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州凈眾院塔基地宮是繼靜志寺塔基地宮之后的又一重要發(fā)現(xiàn)。它位于靜志寺塔基地宮的西面約1000米處,北距漢中山靖王陵僅有200米。
它被發(fā)掘,緣于定州市城關鎮(zhèn)興無街大隊的平整土地。當時,干活的人們發(fā)現(xiàn)了碎磚堆積。在對碎磚清理后,下面出現(xiàn)了一道單磚平砌的墻壁,繼續(xù)往下挖時,在地表下1.5米處發(fā)現(xiàn)墻后一道券門,有兩扇石門,門扇上施朱砂色。門上用金色繪了三排八列門釘,雕刻了一對鋪首,上施金色,鎖門的鐵鎖已朽壞脫落。推開石門,塔基內(nèi)放有石函及許多器物。定縣博物館隨即對這座塔基地宮進行了發(fā)掘整理。
塔基坐北朝南,通高約3米。塔基地宮平面近似方形,邊長約2.7米,墻高約1.5米,門向南開,券門寬約1米。墻壁上部為穹隆頂。
塔基地宮的中央放一長方形石函,四側刻有文字,函下有磚砌須彌座,四周飾有彩繪圖案。石函和須彌座上放有不少瓷器,石函內(nèi)存放的器物更多,有銀塔、銀棺、銀瓶和瓷器等。在地宮券門兩側,各放了一座高約1.2米的石塔,塔的四周飾有浮雕圖案,并刻有“善心寺舍利塔”等銘文。石塔內(nèi)裝有一瓷瓶,里面裝滿了舍利(塔內(nèi)的其他器物內(nèi)幾乎也都裝有舍利)。在塔基內(nèi)的東北和西北角,各放著一個瓷壇,穹隆頂?shù)恼袘覓炝艘粋€直徑約21厘米的銅鏡。
塔基地宮內(nèi)出土了106件銀器、瓷器和石刻等。其中的瓷器55件,全部為北宋早期定窯產(chǎn)品。器型有盒、罐、壺、凈瓶等。瓷器的裝飾多采用刻花、印花等手法,器形高大,制作精巧,花紋復雜,釉色瑩潤。其中一件刻花龍頭凈瓶,高60.7厘米,器身飾有蓮花瓣圖案,是罕見的大件定瓷。據(jù)一件瓷瓶上“至道元年四月弟子……”等字樣的刻字來看,這批瓷器是瓷窯專門為寺院燒制的。
該塔基地宮的金銀器數(shù)量雖不及靜志寺,但制作工藝更為精致,銀器的裝飾多采用雕塑手法,有很強的立體感。如那件高28.8厘米的纏龍銀瓶,瓶上部垂一串銀球,周圍有一條銀塑的飛龍纏繞,飛龍延頸相戲,龍的周圍,是銀片刻制的云朵,此器物設計巧妙,飛龍的立體感很強。
塔內(nèi)出土的舍利約有200余斤。據(jù)傳釋迦牟尼死后,尸體燒化成五色舍利。據(jù)《如意寶珠金輪咒王經(jīng)》:“若無舍利,以金、銀、琉璃、水精、馬腦、玻璃眾寶造作舍利……行者無力者,則到大海邊拾清靜砂石,即為舍利;亦用藥草、竹木根節(jié)造為舍利。”塔基地宮內(nèi)出土舍利數(shù)量如此之多,應該是造作的。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塔基地宮的東、西、北三上壁繪有壁畫。南壁上雖沒繪壁畫,但卻留有題記,券門南側的題記寫有“至道元年四月”等字,和該塔基地宮出土的那件瓷瓶上“至道元年四月弟子……”的刻字年代相同。
北壁上畫有釋迦牟尼涅槃圖,表現(xiàn)的是釋迦牟尼入滅后,他的十個弟子奔喪的情景。畫面上釋迦牟尼兩目微閉,袒胸露足,側臥在一高臺之上,似正枕臂微睡。他身軀高大,在朱砂色臺面的映襯下,格外突出。他的父親坐在蒲團上面,正撫摸著他的雙腳,他母親在兩位侍女的侍奉下,在他的身后默默注視著,似在暗自掉淚。他的弟子有的嚎啕大哭,有的捶胸頓足,有的伏尸飲泣,有的哭昏在地,人物表情夸張,形象生動。
高臺兩側各繪了一位袒胸赤膊、手舞足蹈的人物,表情淡定,他們是迎接釋迦牟尼靈魂歸天的天使。
整個畫面布局諧調(diào),比例得當。從現(xiàn)存的畫面來看,高臺的右下角,透過臺子和臺面上那層薄薄的朱砂色,可以看出,這一部分壁畫,當初是先畫了釋迦牟尼的父親,然后才繪制臺子。
東、西兩壁繪禮樂圖,這是為迎接釋迦牟尼靈魂升天而安排的樂隊。在兩壁上,各繪了6位戎裝的樂師,個個面肥耳闊,拿著各自的樂器在投入地演奏,有吹笙的,有吹竽的,有吹簫的,有彈琵琶的,有鼓瑟的,他們寬大的衣帶仿佛隨著音樂在飄拂,頗具動感。
塔基的穹隆頂部分用墨線勾勒了云、花朵、鳳凰和飛天,設色淡雅,飛天損毀嚴重,不過從殘存的面部、腹部以及胳膊來看,其造型很優(yōu)美,著色采用了暈染的手法,看上去很圓潤,立體感很強。
壁畫中釋迦牟尼和其他人物相比,形象極為高大,這是畫師為了突出表現(xiàn)他而設計的,畫師在繪畫的方法上也有所區(qū)別。壁畫中人物的勾勒多使用較粗的墨線,即使是面部也一樣,頗似吳道子的蘭葉描。著色多用朱砂在面部、手等暴露的皮膚部位暈染,東、西壁禮樂圖上的人物面部則采用平涂的手法,施朱砂色,用色很厚,有的線條被色彩覆蓋。
唯有釋迦牟尼的面部、手和腳用了較為勻細的線條,似高古游絲描,而且用朱砂色和同樣的線條進行復勾。雖然他身上的袈裟用線和其他人物的用線線型大致相同,但卻能明顯感到運筆時畫師的心境不同,畫出來的線十分沉穩(wěn)。
總的看來,該壁畫造型洗練生動,線條流暢挺健,設色淡雅明快,既寫實又概括,反映了畫家繪畫技藝非常純熟,藝術水平很高。可以說,凈眾院的壁畫是北宋時期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
此外,根據(jù)碑文可知,凈眾院在北宋初年曾是居民李敬千的菜園,他施舍給了僧侶,后來在仙林寺講經(jīng)沙門演上人(又稱義演)的主持下于端拱元年(988年)將此地建成寺院。在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趙光義給該寺院賜名為“凈眾院”。另據(jù)出土石函上的銘文“時大宋至道元年歲次乙未四月丁丑朔八日甲申時葬創(chuàng)修院功德主講維摩上主經(jīng)沙門義演……”可知,此塔基是在北宋至道元年(995年)為安葬主持修建凈眾院的義演等人所建的。
從所藏的器物和地宮墻壁上的題記來看,安葬時,定州的上層人物都曾有施舍,一些寺院包括善心寺也隨葬了一些器物。
這座由宋太宗趙光義賜名的寺院是什么原因、在什么時間被毀的?文獻上并沒有記載,到目前我們也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線索,它是否和靜志寺一起被毀壞,也不可知,到現(xiàn)在仍然是個謎。(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