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3年,日寇占領了東三省以后,妄圖把勢力延伸到華北,于是挑起爭端出兵熱河。時任熱河省主席的湯玉麟一槍不發,率領自己的部下全面撤退,使得日軍輕易占領了熱河19萬平方公里土地。大量的難民為了逃避日寇的迫害,紛紛舉家逃往北平,而在這逃亡的人群中,一個只有14歲的孩子也隨著父母經歷了國土淪陷、流離失所。這樣的經歷給他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得革命的種子根植在了這個幼小的心靈中。
在隨后的求學生涯中,這個出生于河北省豐寧縣鳳山鎮的孩子用了無數的名字,郭恩大、郭蘇、偉倜、健風、湘云、登云、丁云、曉船、袖春等都是他使用過的名字,人們提到這些名字也許都會非常陌生,但是,他最終使用的一個名字,使自己在中國詩歌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印跡,這就是郭小川。
1937年,對于郭小川來說應該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這一年,隨著盧溝橋的槍聲響起,全民族的抗日戰爭爆發,廣大的知識青年也積極投入到抗日戰爭的洪流中。此時的郭小川,也像大多數的青年一樣,尋找著自己的抗戰道路,他離開了北平,前往他心目中的革命圣地延安。在到達太原的時候,他遇見了一支八路軍抗日隊伍,從此郭小川開始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參加八路軍以后,郭小川在一二〇師三五九旅先后擔任宣傳、教育和機要工作,懷著滿腔的愛國激情,他將自己的熱情全部投入到工作中,隨后,由于工作成績突出,又在1941年被派到延安馬列學院等單位學習和工作。在馬列研究院文藝理論研究室,他大量閱讀西方文學名著,積累了大量的文學知識,為自己以后的詩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抗日戰爭中,郭小川將自己滿腔的熱血投入到了詩歌創作中,這一時期他寫下了《滹沱河上的兒童團員》《我們歌唱黃河》《草鞋》《老雇工》等詩篇。從藝術的角度來講,這些作品非常稚嫩,但表達了詩人熱愛革命生活的真摯感情,也初步顯示了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動人場景的藝術功底。
抗戰勝利以后,郭小川主動提出回家鄉,參加并領導了家鄉的清匪反霸和土改運動。在這段時間內,他很少有詩歌創作,而是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革命工作中。但是正是這一段革命生活,豐富了詩人自身的思想理論修養,為他以后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1955年秋,由于工作需要,郭小川從中共中央宣傳部調到中國作家協會,擔任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兼秘書長,并且負責《詩刊》的編輯工作。詩人積蓄的革命激情得到了噴發,他以強烈的革命責任感和火一般的戰斗激情,重新開始了詩歌創作。在詩歌中,郭小川為新社會高唱贊歌,熱情贊揚社會主義,將自己對新社會的熱愛充分地表達出來。他的詩歌表現了從來未有過的磅礴氣勢,唱出了那個時代的強音。
隨后,郭小川的創作激情一發不可收拾,憑借著一腔熱血和豪情,創作了許多充滿革命激情、膾炙人口的詩篇。陸續寫出《向困難進軍》《在社會主義高潮中》《閃耀吧,青春的火光》等以《致青年公民》為總題的組詩,他的詩歌創作進入到了一個爆發期。
郭小川自己在回憶這段創作經歷的時候說道:“當我因為走上文藝崗位而重新寫作的時候……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號角已經響徹云霄,我情不自禁地以一個宣傳鼓動員的姿態,寫下一行行政治性的句子,簡直就像抗日戰爭時期在鄉村的墻上書寫動員標語一樣……我愿意讓這支蘸滿了戰斗熱情的筆,幫助我們的讀者,首先是青年讀者生長革命的意志,勇敢地投入火熱的斗爭。”
顯然,他的目的達到了,憑借著自己政治家的頭腦、創業者的胸懷、戰士般的嫉惡如仇,郭小川的詩歌成為時代的號角,在青年讀者中間產生了強烈的影響,鼓舞了一代人的革命激情。
但是,郭小川并沒有被成功沖昏頭腦,他清醒地意識到,文學畢竟是文學,詩歌本身需要更加新穎而獨特的東西,而詩歌的源泉則來自人民群眾的生活,他在創作中努力克服議論多于描繪的缺點,不斷地在題材、思想內容、藝術形式上進行積極探索,寫出了很多具有創新精神的詩歌,包括敘事詩《白雪的贊歌》《深深的山谷》《一個和八個》和長篇敘事詩《將軍三部曲》、敘事詩《嚴厲的愛》以及抒情詩《望星空》。
在這些詩篇中,郭小川已經不再局限于利用鼓動性的政治語言來感染讀者,而是積極挖掘人民群眾和革命戰士心靈的魅力,突出展示這些人物的精神價值。從他們平凡的生活中提取出不平凡的亮點,通過巧妙的構思,引出讀者對于革命和生活深刻的思考,而不是短暫的激情和沖動。
進入到上世紀60年代,郭小川的詩歌無論是從藝術還是思想上,都更加成熟。此時,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遭遇到了嚴重的困難,但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萬眾一心,為了建設祖國、保衛國家,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詩人也受到時代的感召,寫出了反映這個時代嚴峻而又意氣風發的篇章?!稄B門風姿》《鄉村大道》《甘蔗林——青紗帳》和《秋歌》等充滿革命英雄主義和強烈戰斗氣息的詩篇,激勵了廣大的人民群眾。
1962年,郭小川擔任《人民日報》特約記者,在以后的幾年中,詩人走遍了全國各地,西到沙漠,東到大海,北到雪原,南到海島,體驗了全國人民各種斗爭生活。他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寫出了《林區三唱》《西出陽關》《昆侖行》和《春歌》等飽含激情的詩篇。詩人用崇高的精神狀態,把自己同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用犀利的眼光觀察世界,得出獨到的見解,使作品服務于人民,忠于現實生活。這時的郭小川已成為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優秀詩人,成為當之無愧地可以兼有戰士和詩人這兩種稱號的人。
十年浩劫,郭小川也沒能幸免?!拔母铩钡娘L浪驟然而起,郭小川也不斷地接受隔離審查,遭到了無情的批判、批斗、抄家。他曾被送往湖北咸寧“五七”干校勞動改造。
即使在被反反復復圍攻、誣陷、迫害時,郭小川也沒有屈服,依然用自己的筆桿作為武器,以剛直不阿的氣概表達著革命戰士不畏權勢、不畏強暴的情操和信念。
1975年9月,郭小川被關押在天津市郊的團泊洼干校隔離審查。困難并沒有磨滅詩人創作的激情,在詩歌中他寫到:
是戰士,決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鐘;
要革命,決不能止步不前,哪怕面對刀叢。
受到毛澤東關于《創業》批示的鼓勵,他以無產階級的英雄氣概、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寫下了《團泊洼的秋天》《秋歌》等投槍匕首式的詩篇。
1975年國慶后,郭小川恢復了自由之身。由于當時的政治形勢依然不是十分樂觀,在老部長王震的保護下,郭小川離開北京,到外地躲避風波。
第二年的10月,身在河南的郭小川雖然不知道形勢會發生什么樣的轉變,但是,憑借著革命戰士敏銳的嗅覺,他感受到了一些細微的變化,于是,他計劃到河南安陽訪友,然后啟程前往北京。來到安陽的時候,他就聽到了粉碎“四人幫”的消息,這使得詩人內心無比激動。18日夜里,郭小川習慣地點燃香煙,躺在床上,回味著“四人幫”被粉碎的喜悅心情,興奮地翻來覆去無法入睡,于是只好服用安眠藥來幫助睡眠。就在詩人進入夢鄉的時候,由于手中的煙頭沒有熄滅,引起了嚴重的火災,才華橫溢的詩人最終在無情的煙霧中窒息身亡,走完了自己革命而又富有激情的一生。(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