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說,我和文聯應該有不少故事。上世紀80年代末,在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任文藝處長期間,可以說是常來常往。后來,當了十幾年的文聯副主席,同時還是影視家協會主席,而且,至今還賴在影視家協會主席的位子上。雖說是社會職務,不駐會,但選舉、開會、評獎等諸如此類的活動,參與還是很多的。有時還可以說是進入了決策層。可不知為什么,這些年復一年的日常工作,似過眼煙云,并沒在我腦海里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說起文聯來,我依然想起的是那些陳年舊事,是北馬路十九號省文聯那灑滿陽光的小院……
當時的北馬路十九號,對河北的文化人來說,也許并不陌生。那是典型的大雜院,也是文化人出入的重要場所。文化廳、教育局就在隔壁,而他們的宿舍樓就在院內。省出版局以及下屬的各出版社,還有省群眾藝術館,都在院內占一席之地。省文聯被擠在西北角,只有幾排平房,很不起眼兒,說是小院并非謙虛。
我第一次走進這個小院,是1972年春天,那年26歲。說來真夠幸運,是受作家張慶田之邀,來談談我們的稿子。這對一個初學乍練的作者而言,可以說是喜從天降。我起了個大早,從安平坐小火車趕到前么頭,然后轉乘火車來到了石家莊。一路上激動、興奮之余,又有些惴惴不安。張慶田的名氣可不算小。我讀過他的《對手》《“老堅決”外傳》,也看過他的長篇小說《滄石路畔》。作品生活氣息濃郁,格調樸實明快。這樣一位有名的作家,是那么容易見的嗎?再說,自己寫的那叫什么呀?半土不洋,四六不靠,怎么能入他的法眼!
我走走問問,終于來到了文聯門口。那時,緊張得手腳沒處放,怯生生地向門衛說明了來意。門衛告訴我他在第幾排第幾個屋。看我有些茫然,索性走出門來,大聲喊道:“慶田,老張,有人找!”我感謝門衛的熱情,可多少又有點吃驚。可就是這隨意、親切的一聲喊,使我的緊張心情緩解了不少。我想,這里雖說藏龍臥虎,頗有幾分神秘,但卻沒有一點“衙門口”的威嚴和作派。這叫人感到輕松而親切。
張慶田熱情地接待了我。他當時的辦公室,用一個字不好形容,兩個字便能概括:簡陋。典型的“一桌一椅而已”,不,北面的窗下還有一桌一椅,顯然,還有人和他一起辦公。他說話直截了當,但又不失隨和。問完基本情況之后,談話才進入了正題。我不好意思地說:“這是第一次投稿,讓您見笑了!”他鼓勵我說:“這還算不錯,誰都有第一次。文字還行,學生腔太重,故事也一般,都似曾相識。”我心服口服。他說的稿子,是我和一位同事,在安平趁下鄉之機,搜集的6個抗日故事。慶田同志不辭辛苦,從中選出一個故事,親筆修改、潤色,要在《河北文藝》試刊第二期刊登。這所謂的“處女作”,自己要不說,外人大概很少有人知道。然而,這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卻是很關鍵的一步。自此,增強了自信,提高了興致,真的做起了作家夢。當年,在《河北日報》上又連續發表了《根深葉茂》等兩篇作品。第二年,更是喜獲豐收。省文聯(當時叫省革命委員會文藝領導小組)在新樂召開120多人參加的“定稿會”,從130多篇作品中篩選出51篇,而其中竟有我的3篇。
那以后,我就成了這個小院的常客,送稿,改稿,開會等,每年要來好幾次。在這里我認識了肖杰、劉哲、孟敏等諸位編輯,認識了老作家李滿天、田濤、張峻,詩人王洪濤、申身、韓放,還有能詩能文的堯山壁,能詩善書的旭宇,還有后來任文聯主席的著名詩人田間。給我的突出感覺是,這里的人們沒架子,容易交往。不管名氣多大,輩份多高,平日里說說笑笑,無拘無束。我挺喜歡這種環境。小院里沒有食堂,大門外和出版局等單位共用一個食堂。不管男女老幼,一律在窗口排隊買飯。客人來了也很方便,食堂里免費給提供碗筷。飯菜是簡單點兒,可大家圍坐在一起,照樣吃得有滋有味。
春去秋來,轉眼30多年過去了。作為會員之家的文聯小院,早已被林立的高樓所代替。不過,那小院給我的溫暖,以及激勵之情、培育之恩,將終生難忘。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