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醫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遺產之一,為維護人民身心健康、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長久以來,由于存在研究投入不足、研究與臨床脫節、研究過程不規范、優勢不集中等問題,致使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沒有取得重大突破,中醫藥學術發展相對緩慢,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沒有顯著提高,許多中醫藥獨特臨床診療技術、方法和手段沒能得到很好的運用、豐富和發展。為了改變中醫藥事業的不利局面,中央政府斥巨資,大力開展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項目,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16家承建單位之一。面對這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我們必須在思想上提高認識,行動中狠抓落實,切實搞好基地建設的各項工作,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關鍵詞] 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 上海中醫藥大學; 龍華醫院
[中圖分類號] R19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3-94-02
2008年12月,經過緊張激烈的層層選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確定了16家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從而正式拉開了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的帷幕。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也光榮地成為了其中的一員,擔負起骨退行性疾病和惡性腫瘤的臨床研究基地建設項目,是16家建設單位中唯一一家獨立承擔兩個病種臨床研究的醫療機構,為上海市和上海中醫藥大學贏得了榮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欣喜過后,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基地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嚴峻性和緊迫性,不僅要在思想上提高認識,而且要在行動中嚴格落實,努力建成示范性的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為上海中醫藥大學爭光,為龍華醫院添彩。
1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項目事關中醫藥振興發展的全局,是近年來國家扶持中醫藥建設的重大舉措[1],所以各個建設單位和部門要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到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的重大意義。
1.1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醫藥工作指示的需要
黨和政府的報告中多次指出,要使中醫藥更好地服務人民,必須加強中醫藥繼承與創新,發揮特色與優勢,必須讓群眾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中醫藥服務。我們要充分利用好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這個平臺,切實提高中醫藥的臨床療效,為廣大患者服務。
1.2 中醫藥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中醫藥學是一門臨床實踐醫學,其所有的理論和經驗,都是從臨床實踐中總結、提煉、升華和驗證的?;亟ㄔO使臨床與科研密切結合,理論與實踐相得益彰,符合中醫藥學自身的發展趨勢[2]。
1.3 繼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的需要
眾所周知,臨床療效是一切醫療活動的生命線,是醫學事業發展的根本需要,中醫藥學也不例外。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的建設,極大地促進了中醫臨床與科研的有機融合,使臨床經驗通過科研驗證,升華為理論進而指導臨床工作,全面實現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另外,中醫臨床研究基地也為中藥新藥研發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為中藥現代化的進程做出巨大貢獻。
1.4 建設高水平現代化綜合性中醫醫院的需要
隨著醫學事業的不斷進步,醫院除了開展醫療活動外,還要擔負起科研和教學的重任,為臨床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儲備。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全面促進了醫、教、研協調并重的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的建立與完善,為高水平現代化綜合性中醫醫院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1.5 促進中醫藥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需要
如果說科學可靠的臨床研究證據是溝通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的橋梁,那么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就是支撐這座橋梁的基石。每一個基地建設單位都應當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開展中醫臨床研究,努力成為中醫藥對外交流的窗口,為中醫藥走向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3]。
2 準確把握、整體推進
在充分認識到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的重大意義的前提下,我們要進一步明確基地建設的目標、原則以及當前的主要任務,做到全面規劃,整體推進。
2.1 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的目標
基地建設的總體目標:通過國家和地方的共同投入和強化管理,進一步改善條件,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建成分布合理、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逐步建立起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臨床科技創新體制,在中醫藥理論研究、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維護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4]。
基地建設的具體目標是:重大疑難疾病的防治研究中心;中醫臨床研究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心;中醫臨床診療技術和方法的評價中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與開發中心;高層次中醫臨床、科研人才的培訓中心;中醫臨床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中心;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的窗口,即我們所說的“六個中心,一個窗口”。
2.2 基地建設原則
2.2.1 統籌規劃,分級負責 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級管理部門層層把關,分級負責。中央總體規劃、政策扶持;地方周密部署、監督核查;醫院保質保量,全面落實,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基地建設管理模式。
2.2.2 完善功能,滿足需求 基地建設的目標是建成分布合理、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的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這就要求承建單位以滿足中醫臨床科研的特殊要求為出發點,高標準、嚴要求,將基地建設成為設施完善、功能齊備的現代化臨床科研中心。
2.2.3 突出重點,保持特色 每一家基地建設單位都應以保持中醫藥特色為根本出發點,集中力量發展自己的優勢病種和重點學科,從政策、資金、物資、人才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提高重點病種的臨床與科研能力。
2.2.4 創新機制,發揮優勢 在保質保量地完成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勇于探索,深化改革,創新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的組織管理體制和發展運行模式,充分發揮中醫中藥的巨大優勢。
2.3 基地建設的主要任務
2.3.1 全面開展中醫臨床研究工作 臨床工作是醫療機構的生命線,臨床療效是檢驗科研成果的金標準。對重點研究病種的發病機制、診療方案、用藥特點、療效評價等方面的深入探索,尤其是對中醫藥傳統診療技術的繼承和研究,始終都是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這樣,才能使重點研究疾病的診療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療效評價標準日趨客觀完善,從而促進臨床科研水平的迅速提升和基地建設工作的全面開展。
2.3.2 完善科技平臺,創新管理機制 科研水平是醫療機構綜合實力的體現,是臨床診療技術不斷提高的堅實保障??蒲兴降娘w躍,除了充足的科研資金、完備的實驗設施外,更重要的是盡快建立醫療與科研良性互動的組織運行模式和各科研機構之間競爭協作的資源共享平臺,從而建立起臨床研究基地中醫療與科研各部門之間“雙贏”、甚至“多贏”的良好局面[5]。
2.3.3 建設高素質的中醫臨床研究專業隊伍 人才是臨床科研工作的生力軍,是基地建設的中流砥柱。引進和培養一批掌握中醫規律、熟悉現代科研方法、能夠領銜組織重大中醫臨床研究項目的學科和學術帶頭人,形成中醫臨床科研的精英隊伍,必將為基地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持久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6]。
2.3.4 相關硬件設施的配套工作 在完善臨床技能、科研水平、人才儲備等軟件設施準備工作的同時,醫療、科研、教學用房的改擴建工程及儀器設備的配置工作,也是基地綜合建設的必備條件。其中包括研究型門診、名中醫工作室、研究型病房、中醫特色診療技術研究室、中醫特色診療設備、臨床研究信息共享與開發系統等。
3 加強領導,狠抓落實
根據規劃要求,為完成16家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的基地建設任務,實現基地建設目標,共需投資40余億元,其中中央計劃安排專項資金10余億元,國家將從2009年開始全面啟動基地建設,并于2011年前完成投資計劃?;亟ㄔO項目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投入最大的單體中醫藥建設項目,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醫藥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7]。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加強與國家發改委、各級人民政府的協調溝通,共同研究制定、審核、調研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的建設方案,領導和促進基地建設工作不斷推向前進。積極落實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投資,認真實施基地建設的設計、招標、施工項目,并對工作進度實行全程、定期的監督驗收制度,對建設資金的流向實施嚴格監管。
4 各負其責,相互協調
搞好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的建設工作,還必須處理好各相關部門和機構之間的關系,做到權責明確,各盡其職。其中,首先要處理好基地與醫院的關系。醫院是基地建設單位,但基地不等于是醫院。基地是國家和省共同建設的項目,由醫院具體負責建設,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臨床科研機構。它與醫院有密切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作為基地建設的責任主體,要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加強各相關管理部門、各基地建設單位之間的協調與溝通。大力推動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共享數據中心的建立,為基地建設提供信息技術保障。組織建立各相關優勢病種基地建設單位之間的協作機制,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共同完成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的宏偉工程。
5 結語
基地建設項目是一個創新型項目,組織實施基地建設項目在中醫藥行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該項目作為國家“十一五”總體發展規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創了中央大力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一個先例,是迄今為止中央投入最大的中醫專項。對于每一個基地建設單位來說,既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又是嚴峻的考驗。固然壓力巨大,困難重重,但是在各級領導的幫助和指導下,在各兄弟單位及各部門的協調配合下,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在思想上統一認識,行動上平穩推進,全面、扎實、高效地把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好,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甘師俊,李振吉,鄒健強,等. 中藥現代化發展戰略[M].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6-39.
[2] 夏保京. 加快我國醫院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 現代預防醫學雜志,2008,35(3):502-503.
[3] 陳益高. 發展中醫藥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雜志,2009,6(4):240-242.
[4] 高翔. 中醫藥學現代化面臨的挑戰與發展方向初探[J]. 陜西中醫雜志,2008,29(3):320-323.
[5] 于友華. 我國中醫藥科技發展的戰略機遇與重點[J]. 中國科技論壇雜志,2007,9(1):6-8.
[6] 方曉明,王子壽,佘賢武,等. 我國中醫藥人力資源現狀研究[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雜志,2O07,12(6):817-819.
[7] 吳榮,王階. 中醫傳承方法學淺議[J]. 中醫雜志,2006,47(6):475-477.
(收稿日期:2009-10-13)