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好,胃口就好,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
寫李嘉存的“表揚稿兒”,少不了要提到這句十多年前讓他一舉成名的廣告詞。沒辦法,有時候,“吃嘛嘛香”幾乎成了李嘉存的另一個名字了,不管后來他又出演過什么重要或不重要的角色。甚至,有很多人并不知道李嘉存是個“說相聲的”。
跟嘉存走在一起,我曾親歷,那些一時叫不出他名字的路人,“吃嘛嘛香”四個字脫口而出。這種情況嘉存一定見得太多了,不管人家叫他“李嘉存”,還是“吃嘛嘛香”或者“身體倍兒棒”,他對人照樣是點頭、微笑、口稱“你好”。
與嘉存訂交有年,對其“亮點”還算熟悉。今擇其要,公之于眾,以彰其德也者。
“兄弟”
李嘉存是回族人,1954年出生在北京珠市口四圣廟。所以,他的繪畫作品經常鈐“四圣廟娃”的印章。
嘉存待人厚道是出了名兒的。在朋友圈子里,嘉存的人品好,眾所公認。他對人坦誠、熱情、厚道。
所以朋友就多。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達官貴人、平頭百姓,都能跟他交上朋友。
2007年5月4日,嘉存在香港辦個人畫展,捧場的光從北京就飛過去好幾十人,差不多快趕上包機了。這些人中,相聲演員多、書畫家多、明星熟臉兒多——整個一“許三多”啊。
2009年3月18日,嘉存在北京坦博藝術中心繪制三丈長巨幅國畫《英雄圖》。畫巨畫,受諸多條件限制,趕上一次不容易,朋友們都去“共襄盛舉”。人員遠超預計數量,中午準備的盒飯不夠,只好臨時買來不少包子。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嘉存的人氣。
給他打手機,接通后聽到的第一句話一定是“兄弟”。純正北京味兒,聽得人心里暖暖的,眼前馬上浮現出他那張全國人民都熟悉的笑容可掬又憨態十足的臉。
既然被叫作“兄弟”,我也只好把對他的稱呼從“李老師”改為“大哥”了。親切倒是親切了,輩分卻變了。
咱豈不是占了便宜?
尊師
嘉存對師父孝敬也是出了名兒的。
嘉存愛好廣泛,兼擅多藝。其中,有四門兒都是拜過名師、得過真傳的。說相聲的師父是全總文工團高英培先生,繪畫師父是中央美院康寧教授,書法和京劇師父是首都師大歐陽中石教授,唱京劇老旦的師父是一代老旦宗師李多奎的女公子李世英老師。
嘉存可不像有些人那樣,拜名師只為給自己鍍鍍金。他給這些師父磕頭之后,實實在在地認真學習,請益問藝。
2008年是嘉存的師祖、老旦宗師李多奎先生的110周年誕辰。嘉存好幾年前就張羅著給李多奎先生出版大型畫冊。跑贊助、找資料、請人題詞,忙前忙后,事必躬親,直到畫冊如期出版。
跟康寧教授學習繪畫30年,術有專攻,日益精進,如今已儼然演藝圈中著名畫家。他經常把師父接到他的“北京南城二吃堂”,一住就是好幾天,貼身學習,親炙芳澤。
不光對自己的師祖、師父恭敬,對于其他長輩、同輩的藝人和朋友,嘉存也一向持禮甚恭。2007年春節,嘉存在他的老家河北文安演出。見到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裴艷玲先生,嘉存老遠就一邊叫“裴老師”,一邊作揖、鞠躬,禮敬有加。其實,裴艷玲先生比他也大不了幾歲。
炒疙瘩兒
嘉存是美食家,走南闖北,遍嘗人間美味。不熟悉他的人,從他那豐滿的“身段兒”或許也能揣摩出一二。
實際上,嘉存不僅是美食家,還是烹調“大師”,他的朋友們大多接受過他親自下廚招待。嘉存下廚咱見識過,一定是廚衣、廚帽全副武裝的,不愧是專業出身。他少年學廚藝,蒸、炒、煮、烙、跑堂、站灶的“絕活”無不學遍。
他的黃燜牛肉、糖醋魚塊兒、獨面筋兒、烤牛肉都是朋友們常點的“保留節目”。他烙的棋子燒餅更是絕活兒。據說,一次,侯耀華聽說嘉存的燒餅做得好,想嘗嘗。嘉存做好后送過去,空肚兒等著的侯哥兒一氣兒吃了七個,連連說:“好吃,吃燒餅找嘉存,沒錯!”嘿,聽著怎么那么像廣告詞兒!
還有一回,嘉存說相聲的師父高英培先生因心臟病住了醫院,好幾天沒正經吃飯。高先生對別的食物一點胃口也沒有,就想吃糊餅。李嘉存回家烙了玉米面兒蝦皮兒白菜糊餅,又花兩毛錢在醫院門口的煎餅攤上熱了熱,然后才捧到師父面前。
“我師父就跟沒吃過飯似的,吃得那叫香,不一會兒半張餅就進了肚。正吃著呢,護士急匆匆地走進來問干什么來著。原來是心臟監視器顯示高老的心臟跳動有很大的波動。當知道是因為高老吃了這么多糊餅時,護士說什么也不讓再吃了。”事情過后,嘉存如此繪聲繪色地描述。
高英培先生說:“我徒弟孝敬我,孝敬得差點要了我的命。不怨我嘴饞,怨他做得好。”
嘉存做京東肉餅,“買肥瘦的鮮牛肉做餡兒,用大蔥、黃醬、花椒水兒摔肉餡兒,把肉漿摔出來,烙出來的餅要兩層薄薄的皮兒,中間一層厚厚的餡兒,舍不得擱肉可不行”,這是他向人家傳經送寶呢,“早年間的京東肉餅可以用秤鉤子勾著當幌子,愣掉不下來,您說這肉餡摔得多地道。”
不過,嘉存最拿手的,還得算是炒疙瘩兒。
炒疙瘩兒是北京名吃。過去北京城做“炒疙瘩兒”最有名的館子共有兩家,這兩家都在宣武區,并且相隔不遠。一個是位于大李紗帽胡同的“恩元居”,另一個是位于藏家橋胡同的“廣福館”。可這“嘉存牌兒”炒疙瘩兒,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手藝,全北京找不出第二家。”
俺有口福,曾品嘗過嘉存的炒疙瘩兒。怎么形容呢?美味這東西,再生花的妙筆也無法替代味蕾的感覺,您就自己發揮想象力吧。
齋號
嘉存愛讀書,也愛藏書。他收藏最多的是書畫圖書,書房幾乎就是一個美術圖書館。畫室也講究。不光住宅里辟有專門的畫室,這幾年有了單獨的工作室,畫室里一張堪稱中國第一長的畫案足有十來米長。
書房和畫室是他最愿意得的地方。用他自己的話說,“不管拍戲多忙多累,只要回到家中,就忘卻了勞頓和煩惱”。
嘉存的書房、畫室的名字,都頗有講頭。
一曰“三不齋”。對于這個名字,嘉存解釋為“不躁、不滿、不油滑”。這不僅是他做人的準則,也是他為人處事的真實寫照。
二曰“二吃堂”。在嘉存的眼里,“吃苦”“吃虧”是世界上最正常也是最便宜的事情,他的精神寄托與人生幸福,也出于此。
三曰“存善小屋”。系從他的名字“嘉存”和他夫人的名字“高善”各取一字得之,兩人一向相敬如賓,恩愛和諧,“存善小屋”既是兩人愛情的見證,也提醒自己處處與人為善。
四曰“伴牛堂”。嘉存喜歡收藏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以牛為題材的藝術品。外出拍戲,經常背著“牛”回來。嘉存說,他最喜歡郭沫若的《水牛贊》,贊揚牛死活是為了人民,牛是和平勞動的象征,是獻身精神的象征。牛的精神也是他一輩子要追求的。
嘉存對畫紙很挑剔,他藏了不少民國時期的上好宣紙。嘉存說,自己在這方面很摳兒,由于這些宣紙保存下來極其不易,所以一般情況下,舍不得在上面揮毫潑墨,怕把那些寶貝給糟蹋了。
嘉存的書房里,掛著一副朱熹所作對聯:“浮躁一分到處便招憂悔;因循二字從來誤盡英雄。”此系嘉存之座右銘乎?不浮躁、不因循,在他的繪畫作品里,也同樣可以窺見這般追求。
專業
跟嘉存熟了,免不了開玩笑。有一次,我把他所擅長的幾門藝術進行排序:繪畫第一、京戲第二、影視第三、相聲第四。十分夸張地把他的職業——相聲給排在最后。
嘉存并不生氣,小嘴兒一咧,哈哈大笑。
他當然知道,這是朋友之間的調侃。咱豈能忘了,人家是鐵路文工團說唱團的專業相聲演員。問題是,朋友之間,表揚對方的專業多么好,就不好玩兒了不是?
別人跟他說“吃嘛嘛香”時,嘉存常常跟一句:“吃嘛嘛香,干嘛嘛不成。”
這當然是自謙之語。
嘉存的繪畫絕對是專業水平。演藝圈里有書畫愛好的人不少,如藍天野、張金玲是畫花鳥的好手,趙忠祥擅畫驢,郁鈞劍、唐國強、張鐵林酷愛書法,但像李嘉存那樣對繪畫癡迷得還真不多。他自小酷愛書畫,46歲又入中央美術學院學國畫。除了一直向康寧教授學習外,他還問藝于趙寧安、郭怡琮、張立辰、郭石夫等名家。嘉存善花鳥畫,近取齊白石、李苦禪,遠溯八大山人、石濤、吳昌碩。
由于繪畫成就斐然,李嘉存被香港教育科學研究院聘任為客席教授。
嘉存愛唱戲,人又好說話,只要有場合,又有人起哄架秧子,總少不了他唱的京劇。前幾年他喜歡唱花臉,傳統戲唱《鍘美案》《遇后#8226;龍袍》,現代戲經常唱《沙家浜》的“想當初”。嘉存唱花臉也師出名門,是跟“發小兒”、花臉名家楊燕毅學的。這幾年不怎么唱花臉了,改唱老旦,專門拜了李世英老師。《釣金龜》《八珍湯》等老旦戲,嘉存都能整本大段地唱。
除了在一些演出或聯誼活動中演唱外,嘉存也經常在他的“二吃堂”演唱。約上專業琴師,請來三五好友,哼兩段西皮、唱幾句二黃,一種“很中國”的情調在廳堂里彌漫開來。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