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防止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的環境衰退惡化和城市無序蔓延等問題,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城鄉可持續發展,基于維護區域生態安全、自然人文特色和城鄉環境景觀的需要,有必要在區域范圍內劃定永久性保護和開發控制的具有重大生態和人文價值并對區域生態環境有重要影響的綠色開敞空間范圍,確定控制模式以及不同地帶的控制強度等,以維護自然生態系統、改善城鄉環境質量、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一、區域綠地界定及研究范圍
(一) 區域綠地界定
區域綠地種類眾多,不同類型的綠地在改善環境、提供各種服務中的作用存在差異,其主要功能也有所不同,因此,界定區域綠地以其主要功能為依據。根據區域綠地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在研究借鑒相關的綠地分類方法的基礎上,考慮區域綠地系統規劃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相協調及區域綠地分類與相關規劃中土地分類體系的銜接,為方便區域綠地保護、建設和管理,根據各類綠地的主要功能將其分為生產綠地、風景游憩綠地、自然與文化保護綠地、防護綠地、生態恢復綠地等五類。
(二)研究范圍
研究范圍為重慶市一小時經濟圈范圍,包括主城9區和涪陵、江津、永川、合川、璧山、綦江、長壽、大足、潼南、榮昌、銅梁、南川、萬盛、雙橋14個區縣,區域總面積28661平方公里。一小時經濟圈是重慶市域內經濟最發達、規模集聚效益最顯著、一體化發展條件最優越的城鎮密集區。
二、面臨的問題
(一)區域內生物多樣性與景觀多樣性急劇下降,區域綠地與建設用地之間缺乏協調
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進程中,人類活動強度加大,天然生物資源趨于減少,使生物多樣性面臨極大威脅。在城市建成區,城市綠地是主要的植被,生物資源貧乏;一些房地產開發建設已在區域綠地地區內蔓延,加劇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散布在區域綠地之中的一些工廠企業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壞;部分地區毀林和開山采石屢禁不止。
(二)具有重大生態服務功能的生態廊道通暢效果不明顯
研究范圍內分布著眾多山脈,構成重慶的生態屏障。從衛星解譯的林地分布特征看,區內林地分布呈現破碎化,林地間分布有數量較多的旱坡耕地。許多山嶺頂部(如中梁山、銅鑼山等)森林植被受到破壞。由于人為破壞,原有森林植被減少,導致部分地區森林生態系統退化,自然生態呈現森林→疏林→灌木→草地→裸露荒山的逆向更替。研究范圍內次級河流污染較為嚴重,一是絕大部分區縣的城鎮生活污水很多未經處理或者處理未達標就直接排放到江河中,二是該區域是重慶市農業生產比較集中的地區,農業生產施用的化肥、農藥以及農村養殖都會帶來嚴重的面源污染。要強化區域內山水的生態服務功能,必須建立明確的廊道體系。
(三)存在規劃管理盲區
現行的規劃管理體制重視城市建設區內或城市規劃范圍內的綠地建設,對規劃范圍外的綠地無法有效地進行管理,不利于城市土地的有序拓展與城市的合理發展,需明確區域綠地內用地控制的范圍、控制的模式和控制的方法,建立城市發展與自然演進的動態平衡機制。
三、區域綠地系統布局
(一)研究路線
主要從兩種途徑入手,一是實行由上而下的目標導向法研究路線,對國內外典型城市綠化系統布局模式進行比較分析研究,從人們對綠色空間、城市環境的不斷變化的要求出發。為了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這個最終的目標,從霍華德的田園城市到今天的生態城市,城市的規劃者和建設者們創造了不斷發展的城市綠地布局形態,從原先對于見縫插綠的局限到今天著眼于整個區域生態環境,使城市綠地不僅圍繞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
二是實行由下而上的問題導向法研究路線,對重慶城市綠化系統布局的現狀模式的個案進行研究。分析現狀模式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分析影響重慶城市綠化系統布局模式的選擇依據,提出基于城鄉一體化的區域綠化系統空間布局模式的優化設想。
(二)布局理念
1.綠地中的城市
城市中的綠地與綠地中的城市兩種看法反映了城市與綠地之間的辨證關系以及看待城市與綠地兩者之間關系的不同視角范圍。
城市中的綠地,即綠地被看作是九項城市建設用地中的一種,綠化系統從屬于城市。綠地的種類也往往局限于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其他綠地等幾種,并常把城市中不適于其他建設使用的土地“劃歸”綠地使用。在這種情形下,綠地處于一種十分被動又無奈的地位。
綠地中的城市,即把城市放在一個更大的區域范圍來看待。城市與周圍的區域處于一個自然系統之中,城市只是這個自然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城市周圍的農田區盡管不是城市綠地分類中的一種,但卻因綠色植物的生長而為城市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綠色空間,可以看作是城市綠地的一種延伸。這時,綠地與城市其他用地便形成了一種相互融合的關系,形成了一種區域性的生態綠化系統。
2.區域生態綠地網絡
景觀生態學的發展為區域綠地系統規劃提供了理論依據與空間模式,“斑塊—廊道—基質”這一空間模式體現在區域綠地系統規劃中,則表現為“核—帶(軸、廊)—網”模式。從區域層面,“核”指的是具有相當面積的大塊綠化空間,如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濕地等,是區域的綠心,對調節城市氣候,提供生物活動空間具有重要意義。“核”可以看作景觀生態學中的“斑塊”。“帶”(軸、廊):即區域內的線狀或帶狀綠地,具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綠帶,如河流、灘涂;另一類是人工綠帶,如道路綠地、城市外環綠地和城市間隔離綠地等。綠帶主要由較為自然、穩定的植物群落組成,生物環境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高?!皫А笨梢砸暈榫坝^生態學中的“廊道”?!熬W”:由縱橫交錯的綠帶、綠廊和綠軸組成,并串連各類“斑塊”的綠化網絡。“網”是綠地系統“基質”的骨架,從物質形態上看,主要由道路綠地、帶狀隔離綠地、自然河道串連各城鎮建成區。
生態綠地網絡主要以植被帶、河流和農地為主(包括人造自然景觀),強調自然的過程和特點。它通過綠地廊道、楔形綠地和結點等,將區域的自然保護區(如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區、濕地等)、水源保護區、河流、風景區、生態公園、自然災害敏感區(如瀉洪區、泥石流易發區)、特殊的農業生態系統(如桑、果、花基魚塘)和地質地貌單元、濱水綠帶、區域干道綠帶,以及重要的自然遺址和歷史文化遺址等納入生態綠地網絡,構成一個自然、多樣、高效、有一定自我維持能力的動態綠色景觀結構體系,促進自然與城市的協調。
(三)總體布局
根據區域內水系、山地的自然格局、地形地貌特點及區域城鎮空間發展趨勢,結合區域綠地功能以及城鄉發展所需生態環境,以區域范圍內空間領域相對完整、生態服務功能較強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態功能單元為基礎,以自然水系、自然山體為依托,按照“斑塊—廊道”基本模式建構開放性網絡型系統空間結構,最終形成“一帶、三區、網狀山水廊道”的區域綠地框架,并以此為基礎,組合、串聯區域內的大型郊野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綠色開敞空間,形成整體性、系統性、層次性以及生態性的區域生態綠地網絡。
1.“一帶”——區域綠色生態保護屏障
以區域東南部的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態系統為主體組成,包括金佛山、黑山谷、四面山、古劍山等,是研究范圍重要的物種多樣保護區和生態保護區。包含烏江森林公園、小溪風景名勝區、大木山自然保護區等眾多的自然生態斑塊及烏江、綦江等重要的水系廊道。
2.“三區”——區域不同綠色景觀片區
根據區域綠色景觀基質特征的不同以及區域綠地管理的需要,把研究范圍內區域綠地系統分成三個綠色景觀片區:東南部生態林地區、西部生態農田區、中部山水園林城區。三個綠色景觀區在空間上相對獨立,但在功能上相互補充、相互支撐,最終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東南部生態林地區是區域內面積最大、生態環境最優越的地帶,片區綠地系統以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為基質。片區東部、南部的山地、丘陵及森林關鍵生態要素為核心組成區域生態敏感地帶。西部生態農田區以方山丘陵為主,森林覆蓋率不高,坡耕地比重大,主產水稻、小麥、玉米和蔬菜等,是區域重要的農業種植區,區域綠色景觀以農田景觀為基質。中部山水園林城區的經濟較發達,人口密集,居民點、工礦點密集,森林所占比例小。片區綠地系統為城市園林綠化與郊區農田景觀相互并存,山體和水體綠化交織。
3.網狀山水廊道——形成聯系各綠色生態功能空間的紐帶
研究范圍內有較為密集的河湖以及山脈,許多河流湖泊深入城鎮內部,因此,通過河湖水系和山體綠色廊道的構建可以加強各斑塊之間的生態聯系。
通過以長江、嘉陵江等區域河流水體及岸線綠化,以及中梁山、銅鑼山等山體綠化以及區域干道綠化形成綠色生態網絡。通過“綠色廊道”系統工程的構建,把所有重要的自然斑塊和歷史文化斑塊串連成一個有機整體,并在此網絡上嚴格控制城市的建設,維護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健康。
參考文獻
[1]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市一小時經濟圈區域綠地保護與建設規劃[Z]. 2008.
[2]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市一小時經濟圈城鄉總體規劃[Z]. 2008.
[3]朱鵬,姚亦鋒,張培剛. 城市綠地系統景觀生態規劃探討[J].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6,19(1):17-19.
[4]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概念與理論[J].生態學雜志,2000,19(1):42-45.
[5]范欽棟.景觀生態學原理在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以溫縣為例[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4(4):57-59.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