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唱戲憑嗓子,店鋪憑幌子”。幌子也叫“招幌”“招牌”。它在我國流傳的歷史很悠久。在商業宣傳的標志中,幌子花樣最多。它是招引顧客的獨特標記,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象生動,簡明醒目,一目了然。從幌子的圖像、形狀、色彩看,大都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它的成雙配對和吉祥內容,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美滿的追求。
過去張家口市內和各縣、鎮的店鋪門前都有幌子,今天仍有掛幌子的店鋪,不過大都是實物,太單調沒有特色了。幌子有常年性的,也有季節性的。常年性的幌子,又分形象性、象征性和實物性三種。常見有幌子的店鋪,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飯店幌子。我們常看到,不論大小飯店(飯館)都掛“籮圈幌”,上面有三根細繩吊著,下面有白紙或布剪成的花兒,這是燒麥和花卷形象化的表意。中間的籮圈兒,代表篩面粉的竹籮和蒸饅頭包子的籠屜。最下面是難以記數的白布條兒,象征著煮沸的面條兒。這種幌子又分紅、藍兩種,紅色是漢族飯店的象征,藍色表明是專供回民用餐的,即清真飯館兒。還常在店外懸掛一個木牌上繪的瓶、壺,并書寫回文“清真古教”四個字,四周邊為“子孫萬代”的葫蘆圖案。下面系有藍布條的為小吃店。
過去飯店掛幌子很有講究,不能隨便掛。能承辦酒宴和烹調技術高、并有山珍海味的大飯店,如市里的宴賓樓、萬福春、一枝香,宣化的朝陽樓等,掛四個以上幌子。還掛有“包辦酒席”“喜慶宴會”“家常便飯”“內有雅座”等精美的招牌。經濟實惠的中、小飯館掛二至三個幌子,如橋西的山東館等。沒有固定門臉,在街上擺攤兒賣饅頭、燒餅和老豆腐的,只能掛一個幌子。
二、藥店幌子。過去的中藥店,既出售中醫先生所開藥方的抓劑之藥,也賣制成的丸散膏丹等中成藥。門外的招幌藥樣較多。常見的多是門外左右各懸掛一膏藥幌子:上端為一三角形木板或銅板,用黑漆涂圓心,為半貼膏藥狀;其下為方形,上涂黑漆圓心,為一貼膏藥狀;再下是一半貼膏藥形狀;最下面綴一對魚兒或扁葫蘆。膏藥代表各種名貴藥材,雙魚表示童叟無欺。
也有的大藥店,在門外豎一沖天的幌子。一般為一丈多高,寬一尺左右,涂白漆寫黑字。常見的寫有“精造潔湯劑飲片”“應癥丸散膏丹”“各地生熟地道藥材”等。門匾兩旁常掛“調元氣”“養太和”橫幅。也有掛三串大珠子象征藥丸的,下綴三對小魚兒,以示滋補之意。如南山堂、春和玉等名藥店,都掛這樣幌子。
三、當鋪幌子。當鋪為人們以物典當的地方,今天也有。過去的當鋪墻上常寫一大而醒目的“當”字,或門外掛一寫有“當”字的長方形木牌。也有的掛或寫“茂財”兩個大字。店外左側高掛一幌:在一高圓的立柱頂端是一條橫置的龍,龍頭下掛串銅錢或圓珠子模型。這是為啥呢?好多人說不清。看了晉劇《串龍珠》(也叫《五紅圖》)才知道,原來這和一民間傳說有關。相傳,元末明初,開當鋪的康茂財老板,最講信義。義士侯伯即為救好漢郭廣清,去典當傳家寶串龍珠,并為此遭害,最后起義……
四、其他店鋪幌子。永升元、合元等茶莊(鋪)門前掛一寫有大“茶”字的幌子。茶館,也稱“茶園”“茶店”“茶社”。如仁和軒和瑞蘭軒等茶館,大都在門前掛個夸張性的大茶壺。酒館和賣白酒的店鋪,掛個大酒壺,也有掛酒仙劉伶圖像的。干鮮食品店,如市里橋西的永發和等,一般都掛有“八仙”幌子,四塊木牌兩面彩繪著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等八仙人物。一是表示吉利,八方進財。二是取“仙”字諧音,說明貨物好、新鮮。
象征性的幌子,如理發店門前兩旁的“轉燈”或白布塊幌子。轉燈像長圓桶狀,燈罩上涂有紅、白或加藍色相間的色條兒。不安轉燈的理發館,掛一帶有紅花邊白布條幌子,象征毛巾。相傳,剃頭匠擔子一頭豎根短木桿,桿頂刻著龍頭,上面掛一黃布條兒表示圣旨,稱它為“代詔”。后來“代招”變成磨刀布了,現在理發店的師傅在給人剃頭和刮臉前,都要在一厚布條上用勁磨擦幾下刀子。
季節性的幌子,多是應時的糕點食品店,如過去橋西的天裕興、升茂號等點心鋪。他們每到夏天暑期賣消暑的綠豆糕時,就掛此模型招牌。中秋節時,在門前掛起大月餅或團圓的模型幌子,有時還掛“嫦娥奔月”的圖像,來招引顧客。(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