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響九霄》等將角逐第十三屆“文華獎”
由文化部、廣東省政府主辦,廣州市政府承辦的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將于5月10日至25日在廣州舉行。河北省京劇《響九霄》、河北梆子《女人九香》、話劇《日出而作》入圍參評劇目,將角逐第十三屆“文華獎”;魔幻劇《黃粱夢》作為參演劇目,將參加展演。
中國藝術節是我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的國家級藝術盛會,每三年舉辦一次,自1987年至今已成功舉辦八屆。本屆藝術節期間,共舉辦98臺各種門類的文藝演出。其中,從全國200多臺劇目中精選出來的65臺專業劇目將參加“文華獎”評獎演出,13臺優秀劇目將參加展演。據介紹,我省參加本屆藝術節的劇目數量在全國位列第二。
據悉,本屆藝術節期間,還將舉辦第十五屆“群星獎”評選,我省的河北梆子小戲《審女婿》、評劇小戲《那片棗樹林》有望入圍戲劇類別的決賽。
“書法與文學#8226;劉家科新作展”舉行
由中國作協、中國書協、河北省作協、河北省書協、河北省老區建設促進會聯合主辦的“書法與文學#8226;劉家科新作展”近日在河北省博物館舉行。
劉家科是集作家、書家和社會活動家于一身的復合型藝術家。此次展出作者以“書法與現、當代文學”為主題的作品,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當代散文書作90幅”選錄,是以作者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的散文集《鄉村記憶》為素材創作的書法作品;第二部分“行草新詩一百首”選錄,是以“五四”以來的新詩為素材的書法作品;第三部分“書論手稿30篇”,是作者關于“書法與文學”系列文章的手稿。劉家科既在創作上探索書法如何表現現、當代文學,又在理論上研究書法與現、當代文學的文脈關系;其作品最大尺幅為八尺整幅,最小不足為32開紙型的手札,主要為行草書作。應該說,這是在當代背景下,續接書法與文學淵緣及文脈的新嘗試。(劉賢/文并圖)
唐山市文聯美術創作研究中心掛牌
日前,唐山市文聯美術創作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在唐山學院大唐畫院舉行掛牌儀式。
唐山市委宣傳部部長郭彥洪在致詞中表示,近年來,全市美術工作者積極推進文化名城建設,圍繞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市文聯美術創作研究中心的成立,將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營造濃厚學習氛圍,讓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美術作品,不斷推進全市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在掛牌儀式上,對第十一屆全國美術展獲獎者進行了表彰,“春天的約會”——孫震生個人畫展也同時開展。何家英、郭彥洪、侯志宇為獲獎者頒發獎牌并參觀畫展。
全國美術展覽是我國美術界最高規格和水準的展覽,每五年舉辦一次。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一屆全國美術展中,唐山市孫震生的作品《回信》獲得金獎,這也是我省參加全國美展史上的唯一金獎。
樂亭縣被命名為“中國曲藝之鄉”
日前,“中國曲藝之鄉”掛牌儀式在河北省樂亭縣舉行,這是該縣繼被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皮影之鄉”之后獲得的又一殊榮。
作為中國北方主要曲種的樂亭大鼓,說唱結合,韻散相間,在以冀東為中心的廣大農村普遍盛行。樂亭大鼓在近400年的發展歷程中,將樂亭地域文化內涵寓于群眾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之中,對北京琴書、東北大鼓、唐劇等姊妹藝術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較深的影響。是中國曲藝百花園中一束絢爛的藝術奇葩。此次該縣被“中國曲藝之鄉”,為樂亭大鼓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和契機,將極大地促進樂亭縣文化事業特別是曲藝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農家書屋工程惠及萬千農家
“要奔小康路,先要多讀書”“如今農民跟時代,鋼筆本子隨身帶;不打麻將不摸牌,有空就到書屋來”“讀書看報取真經,富了腦袋富口袋。”在滄縣薛官屯鄉李龍屯村,農民新編的順口溜道出了農家書屋給他們帶來的實惠。村黨支部書記李守山說,現在村里看不到從前“3個月種田,3個月干閑,3個月過年,3個月耍錢”的現象了,為致富大家都忙著到書屋“充電”。趕上陰天雨天,農家書屋里更是座無虛席。
作為黨中央實施的一項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農家書屋工程在解決農民買書難、看書難,促進農民科技致富,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推動、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下,目前,河北省已建成上萬家農家書屋。
河北省新聞出版局負責人李曉明說,農家書屋工程已成為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心系“三農”、服務群眾的新平臺,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目前,全省已有6341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與6440個農家書屋建立了幫扶關系,捐贈圖書500多萬冊;舉辦講座267場次,受益農民500多萬人。河北師范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省內47所高校組建農家書屋幫扶小分隊91支,開展幫扶活動120多場。
蔚縣民間善款修繕80多處文物
蔚縣是文物大縣,有各類歷史文化遺存點1610處,其中古建筑達800多處。在政府維護資金短缺的情況下,該縣積極引導普通群眾參與到文物的保護修繕中。據不完全統計,5年來,該縣群眾共捐資1800多萬元,修繕了22個鄉鎮60多個村的80多處文物點。
南留莊村建于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為了不讓村里的文物破敗下去,村委會多次召開黨員會、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大會,商議搶救村里的文物古跡,最后達成一致意見:自籌資金維護。村委會號召捐款,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門永章帶頭捐款3萬元。在他的帶動下,村民有的3000元,有的50元,踴躍捐款。短短幾天,就收到950人次的捐款24.67萬元。
蔚縣的群眾為什么會對修繕文物情有獨鐘?蔚縣文管所所長李新威說,這一現象的出現離不開文保部門的積極引導。在代王城、暖泉、宋家莊3個文物眾多的重點鄉鎮,每逢趕大集,都會有文管所的工作人員為群眾講解文物保護知識,發放宣傳材料。縣電視臺也時常播放《千年古縣——蔚州》《蔚州古建筑》《蔚縣古堡》《蔚州古戲樓》等文物文化專題片。“今年年底,我們還準備對維修古建筑的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向社會發出學習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