢。隋開皇初年再置宋子縣,大業初省人平棘縣,之后再未復置。隋文帝后宋子城逐漸衰落,以至荒廢。
寒風里,我佇立在飽經滄桑的古城墻上,感慨萬千,不禁吟詠起古人王汝弼登上宋子城殘垣吊高漸離的詩句來:“可憐一片纖纖月,曾照當年擊筑人。”兩千年前發生在高漸離身上的故事,如一幅幅畫面浮動在眼前。
荊軻刺秦的失手,為燕國帶來了更大的災難,加速了燕國破滅的進程。燕王喜迫于秦國的壓力誅殺為自己帶來禍端的太子丹以求和,也沒能打消秦滅燕國的決心。在這種情勢下高漸離隱姓埋名,逃到宋子“為人庸保”。高漸離本是荊軻的好友,“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荊軻慘死咸陽宮后,高漸離無時不想著為好友報仇,為燕國雪恨。過了一段那種給人家當酒保的日子后,他終于隱忍不下去了。在主人家一次宴會上,聽到堂上有客人擊筑,走來走去舍不得離開,張口就說:“那筑的聲調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漸離的話告訴主人,說:“那個庸工懂得音樂,私下說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漸離到堂前擊筑,滿座賓客都說他擊得好,賞給他酒喝。高漸離“出其裝匣中筑與其善衣,更容貌而前。舉座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使擊筑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 后來,宋子城里的人輪流請他去做客,這消息被喜歡聽筑樂的秦始皇聽到。秦始皇召令進見,有認識他的人,就說:“這是高漸離。”秦始皇憐惜他擅長擊筑,特別赦免了他的死罪。但為了自身的安全,還是命人用馬糞熏瞎了高漸離的眼睛,秦始皇常常在咸陽宮讓高漸離為他擊筑,沒有一次不說好。漸漸地,秦始皇開始麻痹了,對高漸離的警惕也放松了,時常陶醉在筑樂中,高漸離擊筑時更加接近秦始皇。一次,秦始皇又召見高漸離為他擊筑,仇恨滿懷的高漸離將樂器做武器,把鉛放進筑中,當進宮擊筑靠近秦始皇時,奮力舉筑撞擊過去,遺憾的是,他像荊軻一樣失手了。這一擊,高漸離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死了,卻留下了一段傳承千載的閃耀著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光輝的故事。
唐代韓愈有句經典的名言:“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高漸離可算得上這樣的人了。他精忠報國、慷慨赴死的愛國熱忱,他為好友荊軻赴湯蹈火的俠肝義膽,是多么讓人欽佩。(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