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節日,倒是有些惦記著婆婆了,第一次距離這樣近,在這樣的節日里卻沒有去看婆婆。
大概是不居住在一起的緣故,雖然做了十幾年的兒媳,和婆婆的關系總感覺是不遠不近的。可是這時候,我卻真的想念婆婆了,也許就是因為這十幾年的婆媳的緣分。
大三結束放暑假的時候,跟著先生來到婆家,那是一個下了火車還要沿著蜿蜒的田間小路走上一個小時才能到達的地方。奇怪婆家的房子為什么那么破舊,奇怪先生從哪里冒出那么多的弟弟妹妹,奇怪為什么先生到了家鄉,卻不領我回到家吃飯,而是隨便在外面解決了饑餓;而記憶最深刻的是,第一次來婆婆家的時候,有點被婆婆嚇到了。婆婆下班回來的時候,天已經黑下來了,第一次要見婆婆,心理還是有些緊張的。可是婆婆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像先生的四個弟妹那樣好奇地仔仔細細地打量我,而只是冷漠地打了個招呼,問我吃過了沒有,就去做晚飯了。晚飯很簡單,早晨煮的菜還放在鍋里,有饅頭,熱一下就算做好了。家人吃飯的時候,先生把我安排在另一間小屋里。就聽到婆婆詢問先生一學期花了多少錢,然后大聲責問先生為什么花那么多錢。在小屋里的我,覺得不自在了:婆婆怎么這樣啊,那可是我第一次進家門呢,婆婆是不是覺得兒子處女朋友花了更多的錢才這樣責怪他?而我幾乎沒有花男朋友的什么錢啊?當時的我眼淚差一點流下來,就有想起身坐火車回娘家的沖動。不過還是控制著沒有那樣做,也沒有表現出自己的不滿。吃過晚飯,婆婆便有了一堆的活計,也幫婆婆做一些,婆媳二人卻是有一些拘謹。后來我明白,我那一晚的感覺是錯的,如果知道婆婆是怎樣操持日子,以及婆婆的性格,也就不會怪婆婆那一晚對我的冷落。
婆婆不會花時間陪我的。來婆家的第二天,婆婆告訴我要去自家的地里種蘿卜,我便申請和婆婆一起去。我告訴婆婆在家里什么農活都做過的,堅持和婆婆一起去種蘿卜了。
婆婆說得不錯,那實在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婆家住在林區,那塊土地是婆婆和公公自己在山上開出來的一小片荒地。而我和婆婆那一天的工作是要背壟和播種。扛著鎬頭走一個小時的路程就要把我累趴下了,可是還有我沒有想到的,原來我們要在山上種蘿卜!那是一片很陡的山地,要在一片山地上拿著重重的鎬頭背壟,那是容易的嗎?由于在斜坡上身體不容易維持平衡,多少次摔倒,惹得婆婆忍不住笑出聲來。就這樣母女二人不再拘謹,母女兩個,在寂靜的山林中,在大自然的懷抱里,辛勤地耕耘著,談笑著,雖然累也開心著。中午,和婆婆一起喝白水,吃饅頭,啃咸蘿卜,聊我的家人。種完了蘿卜,和婆婆一起采一些豬菜,而傍晚時分的時候,我和婆婆已經踏著夕陽、跨著菜籃子、扛著鎬頭收工了。那個假期以后的日子,我在婆家包攬了中飯和晚飯,和小姑小叔去山野中玩耍,和婆婆去江邊洗衣服。先生告訴我說婆婆喜歡我了,理由是我會做飯,能吃苦。秋天的時候,我和婆婆一起收獲了我們的蘿卜,由于是沙土,那蘿卜各個光潔可愛,望著滿院的蘿卜和白菜,婆婆告訴我,冬天的蔬菜不用愁了。
婆婆是個急性子的人,看兒女不順眼,會劈頭蓋臉罵一頓,委屈的時候,也會痛痛快快地哭一場。不知是婆媳之間有隔層的原因,還是我們真的相處融洽,我和婆婆沒有紅過臉,也因為理解婆婆無論做什么,實在是疼愛她的兒女們的。公公小時候的家境好,念過一些書,便不太操心家里的大事小事,常常是婆婆吩咐什么便做些什么,余下的時間就逍遙自在了,或寫寫字,或去鄰居家串串門。婆婆是不容易的,家里有五個孩子,只有公公的四十幾元的工資,家境自然是拮據的。
婆婆沒有工作,所以就經常出去打些零工。我在娘家,不知道日子要那樣精打細算地過。有一次和婆婆一起做飯,洗好的茄子,婆婆不僅把茄子褲(萼片)扒下來,而且把茄柄上的皮也扒下來,放到盆里,我奇怪地問:“那也可以吃嗎?”“可以啊,否則浪費了。”婆家的習慣是中午從不做飯。早晨會燉一鍋的菜,吃過一部分后,另一部分盛出來和一些干糧一起燜在鍋里,由于燒的是木材,鍋里能保持一定的溫度,到了中午的時候,飯菜也還溫溫的,這就是午飯了。開始,我還真的不習慣,有時候,中午想做些飯,又怕婆婆說浪費,就忍住了;婆婆家的碗筷總是最好洗的,婆婆會用每次炒過菜的鍋,煮一點玉米粥,這樣不浪費油,而每次吃過飯的碗盤,婆婆都會用饅頭或其他干糧抹干凈,再把饅頭吃掉;婆家雖也在東北的黑龍江,但冬天從不生火,靠做飯火炕的熱量取暖。冬天回婆家過年的時候,我都會覺得很冷,而平日里并不像過年那樣要燒很多的火,婆婆一家人真不知是怎樣過來的。
我讀書的時候,有半年把孩子寄存在婆婆那里,還常會擔心婆婆的節儉會委屈了孩子,因為我知道,婆婆為了省電,晚上很早就熄燈的,小孩子,會睡得著嗎?而待我寒假回去看望家人和孩子的時候,就見孩子結結實實、紅紅潤潤的,婆婆說;“放心吧,奶奶虧待不了他,粗茶淡飯很養人的。”婆婆就是這樣節儉地過著日子。
其實婆婆不太會照顧家人的生活,過年的時候,婆婆會煮一鍋的排骨讓孩子們吃,而再沒有其他的輔食,我來到婆家以后,便按照我的過年方式葷素搭配、滿桌滿盤,細水長流,成了家里的“大廚”。過年的時候,婆婆便幫我找來工作服,系上白毛巾,把我打扮得像偷地雷的似的在廚房里忙碌,婆婆則給我做小工,而飯桌上,看著家人團聚其樂融融的時候,我也總會有做大兒媳和嫂子的幸福感。
婆婆很能干。在東北,每年冬天沒有零工可以做的時候,婆婆便一個人出去,去牡丹江、去沈陽、去哈爾濱批發一些衣服回來賣。婆婆沒有服裝店,婆婆賣衣服是扛著大包小裹走街串巷地賣。那是怎樣的街啊!婆婆要坐小火車到很遠的地方,在寒冷的三九天,從一個林場走到另一個林場,夜晚會找一個人家宿下,給人一件衣服,第二天,繼續跋涉。餓的時候,也會和人要些吃的,就這樣能賺一些錢。婆婆賣衣服的時候,也會帶上公公寫的對聯,或賣或送人換些東西。
那一年,由于我在婆家過年,婆婆似乎就放心了許多,不急著回家,可是卻急壞了家里的人。那一年的冬天,婆婆是年三十晚上七點到家的啊!做好了年夜飯,我和弟妹們在那里等,看到婆婆進家門的時候,我們的欣喜遠遠超過了過年!婆婆凍得紅紅的雙手,紅紅的臉,我這輩子是不會忘的,可是婆婆卻欣喜著告訴我們,由于過年了,她的衣服和對聯都賣出去了!你見過這樣辛勞的母親嗎?
在東北的時候,我們住在城里,和婆家一個小時的火車,偶爾婆婆也會來看望我們,她會扛著一個大大的倭瓜,或者是一些老玉米,還有自家產的蔬菜。我的婆婆,她會扛著那些東西走幾十分鐘的路程!她說我喜歡吃這些東西!
婆婆就這樣用她的辛勞、用她的簡樸、用她的果敢支撐著這個家庭。婆婆的五個孩子三個上了大學,一個上了中專,在那個年代是不容易的。
孩子們畢業了,公公婆婆來到了北京。先是開了一家食雜店,后來由于拆遷,那店便不存在了。在妹夫的介紹下,婆婆去一家公司幫助人家打掃衛生。兒女們日子過得好了,自然不需要婆婆這樣做的,勸婆婆休息,安享晚年,可婆婆說,萬一自己老了,有了什么病,手里有錢,便不會用兒女負擔。就說服婆婆不必擔心,真的有那么一天,兒女怎會看著不管?婆婆又總是借口說自己閑不住,閑下來會生病。婆婆60歲了,還在做著她的工作,她那樣大的年紀沒有被公司辭退,我知道不是別的原因,而是婆婆確實吃苦耐勞,能干一手漂亮的好活,沒有人能挑出婆婆活計的半點不是。我也知道其實婆婆不是不想休息的,她想讓她的孩子們生活得更好些。
也許婆婆這一生真的不知道什么叫享受,她從不逛公園,從不逛商場,從不會和兒女們要求什么,也許孩子們生活得好就是婆婆最大的享受。
想起去年過年,公公婆婆穿上兒媳買的一身唐裝、接受兒女拜年時孩子般的快樂的神情,心里就難過起來:唉,不能孝敬老人,卻要在老人晚年的時候給老人滿腹的辛酸。這個節日就真的惦記著婆婆了。惦記著婆婆的高血壓,想起婆婆愛吃的燒得焦焦的魚,想起婆婆喜歡的甜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