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偉,1968年出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河北省書法家協會省直分會副主席,河北省書法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榮獲2004年第十屆河北文藝振興獎(政府獎),2001年全國第四屆書法楹聯大展全國獎,2003年首屆“杏花村杯”全國電視書法大賽銀獎,2008年第二屆草書藝術大展銀獎,作品入展2002年首屆中國書法蘭亭大展,全國第七、九屆書法篆刻展等幾十項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大展。
吳昌碩先生39歲開始畫畫,很有道理。我也39歲畫畫,也有我的道理。原因在這里一兩句話說不明白。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只有這樣我的藝術人生才有可能完整,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藝術觀念,實現藝術人生的轉折,真正成為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守望者。正因為如此,我改變了我自己。
在書法領域,我強調書法的藝術性,而且這種意識越來越強烈。當代書壇提出的“藝術書法”是有道理的,它把“藝術書法”與“寫字”分得很清楚。但搞“藝術書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最低層面也得讓觀者產生視覺上的愉悅和沖動,僅此一點就必須有扎實的基本功和觀念上的突破。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感覺到書法的藝術性背后還應該有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書法的文化性,它屬形而上的意識范疇,幾千年來對書法品位和境界一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書法作品產生的精神愉悅都來源于此。一個作品的乏味、俗氣、蒼白一定是“文化性”出了問題。書法藝術性和文化性的關系也應該是十分明確的,藝術性是基礎,是能力和才氣,文化性是人文精神的詮譯,是書法藝術追求的終極目標。
初涉繪畫,喜歡文人畫的一筆草草,水墨相發,韻味十足。強調書法寫意在繪畫中的運用。但其中少了些蒼古和厚重,其文弱與輕薄脫離了我的審美取向。于是上追宋元,領略宋元繪畫的博大與精微,用內心的唯美情結解讀傳統,回味遠古的氣息。與此同時,遠古文明質樸的品格和原始的沖動震撼了我的心靈,稚拙的造型、大紅大綠的色彩反襯出當代繪畫的靡弱和膽怯。這是一種古老而神秘的力量,是當代藝術的圖騰,等候我們去傳承與守望。
現在的我很隨性,手中的筆也隨著思想的轉變捕獲著激情,或拿來主義,或原創,或構成,甚至“杜撰”,不按規律出牌,也許這就是我的藝術規律吧。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