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動態監測肺結核患者的抗結核藥物引起肝功能損害及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其影響因素。方法 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系統地觀察我院2年內診治的所有初治涂陽肺結核患者抗結核藥物引起肝功能損害及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其影響因素。結果 84例肝功能損害及265例其他不良反應;肝功能輕度異常52例(4.96%),中度異常26例(2.48%),重度異常6例(0.57%)。265例不良反應中,發熱96例(9.16%),有胃腸道癥狀、惡心、嘔吐61例(5.82%),血尿酸增高32例(3.05%),頭暈19例(1.81%)、皮疹12例(1.14%),其他24例(2.29%)。結論 抗結核藥易引起藥物性肝炎,用藥期間應注意肝功能檢測及其他不良反應,對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應注意用藥。
[關鍵詞] 肝炎; 藥物性; 抗結核藥; 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 R978.3;R5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45-02
Dynamic Monitoring of Anti-TB Drug-induced Liver Function Damage and Other Adverse Reactions
MEI Yuezhi YANG Liming
Dongguan Municipal Hospital of Chronic Diseases,Dongguan 52300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dynamically monitor the incid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ti-TB drug-induced liver function damage and other adverse reactions in TB patients. MethodsA p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to systematically observe the incid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ti-TB drug-induced liver function damage and other adverse reactions of all newly smear-positive TB patients treated in the past two years at our hospital. ResultsEighty-four cases showed damages to liver functions including 52 cases(4.96%) of mildly abnormal liver function,26 cases(2.48%)of moderate abnormality,6 cases(0.57%)of severe abnormality ,and 265 cases of other adverse reactions including 96 cases of fever(9.16%),61 cases(5.82%)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nausea and emesis,32 cases(3.05%)of increased blood uric acid,19(1.81%)cases of dizziness,12 cases(1.14%)of skin rash and 24 other cases(2.29%). ConclusionAnti-TB drugs easily cause drug-induced hepatitis. It is important to examine liver functions and other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medication. Individualized medication is necessary for the patients with high-risk factors.
[Key words]Hepatitis; Drug induced; Anti-TB drugs; Adverse reactions
藥物性肝損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是指用藥過程中肝臟因受藥物的直接或間接作用而發生的功能和結構的損害,文獻報道抗結核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平均為12.6%[1]。現將我院2006~2008年收治的抗結核過程中所出現的肝功能損害84例及265例其他不良反應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門診及住院部的初治涂陽結核病患者1047例,抗結核治療過程中共發生藥物性肝炎84例,占8.02%。其中男50例,女34例;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45歲。
1.2 診斷方法
通過查閱病史記錄,對肝功能指標中的ALT、AST、TBiL及ALP進行分析。①輕度異常:ALT、AST或ALP≤10倍正常上限和/或血清總膽紅素(TBiL)<85.5μmol/L; ②中度異常:ALT、AST或ALP>正常上限10倍和/或TBiL≥85.5μmol/L;③重度異常:肝功能符合重型肝炎的診斷指標。
1.3 抗結核藥物引起不良診斷標準
再次使用同樣藥物又出現同樣的癥狀者,停用后癥狀消失,以此判定藥物不良反應。
2 結果
2.1 肝臟損害程度
本組84病例肝臟損害程度不一,臨床診斷為輕度肝炎者52例,中度肝炎26例,重度肝炎6例。
2.2 不良反應及診斷
265例不良反應中發熱96例,有胃腸道癥狀、惡心、嘔吐61例,黃疸21例,頭暈19、皮疹12例,其他24例。見表1。
2.3 抗結核藥物引起肝功能損害及其他不良反應
見表2。
2.4 預后
2.4.1 保肝措施 56例病人經停用相關藥物、保肝、降酶治療后癥狀消失,黃疸消退,肝腫大回縮,肝功正常;另有28例癥狀得到明顯改善,黃疸消退及肝功能實驗室檢驗指標恢復與治療前相比>50%,其中6例患慢性疾病,需長期服用降糖、降脂、抗憂郁及心血管類藥物,雖經治療肝功能有所好轉,但未完全恢復正常。
2.4.2 不良反應處理 有過敏反應者立刻停藥;輕度轉氨酶增高,血清谷草轉氨酶≤2倍正常值 和/或總膽紅素≤1.5倍正常上限不停藥加用保肝藥物,觀察1~2周,如肝功能指標進一步升高,肝損害進一步加重停藥;血清谷草轉氨酶≥5倍正常上限或堿性磷酸酶≥5倍正常上限時應停藥;對于酗酒、老年人、慢性肝病的患者在用藥選擇上應當慎重,減少用藥劑量,必要時換用肝損害小的藥物。
3 討論
抗結核藥物所致肝損害比較普遍。應引起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因抗結核藥物引起副作用大部分在用藥2個月之內,故在治療2個月內尤須嚴密觀察,短時間復查肝功能。發生肝損害后一般認為有轉氨酶升高伴持續惡心、嘔吐、乏力、黃疸、或伴發熱、皮疹、關節炎、嗜酸細胞增多等全身變態反應者,均應停藥,同時護肝對癥治療; 若僅是單項轉氨酶輕中度升高而無癥狀者,在繼續用藥過程中肝功能可能恢復正常;至于臨床上無明顯黃疸,僅有肝功能化驗異常,則根據轉氨酶、堿性磷酸酶,總膽紅素等化驗結果考慮是否中止化療[2]。
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相關的危險因素還包括性別、年齡、肝炎病史、嗜酒、營養不良、糖尿病等。我院對具有危險因素的患者如對老年患者、既往有肝炎病史者、嗜酒患者均避免使用吡嗪酰胺或減量使用,對有精神病史和抑郁癥者避免使用異煙肼,根據患者年齡和體質調整藥物劑量等[3,4]。本組老年患者偏多,大于60歲 353例,占37.7%,所以對老年患者,臨床用藥除了針對疾病之外,還應當對病人相關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把藥物性肝臟損害的預防、發現和處理作為一個重要的問題來考慮。
總之,臨床上遇有肝功能異常的病人必須考慮到藥物反應。藥物性肝臟損害的發病率雖然不算高,可是一旦發生會使病人雪上加霜,使疾病的治療復雜化,應當引起臨床醫生的警惕。我們一面要合理用藥,預防發生藥物性肝臟損害,一面在用藥治療的同時,關注病人的臨床表現和體征,適時檢查肝功能,及早發現可能存在的肝臟損害,給予及時治療,提高肺結核病的治愈率。
[參考文獻]
[1] 夏惜倍,詹思延. 國內抗結核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的綜合分析[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6):419-423.
[2] 楊松,張耀亭,殷建團. 復方甘草甜素對結核藥物性肝炎的預防作用研究[J]. 臨床肺科雜志,2006,11(1):45.
[3] 謝莉,高微微,卜建玲,等. 702例抗結核藥物所致不良反應分析[J]. 中國防癆雜志 ,2008,30(4):257-261.
[4] 許于今,黃琦. 抗結核藥物致肝損害170例臨床分析[J]. 健康大視野(醫學分冊),2006,14(2):30.
(收稿日期:200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