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不僅節約社會交易成本,也能有效地抑制現金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促進經濟金融的穩定發展。但目前受使用成本、受理環境、結算知識和安全顧慮等因素的影響制約了其推廣。本文以海南省為例,分析了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制約因素,并從降低使用成本、優化軟硬件環境、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和加大支付工具宣傳力度四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非現金結算;支付工具;推廣難點;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10)01-0086-03
我國居民長期以來習慣于錢貨兩訖的現金交易方式。部分公眾認為,現金交易比非現金交易更安全可靠,從而偏好現金交易;部分公眾則是對結算工具感覺陌生而選擇熟悉的現金交易方式;也有部分公眾是出于對結算工具的受理環境不滿意而不得不選擇現金交易。為充分了解影響非現金支付工具推廣的因素,本文以海南省為例,對各種支付工具的使用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800份,發放對象為海口市、三亞市、部分縣城(含縣級市)以及鄉鎮的居民。
一、推廣非現金支付工具的現狀和意義
(一)推廣非現金支付工具的現狀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支付體系發展報告(2008)》指出,2008年,我國使用票據、銀行卡、匯兌等非現金支付工具辦理支付業務183.27億筆,2008年人均發起非現金支付13.8筆,同比增長18.1%;流通中現金(M0)與GDP之比繼續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08年為11.31%,較2007年下降了0.79個百分點。銀行卡成為社會公眾消費使用最頻繁的非現金支付工具。截至2008年底,銀行卡發卡總量18億張,人均持卡1.36張,城鎮人口人均持卡2.97張,同比分別增長19.3%和17.4%;銀行卡持卡消費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比達24.2%,比2007年提高2.3個百分點,社會公眾用卡意識明顯增強,已初步形成持卡消費的習慣。對于海南省來說,2008年,共發生銀行卡業務10721.22萬筆,比2007年增長28.78%;票據業務424.13萬筆,比2007年下降10.89個百分點;匯兌、委托收款等結算方式業務880.89萬筆,比2007年下降40.51%。但從所有的非現金支付工具使用情況來看,2008年共發生支付業務1.2億筆,比2007年增長17%,非現金結算方式尤其是銀行卡結算在海南省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二)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意義
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意義有這樣幾方面:一是可以減少現金流通,降低社會交易成本。二是非現金支付工具即使出現遺失、被盜等情況,也可以申請掛失,提高了資金的安全性。三是增強了交易行為的透明度。現金支付缺乏中間環節,不利于監督,而非現金支付工具對于資金收付能夠全程記錄,對預防腐敗、防止偷逃稅款和惡意逃廢債務、打擊洗錢犯罪等起著重要的作用。四是可以使人們的生活方便快捷,代發工資、代收水、電、煤、氣、電話費等業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五是有效地堵塞了假幣流通渠道。假幣是與現金流通相伴相生的,如果在商品交易中改為非現金支付,就可以消除假幣帶來的危害。六是可以作為金融創新工具的載體。如通過票據貼現、再貼現可以實現資金融通,信用卡的使用可以使銀行信用服務擴展到消費領域。[1]

二、海南省非現金支付工具難以推廣的因素分析
在問卷中,我們對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現金交易的原因給出五個選項(要求被調查者僅選擇一項):A.使用現金不需要付出成本,而使用銀行卡等非現金支付工具需要付出年費、手續費等成本(使用成本);B.受理銀行卡的商戶還不是很普遍,使用起來不太方便(受理環境);C.對票據等非現金支付工具不太熟悉(結算知識);D.對網上支付的安全性還不放心(安全顧慮);E.其它。調查結果顯示,制約海南省推廣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非現金支付工具使用成本較高是最主要原因
《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出臺后,辦理人民幣基本結算類業務,包括銀行匯票、銀行承兌匯票、本票、匯兌等都需要向銀行支付一定的費用,如工本費、郵電費、手續費等,環節多、手續繁、成本高。而目前大額現金取款尚未收費,現金結算的成本相對較低,這使得很多個人和私營業主偏好于現金交易。調查結果統計顯示:39.88%的被調查者選擇A,占比最高(見圖1)。約四成的被調查者選擇現金交易是因為使用現金沒有年費、手續費等交易費用,人們認為非現金支付工具性價比并不高,因此偏向于選擇現金作為交易支付工具。可見,在選擇現金或其它支付工具時,價格問題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二)非現金支付工具使用的受理環境有待改善
調查結果顯示,31.75%的被調查者選擇現金交易的原因是“受理銀行卡的商戶還不是很普遍,使用起來不太方便”。根據此次對不同地域非現金支付工具使用情況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海南省居民使用最多的非現金支付工具是銀行卡和網上支付,占比分別為56.82%和21.50%,兩項合計將近占到非現金支付結算方式的八成。銀行卡被海南省不同地域的居民廣泛接受,而網上支付、電話銀行、票據和其它類別支付工具使用的地域差異較為明顯。其中網上支付和電話銀行在海口市的使用頻率最高,分別是鄉鎮居民的3.1倍和10.7倍,票據在縣城的應用最為廣泛,而鄉鎮居民則青睞于其它類支付工具,使用人數是海口市居民的5.2倍(見圖2)。由此可見,非現金支付工具在海口市推廣應用的比較好,而在包括三亞市在內的其它市縣和鄉鎮,仍然較為傾向于使用包括現金在內的其他類支付工具。
究其原因,主要是鄉鎮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硬件設施投放不足,受理環境不佳。由于城鄉經濟和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銀行卡交易和網上支付等非現金支付工具所需的硬件條件在海南省不同地區的配備很不平衡。大部分農村和城鎮由于缺少非現金交易所需的硬件條件,只能采用現金結算方式進行交易。調查表明,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二元化”特征類似,在支付結算環境上也呈現出城市與農村的“二元化”特征,在支付便利性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調查中極少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比例,鄉鎮的占比高達47.93%,是海口市的2.4倍,三亞市的3.5倍,縣城的2.6倍(見圖3)。
(三)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安全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現金作為一種支付工具具有無信用風險性、匿名性、直接支付性和終結性特點,而非現金支付工具并非法定支付工具,無法依靠國家信用,只能依靠銀行信用、商業信用和個人信用而存在。但由于我國征信體系還不完善、信用觀念淡薄、信用審核不嚴格,導致信用風險成為非現金支付工具發展面臨的最大風險。近年來屢屢發生的信用卡詐騙、網銀賬號被盜等事件更增加了人們對支付工具使用過程中的資金安全保障問題的疑慮和擔心。如圖1所示,12.38%的被調查者對非現金支付工具存在安全性顧慮。出于安全支付的考慮,部分居民會優先選擇現金交易。
(四)居民支付結算知識較為缺乏
調查結果顯示,13%的被調查者選擇現金交易的原因是“對票據等非現金支付工具不太熟悉”(見圖1)。由于金融機構對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推廣和營銷不到位,加上居民個人金融知識缺乏等原因,造成社會公眾對非現金支付工具的認識存在偏差,對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優越性缺乏了解。海南省對支付結算知識的宣傳普及,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地區的普及仍然任重而道遠。
三、海南省非現金支付工具推廣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非現金支付工具創新力度,降低使用成本
一是結合各地實際,加大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創新力度。銀行業金融機構要不斷完善網上支付、移動支付、電話支付等新型支付手段,開發適合城鎮和農村經濟社會特點的支付工具,如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聯社發行的“大海卡”等,滿足各個階層、各類群體的支付需求。二是要加大服務創新力度,增強支付產品營銷能力。通過采取優惠措施加快發展中小特約商戶,提高特約商戶的普及率,鼓勵客戶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提高持卡消費率。三是通過技術升級和整合營銷,降低銀行卡等各類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成本。
(二)積極優化非現金支付工具使用的軟硬件環境
一是人民銀行分支行要加強對非現金支付體系發展的統籌和指導。密切關注支付領域發展的新趨勢,總結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按照人民銀行總行的統一部署,緊密結合各地實際,積極研究和落實非現金支付體系的建設規劃。二是要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完善的支付清算網絡體系。加強中央銀行會計核算系統、大小額支付系統、支票影像交換系統、支付管理信息系統、銀行賬戶管理系統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應用,不斷提高社會公共支付水平,為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創新和發展搭建更好的平臺。[2]三是傾斜政策,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支付結算工作的幫扶力度。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信用社開辦銀行承兌匯票業務,滿足農村經濟對農村支付結算工具多樣性的需要。四是各金融機構應加大ATM機等硬件設備在城鎮和農村地區的布放力度,切實改善各地銀行卡受理環境,方便銀行卡的使用。
(三)加強支付信用體系建設,確保支付資金安全
在信用建設上:一要加大信用信息采集力度,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為政府管理部門、金融機構和社會公眾提供支付信用信息查詢平臺。二要研究建立支付信用黑名單管理制度等失信懲戒機制,改善支付信用環境。三要加強結算管理中違規問題的發現能力和懲處力度,加大對簽發空頭支票、洗錢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在資金安全方面:一要明確銀行機構和客戶之間在電子支付業務中的權利和責任,規范電子支付業務操作流程和控制程序,履行規定的支付信息保密義務。二要以兼顧安全和效率為原則,通過電子簽名、密碼確認、業務類型限制、金額限制措施來提高電子支付產品的安全性。三要強化支付業務系統的應急管理,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針對性的應急方案,并在平時做好應急演練工作,檢驗和提高實戰應變能力,確保支付資金安全。[3]
(四)加大非現金支付工具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公眾轉變支付觀念
鑒于居民缺乏支付結算知識,人民銀行分支行和金融機構應加大支付結算知識在社會上的普及力度,加強對各類支付工具的宣傳推廣,采用多種形式向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普通居民推介非現金支付方式的優越性,讓社會公眾了解各種非現金支付工具的特點和功能,掌握各種結算方式的優缺點,并通過比較分析,選擇適合自己的非現金支付工具。同時,要充分發揮各金融機構的網點優勢,加強柜面引導,將各種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使用范圍、操作流程、注意事項等加以詳細說明,逐步引導居民改變現金交易偏好,培養良好的支付習慣,創造有利于非現金支付工具推廣應用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李馥珍,張博.推行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12).
[2]林平.推廣非現金支付重在工具創新和環境建設[J].南方金融,2007(12).
[3]陳玉輝.積極推廣非現金支付結算方式[J].發展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