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下午飯后消閑,我踽踽獨行在縣城壩子的田埂之間,青青的田野,嘩啦啦的流水聲,綠柳叢中的鶯歌燕舞讓人早已將疲倦拋至九霄云外。田野間正茁壯成長的玉米苗讓人欣喜:“玉米苗長這么高了,火把節就要到了?!?/p>
說起火把節,各地彝族都有各地的過法,比如畢節彝區的百桌宴,烏蒙山的彝舞和兩人翹翹板,楚雄的蘆笙舞、左腳舞,火把圣地吉拉布拖的賽馬、摔跤、選美等等,可讓我無法從腦海中抹去的還是家鄉獨具特色的火把節。
我的家鄉在阿布乃托的山腰上,那里綠樹成蔭,空氣清新風光秀麗。記憶中,每年的火把節都是在地里的玉米棒子沒有長出來之前過的。
過節的頭一天叫“朱古次”彝語為洗家什。不僅把鍋、碗、瓢、盆全部清洗干凈,各家各戶還要把床單、被褥、衣服清洗干凈,把臥室、客廳、廚房打掃得一塵不染,把房前、屋后和院落的廢紙、污泥和樹葉徹底清掃干凈。
火把節一般都要過三天,第一天為“哉果子”,彝語為慶火把。這一天是整個火把節里最忙、最累的一天。早上公雞剛打鳴,母親就把我們幾個小孩全叫起來,一個幫著父親磨刀,一個幫著母親援蕎粑,蕎粑捏成巴掌樣的、鍋碗狀的、還有麻花狀的;還有一個幫哥哥燃火燒水。待父親磨完刀,母親挼完粑,哥哥燒燃火,就抓緊時間殺雞,殺雞時不能動刀殺雞,只能用手慢慢把雞捏死。我和爸爸、哥哥都各自抓了自己要殺的那只雞。我們那地方火把節時按家里男丁人數殺雞,我家有四個男丁,就得殺四只雞,而且殺雞也只能由男人動手。因為弟弟年紀小,他的那只雞就只能由爸爸幫忙捏死。我的任務是燒家里用來祭祖的那只仔雞,因為用來祭祖的雞不能傷著內臟,我只能使盡吃奶的力氣緊緊捏住雞脖子,任它怎樣撲騰著垂死掙扎都不能松手,直到雞伸直腿、垂下頭、閉上眼死了才能丟進盆中用開水燙??扇绻龅缴O強的雞,在你兩手發軟稍作休息的時候,好象死了的雞又會忽然緩過氣來撲騰,這時你就得再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讓它一命烏呼。不管耗去多長時間,只要我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任務,就會得到父親的連連夸獎,那時的我被父親夸獎后感覺心里美滋滋的。
在確定四只雞都死了后,將雞全部丟進大盆里,用煮沸的開水翻來覆去地燙后,把雞毛全扯下來裝進簸箕里,讓母親提起雞毛去路上撒雞毛。在我們那地方火把節中殺的雞,要把雞毛撒在路上,而撒雞毛是女人的任務。撒雞毛也得有一定技巧,即每次抓出的雞毛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要確保能從我家門口一直均均勻勻地撒到阿比家門口和他家的雞毛接上。每年火把節撒雞毛的母親對這個活兒也駕輕就熟了。當我們吃過雞肉出門時,村里的大街小巷、就像被鋪上了一層黃色、白色、黑色的雞毛地毯一樣。
吃過中午飯后,村主任阿羅大叔就在村頭喊開了:“學校上邊的帶刀,學校下邊的帶柴,一家必須派一個男人來殺過火把節的豬噦”。話音未落,全村的老少爺們手里拿刀的,肩上挑水的,背上背柴的,好像一群訓練有素的戰士一樣,上陣后各自在各自崗位上忙活開來。
木果組長的手上還提著一壺酒,(酒由男人不在家或者沒男丁的人家湊錢買)正向村后的核桃林里走去。
說是一家派一人,其實就是圖個團結、熱鬧,上了年紀的人都坐在一邊打牌喝酒,小伙子們有的負責燒水,有的負責潑水,有的負責刮毛,有的負責洗腸子,有的負責把豬肉砍成條狀的,剩下稍有文化的那組就負責稱豬肉,他們把肉平均分成五十幾份,再將心、肝、肺、腸和骨頭均均勻勻地分到每家每戶。
第二天為“哉果亞”,意為唱火把,早晨吃完飯后,老人們留在屋里喝酒聊天,他們聊孩子打工掙了多少錢,聊自家姑娘嫁到何處,聊今年莊稼長勢怎樣;婦女們則帶上幾塊早已準備好的雞肉、幾個蕎餅和幾斤桿桿酒到娘家“哉古”——回娘家拜火把節去了,回娘家的婦女第二天必須回家;年輕人則成群結隊地邀約著到各家各戶去喝專門為火把節釀造的蕎麥酒;我們幾個小伙伴則選上家里最大、最肥的幾只雞腿,躲在村后的大石頭下,在風和日麗中玩起了“瓦西格”——斗雞腳,斗到太陽落山,斗得雞皮綻開,雞肉成絲絲,直到把對方的雞腿骨斗折,方才罷休;小孩們則聚在自家門口的大樹下,大人給他們掛好的秋千旁舒心地蕩著秋千。他們一邊蕩著秋千,一邊唱著歌謠:“富家過節打肥壯的綿羊,窮人過節燒紅冠子的公雞,寡婦過節辣椒水下蕎餅,孤兒過節煮洋芋……”
第三天為“哉果沙”,意為送火把,是火把節里最重要的一天。這一天家里的每個人都必須在家,還要把剩下的蕎粑、雞肉、豬肉全部煮上;將釀造的蕎麥酒、包谷酒、燕麥酒準備好,相互串門,互致問候、請吃請喝。興致來時還要找幾副撲克牌來打金花、打升級湊興。
好玩的時候時間總是過得很快,轉眼之間天就黑下來了,年輕人帶著濃濃的酒氣,邁著踉踉蹌蹌的步伐,老人們懷著來年的火把節不知還能不能和兒孫同樂的心情,步履蹣跚地來到場壩。我們一幫小孩帶著自己精心準備的火把,帶上自家用蕨芨草包扎好的雞肉和蕎粑,爭先恐后地排成長列,等待著夜幕降臨,等待著村里的長輩點亮火堆點燃所有的火把。待到全村人都不約而同地來到壩子上后,只聽村長喊了一聲:“天已經黑盡了,可以點火把了”,隨即拿出打火機點燒了放在壩子中央的柴禾堆,我們也陸續點燃了自己的火把,一個接一個地隱進了村頭密不透風的玉米地里,揮舞著火把的同時,嘴里不停地念:“害蟲飛走吧,不飛走就燒死你;我們要豐收,我們要滿倉的糧食……”當火把被玉米葉上的露珠熄滅時,就互相幫忙重新點燃??癖贾屑词共鹊箮卓谜诔樘旎ǖ挠衩?,踩倒幾株茂盛的黃豆也無所謂。當跑得上氣不接下氣,長長的火把只剩胳膊長一截時,更要加快步伐,跑到歷年的送火場將火把堆成一堆,再把包好的雞肉、蕎粑丟進火堆里,讓它盡情燃燒,燒掉疾病,燒掉災難,帶來豐收和富裕。
夜空下蛙鳴悠揚,火花隨風飛舞。熊熊的火焰照得大人小孩男女老少滿臉通紅,照得襁褓中正吃奶的嬰兒停止吮吸,好奇地張望著火光照亮的世界。明代詩人楊升庵六月二十四日夜宿瀘山觀火把時寫道:“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斗落人間”。老夫子簡直把彝人的火把節寫得出神入化了。
在這火把節的夜晚,彝寨兒女盡情歡歌吧!祝福我們的未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