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大街、羊市街、羊市道、西街背后、紅影壁巷、和家巷、仁義巷……那街那巷,那店那鋪,那門那院,那人那事,這座城市的那片老城區,我是再熟悉不過了。
上世紀70年代,我在邢臺市那片老城區當郵遞員。至今憶念起那些街景往事,依舊記憶猶新歷歷在目。那條石鋪就的街道,那林立的板大門店鋪,那一座座高門樓大宅院,那普通又普通的人們——我的用戶,每每靜下來,總在我的心頭縈來繞去。
從人民劇場東側穿過曲徑通幽的大井巷,或從北大街穿過那道名叫七道彎的巷子,盡頭便是露天的老市場。修鋼筆的,說旱書的,玩雜耍的,剃頭的,修鞋的,鑲牙的,賣涼粉的,烤紅薯的,賣鼠藥的……林林總總,熱鬧非凡。再往南不遠便是這座城市號稱“王府井”的西大街。排列在街頭巷尾的攤點店鋪,各式各樣的招牌旗幌,腔調各異的叫賣吆喝聲,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人流……沿街沿巷角角落落彌散著濃濃的市井氣息。
那時我剛20來歲,日日來往穿行其間。投報送信累了,我常好從一位大媽手中買根冰糕,或一串冰糖葫蘆慰勞自己。我依稀記著那位大媽和我現在的歲數相仿,可從她那誠實的目光和滄桑的臉上,看上去比現在的我老了許多。還有一位姓洪的紅軍大爺我印象極深,當時他訂了一份《參考消息》,無論是盛夏還是隆冬,每當我去送報,他準用一種叫做“高粹”的茶葉末沏好水恭候我。
在那條郵路上我一跑就是6年。時間長了我才知道,我腳下的老城區竟是人們常說的“順德府有個好南關”的那個南關,并說是張果老當年買韭菜時,從山西太原一扁擔挑來的。老人們講,1945年秦基偉帶領八路軍解放這座城市時,就是首先從南關這一帶攻克的,那天夜里密集的槍聲一直響到黎明。從解放初直至改革開放前期,這座城市最負盛名的商號和文化場所,老雙盛鞋店、國營飯莊、百貨公司、新華書店、桐泰祥食品店、黑家餃子館、群眾劇場、人民戲院等,都分布在這幾條街上。一處南關擔當半座城市。南關這片老城區像一座博物館,更像是一本史書。一街一巷,一院一屋,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處處記載著古城的傳說、新生、變遷和厚重的文化底蘊。
“施工給您出行帶來不便,請諒解”“容我時間還您平坦大道”字樣的標語橫掛在老城區的墻壁上。“噠噠噠噠噠……”隨著巨大的轟鳴聲,履帶破碎機不斷用“錐子”撞擊著破舊的墻體,頃刻間老宅老院就轟倒成一片殘垣斷壁磚頭瓦礫……隨著城市的拓展,為實現那條街道多年來的南延夢,老城區像一個久經風霜的老人,將漸漸淡出這座城市的視野,成為眾多人相片里的記憶。取而代之的將是一條從它腹部穿過的通衢大道,大道兩側將崛起現代化的高大建筑群。
新生總是伴隨著陣疼,就像昨天為了這座城市的解放,為了這座城市的明天,總會有人作出犧牲。那一天我重返那片老城區,發現我昔年的用戶正在整理家當準備搬遷。就要向老屋告別了難免有些依戀和不舍,但從他們深情的回望中,我發現更多的是前瞻和憧憬。交談中我得知,李大媽和兒子去了郊區,王大伯暫且搬到了閨女家。為響應政府號召,如期配合搬遷,家家戶戶忙著搬家,街坊鄰里相互間議論著借住、租房、買房。嘈雜凌亂中演繹的一幕一幕,令我這個昔日的人民郵遞員感動不已。
那一天我回家很晚。返回途中,回望那片經歷了繁榮蕭條,而今又人去樓空的老城區和不遠處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一位偉人的聲音,久久,久久地縈繞在我的耳畔……人民,只有人民才是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等到那條街南延竣工,在我們享受便捷通達,為它的建設者慶功的時候,請不要忘記那里曾經居住過的普通又普通的人們!
——那街,那巷,那片老城區的往昔將永遠刻印在我心版;那街,那巷,那片老城區的未來,將很快展現在我的面前。(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