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育英學校的校園里,從樹木蔥郁的世紀之林,到校園里向學生們介紹新能源的太陽能路燈,從樓道、辦公區都隨處可見的垃圾分類回收箱,到小型的中水處理系統,從學生宿舍樓上的太陽能板,到妙趣橫生的小小動物園,都向人們詮釋著育英人對綠色的向往。北京育英學校嚴校長告訴記者,今后學校開展的每一項基建工作都會把對環境的影響放在最先考慮的位置,融入節能環保的理念。她還介紹:“2009年,學校獲得了一個加層的項目撥款,我們就想把它做成一個生態環保試驗田,讓學生在這里參與綠色養殖,進行休閑娛樂,讓他們有更多機會親近自然。”
節約用水就在身邊
在學校中學部后面有一塊空地,上面有一些被上了鎖的井蓋。帶領記者參觀的學校夏振國主任停下了腳步,他告訴我們:“這里是學校地勢較低的一塊區域,利用這個特點,我們把地下挖空,作為儲藏雨水的蓄水池,這樣一來,遇到下雨下雪,我們就打開井蓋,讓雪水、雨水流進地下水池,在進行簡單的處理后,用來灌溉綠地等等。”
2005年,在學校一年一度的教代會上,育英學校提出了建設“節約型學校”的口號,從這以后,學校在校園建設以及教育教學過程中都注重環保。比如,學校行政后勤部門制定了規章,定期檢查每個班級節水節電的情況。在食堂,提倡節約糧食,在老師們的辦公室,提倡節約用紙,就連學校的司機師傅們,也會在出車前設計好路線,節省汽油,減少浪費。
學校先后投資130萬元,在2005年建成中水處理系統,使綠化和沖廁用上中水;2006年又修建雨水收集池,一次就能收集雨水100立方米,用于澆灌校園綠地,更進一步利用了天然水資源。2007年又先后投資建成體育館空氣源熱水器,住宿部樓頂安裝太陽能熱水器,解決了春夏季洗澡用水加熱的節能問題,節約了資金。2006年,學校還建立了中水循環系統。按照國家生活用水標準中有7項達標,將收集到的廢水經過格柵處理、調節池處理、毛發過濾、生物處理、沉淀處理、過濾、消毒送到中水儲水池,然后由供水泵輸送到用水點。學校的中水主要用于沖洗廁所、澆灌綠地、水中景觀、沖洗路面等。由于北京是嚴重缺水城市,有了中水循環系統,讓學校在節約減排上看到希望,也讓學生感覺到節約用水就在自己的身邊。
學校的行政校長郭校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學校每天平均自來水的用量200多噸。如果中水利用量為每天30多噸,一天可以節約水費近200元,一年就可以節約水費近10萬元。
垃圾回收樹立低碳意識
如果說綠色的校園給了學生們輕松愉悅的學習生活環境,那么學校開展的垃圾分類回收工作,就是在給孩子們樹立減碳節約的意識。在育英校園里,你幾乎看不到垃圾和廢物,但垃圾分類箱確能在很多地方看到,學校的垃圾都去哪里了呢?原來,每個班級的廢舊報紙、飲料瓶學生們都不隨便扔,要對它們進行收集,并將其變賣作為班費。那些非要扔掉的垃圾也必須做好分類,投放到垃圾分類箱里。
2008年12月23日,學校和中華環保基金會、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原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員會)、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處聯合開展了“推動節能減排、參與垃圾分類、共建綠色校園”活動。在活動中,中華環保基金會贈送給學校價值20萬元的“宜居”高速發酵垃圾處理機,安放在學校食堂附近,這臺機器能把生活垃圾中90%的物質轉化成水蒸氣,而剩余的10%的物質轉化成有機肥。北京育英學校有小學、初中、高中部,五千多名在校師生,有三千多人每天在校就餐,食堂產生的生活垃圾非常多,每天一百多公斤的生活垃圾被放到垃圾處理機中,半年來累計處理廚余垃圾14800多公斤,產出有機肥料1500公斤,同時給學校帶給了綠色的收益。學校有花房,這些肥料可以用于學校的花房建設當中,為學校的美化做出貢獻。為此,半年后,學校又購買了一臺這種垃圾處理機,為學校真正實現節能減排、變廢為寶提供了保障。
“校園垃圾分類回收,廚余垃圾變廢為寶,這么一來,學校就真沒有什么廢棄物了!”嚴校長欣慰地說。正是憑借著如此細致、周密的工作,2009年,育英學校被評為了北京市“零廢棄”的示范單位,至今已經接待了百余家單位到學校參觀。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