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產生和積累不能強求,但在時代轉型中,文化工作者應該恰當地幫助一下自己的文化。我曾在一個工藝美術學校演講,我說你們都是搞工藝美術設計的,原來的一套東西現在過年時已經不太適合用了,比如原來的兩扇門變成現在的一扇門,門神應該怎么掛呢,人們在過年時都是有避邪心理的,能不能想一個解決辦法?過去有一種獨坐門神,如果稍作變化,設計得很好玩,肯定會有市場。對聯、年畫都有不容忽視的發展空間。比如家里的年畫,如果設計得特別精美,裝在一個小框子里,何愁沒有顧客來買呢?我覺得我們的文化工作者應該多動動腦子,積極參與到這個時代的文化建設上來,主動擔當起時代轉型過程中文化傳承人的角色。
在時代轉型過程中,對文化而言,最主要的就是傳承。我們講搶救、講保護,最終還是為了傳承。搶救和保護并不是為了把舊的東西留下來,人們不需要的東西你要留也留不下來。所以傳承也少不了一些必要的變化。有些保留劇目,特別精的,還可以保留,而一般的,就必須要變化才能繼續存在。誰來實現這個變化?是知識分子。比如“千城一面”這個問題,我曾經在上海的一個座談會上說,造成這種現象,不僅官員和開發商有責任,設計人員也有責任。設計者要不是推卸責任的話,就不應該擔心領導的反對和商人的拒絕,就應該根據城市的特色進行設計,既符合城市的文化傳統,又富有新意,受到市民的歡迎,何樂而不為呢?為什么那個城市熱銷“美國小鎮”,你就在這個城市建一個“美國小鎮”;那個城市熱銷“英國郡”,你就把“英國郡”搬過來了,城市不就彼此一樣了嗎?所以我覺得知識分子對我們這個時代負有文化責任。我們這個民族,富起來,絕對沒有問題;但是富到哪里去,是一個問題。我們一定要富得文明,不失我們的氣質,不能當“暴發戶”。知識分子應當承擔起這個使命,以一種舍我其誰的精神,敢于發現并指出問題,在這個社會“急轉彎”的時候有所作為,讓我們這個民族不在文明上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